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5283500000007

第7章 婴儿的成长发育(1)

孩子的双手与大脑

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儿童的正常发展可以分为三步走,其中有两大步跟运动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开始走路和开始讲话这两种活动。因此,科学家以“星云图”来命名孩子这两项活动,并以此预测孩子的将来。这两项非常复杂的运动展现出孩子在获得运动能力和表达方法上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加入按照语言和思维的一致表现来看,语言才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行走就不能算,因为这是任何动物都有的功能,不足为奇。动物之所以区别于植物,就是他们能够自由地到处行走。这种运动往往借助于一种特殊的器官来完成,行走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便如此,人类有着巨大的运动能力,甚至可以环绕整个地球,也不可以将这一智慧归结为人类独有。

我们都知道,手是专门为人类的智慧所服务的,它的运动则完全不同。比如,人们早期的时候将打磨过的石器当做工具来使用,这就表明最早的人类出现了。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标志着有机体在生物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里程碑的阶段。人类通过手的劳动,把语言也刻画在了石块上面,这个时候,语言便承担了记载人类历史的一个载体。双手的解放,使得人类的手不再是一种行走的工具,而成为智慧的象征。它使得手开始服务于智慧,因此人类也在动物界中占有了一个足够高的地位,还可以通过运动把人类的这个有机的整天完全展现出来。

人的手非常精细复杂,这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它不仅显示了智慧,并且使人跟环境产生了非常特殊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是靠双手开拓了环境,并且在理智的指导下,完成了改造世界的使命。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通过对儿童语言和手的运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考虑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对于语言的研究,研究手在人类劳动中的功能,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人的潜意识可以重视心理的这两种外在的表现。言语和手的重要性表现出来,这正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这里主要讲的是与成人社会生活相关的某些形式。比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的时候,彼此可能就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且手挽着手一起“海誓山盟”;当男人订婚时,他也会拉着女人的手问女人是否愿意与他结婚。不但如此,手在许多宗教的仪式中也被广泛地运用,这其实是在表现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意为耶稣的死负责的彼拉多,要在公共场合洗手,这种洗手既是象征性的也是真实的。在做一些严肃的弥撒的时候,神父也会在祭坛上说:“我将在无罪的臣民中洗手。”事实上他讲话时,并没有用水洗手指,因为他早已经在上祭台的时候就把手洗干净了。

这些案例还有很多,无一例外地表明了手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已经成为了“自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这是事实的话,我们可以认识到手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神圣感。我们也应该对儿童第一次像外界招手而充满期待,因为这是儿童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儿童进入这个世界的一种宣告仪式,成人应该对这一动作由衷地赞美。不过好多成年人并不知道这些动作的含义,以至于愚蠢地限制孩子把手伸出去,他们不希望孩子伸手去碰触那些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些家长为了保护一个花瓶,甚至千方百计地将它藏起来,生怕孩子将他的破玩意儿打碎。成人往往训斥孩子:“不要碰!”就像他总是说:“不要动,老实呆着!”这其实体现了成人潜意识之中的焦虑,并就此筑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还请求别人来帮他们完成这种愚蠢的举动。他们对待孩子这种举动就像是如临大敌,好像有一伙强盗要来了。

他们也许还不明白,儿童最初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环境中获得一些东西,这些最好是能听到能看到的。由于儿童的发展更多要依赖于运动和手的活动,并且要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提供这些帮助给孩子,给予他们活动的对象。遗憾的是,在儿童的家里我们看不到这些,你会发现摆放的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成人的。这些东西像是什么宝藏一样,儿童被告知“不许碰”,孩子们也摸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一旦碰到了这些东西,轻则被责骂,重则遭到体罚。小孩子如果成功地抓到一件东西,就像是捡到一块骨头的小狗一样,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把玩,拼命地从没有营养的东西里面汲取营养,十分的可怜。

儿童的运动显然不是偶尔为之,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之下,逐步建立起了协调性、组织性和目的性。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协调试验之后,他们才能用内在精神把他的表达器官跟组织协调起来。儿童需要自己做主,独立去完成某些事情。在他们独立地塑造自我的过程中,运动是一个专门的活动,绝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儿童的活动看起来是那么杂乱无章,乱跑、乱跳、扔玩具,屋子被弄得一团糟。事实上他们是从他人的活动中得到启示,从而进行建设性的活动。他们很难像成人那样去做事情,模仿成人用的物体或工具去做事。所以,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会尝试去扫地、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洗澡、梳头、穿衣服等。这种天性可以称之为“模仿”,但这又不同于猴子的那种模糊行为。儿童的这些行为源自于一种有智慧的心理模式的建立。认识先于行动,行动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当儿童决定去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想要弄明白这是什么,他也渴望去做其他人在做的事情。儿童的语言发展也被我们发现有相同的情况,尤其是他们在听周围人谈话的时候,逐渐便获得了这种语言能力。他的记忆力会帮助他把那些词汇记住,再根据有需要的时候把这些词汇说出来。这种模仿与简单的“鹦鹉学舌”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儿童这些特性,更好地深入理解儿童的活动。

智力水平的发展

很多机械分析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智力是在外资条件的催化下慢慢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而这种谬论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无法消除。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外部事物的影响是通过闯入我们感官的大门来实现的。然后这些体验在心灵里面生根发芽,逐渐与身体融合发挥作用,进而形成了智力。那么我们首先假设儿童在心理上只能是被动地反应,听凭环境的影响,并以此推论出儿童的智商是完全由成人左右的。另一个观点也差不多,就是说儿童不仅在智力上被动反应,而且他就像是一个空瓶子,可以随时被填满。

我们不去争论,但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完全重视儿童在环境中的影响,并把环境当成是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其他教育体系相比,我们更重视开发儿童的感知能力,但是我们的思想与他们不同。对于那些认为儿童只是被动的人的陈腐观念,我们持不同意见。我们更加注意儿童内在的敏感性。儿童其实有一个满满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可以持续到5岁左右。我们还试图让儿童在敏感期内获得新手环境和经验的能力。儿童正处于一个积极观察周围环境的人生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是靠感官吸取得到的,但是并非那样来着不拒全盘吸收。一个真正的观察者往往有着内在的需要,是根据感觉和兴趣来行动的,是有选择性地去获取。美国一位叫做詹姆斯的心理学家谈到,还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感知物体的全貌,这也是传递着另外一种信息:每个人都有其认识的局限性,只能窥探到物体的一部分,因此人在描述物体的时候,也只是根据兴趣和感觉来考虑。因此,对于同一个物体,人们的描述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詹姆斯举例说:“如果你穿着一套新衣服,并且感到非常满意的话,你出门的时候就会非常在意别人是否跟你穿着相同的款式。但是你在车来车往的公路上这样观察的话,就非常危险,极有可能命丧于车祸。”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儿童既然可以吸收那么多经验,他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詹姆斯的例子里面可能无法找到答案,因为儿童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狭隘影响。儿童是从无到有,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前行的。这些就是儿童实实在在的理性,敏感期也是围绕着这个理性而展开的。但是这种获得理性的过程确实是自然的和充满创造性的,他依靠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体验来获取力量,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小生命那样生机盎然。

儿童的理性是生命的源泉。他们往往把各种体验整理和集中起来,然后为理性做服务,儿童用最初的体验来完善自己的理性。我们可以想象,儿童此时获得体验的需求是如饥似渴,是永远不能满足的。儿童会被光线、声音和颜色等强烈地吸引,同时感到乐此不疲,这些我们大都知道。但是这里必须指出,孩子的这种理想的产生来自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内部引发的现象。因此,儿童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认真去关注。从无到有理性去发展自己,这是人特有的品质,儿童大概在蹒跚学步的过程中,就已经沿着这条道路走了。

我想举个例子可能更具有说服力。曾经有一个只有4个星期左右的婴儿,之前他从来没有被带出过房间。有一天,家里的保姆抱着孩子在房间里面走动,这时婴儿看到了和他住在一起的父亲和叔叔。这两个人身材、相貌都差不多。婴儿看到他们非常吃惊,他甚至警觉起来,表现得非常害怕。他的父亲和叔叔就找到了我们,让我们帮助婴儿消除这种恐惧感。我们就要求这两个人一直出现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只不过一个在他的左边,一个在他的右边。这个婴儿马上仔细凝视一个人,看了一会婴儿笑了。这时他去看另一个人的时候,就变得十分忧虑起来。他马上扭过去认真观察另外一个人,看了一小会儿,他也对另一个人呵呵笑起来。他就这样把头一会儿扭过来看这个,一会儿去看那个,知道终于分辨出这是两个人,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可见,这两个人在婴儿曾经看来是一个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和婴儿玩耍,曾经把他抱在怀中,深情地和他说话。这个婴儿显然是以为有一个男人和自己家人住在一起,所以当出现两个男人的时候,他表现得异常警觉。但他周围环境中出现了一个男人之后,又见到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下子他明白自己犯了个错误。尽管他才刚刚出生4个星期左右,但他却让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人类理性的谬误和可笑。

很显然,如果这两个男人无法理解到婴儿从出生起就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那么他们就无法帮助婴儿。这样的帮助使得婴儿走出了最艰难的一步,并开始自己的思考,也获得了更多的体验。

这里还有一个更大一点的儿童的例子。有一个7个月大的儿童正在地板上玩一个绣花枕头,他竟然兴致勃勃地闻着绣在枕头上的那些花的图案,还亲吻着那个绣在枕头上的儿童。不幸的是,一个没有受过儿童护理正确教育的女仆,天真地以为给孩子闻一下或者亲吻一下其他东西会让孩子更高兴。于是,她不顾一切地给孩子拿来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不停地说:“快闻一下这个!亲一下这个!”结果适得其反,儿童幼小的头脑被这突如其来的东西给打乱了。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模式,他通过识别这些图像,然后将其储存在大脑中。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兴致极高,这对于他的理性构建工作很有益处。可当他试着获得一种内部秩序的时候,进行这项神秘工作之时,却被一个无知的成年人给打乱了。

这种无意识的、粗暴地打断儿童思路的做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常见。但是这样做可能给儿童的内部工作造成严重的障碍。我们成人无法意识到这种神秘工作对于儿童的意义,就可能毁灭了儿童最初的心理成长过程。这就好比是海水冲上了沙滩,卷走了堆砌城堡的泥沙。由于成人的无知,儿童的基本欲望就有可能得到极大的遏制。重要的是,儿童应该得到他所能得到的清澈体验。因为只有这种深刻的体验,才能让儿童的智力逐步形成。

儿童营养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必须在儿童的饮食方面充分考虑个人因素。他发现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还没有一种东西可以代替母乳的营养价值。因为一样东西,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好的,但是对另一个来说就未必。这位儿童营养学家所做的实验对6个月以下的儿童身上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但是对于6个月以上就没有这种效果。这让人感到疑惑,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人工喂养比早期喂养要容易得多。有些穷人的妇女无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便去询问这位专家如何给孩子喂奶,专家为这些贫困的母亲设置了门诊处。但是这些贫困妇女们的孩子并不像在诊所里的儿童那样在6个月之后表现得营养失调。这个专家似乎不甘心,又经过反复观察认为是孩子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开始注意到,诊所里的6个月以上的儿童,由于心理不健康而产生了厌倦情绪。他给儿童提供了不少娱乐和消遣的活动,不再让孩子们只在诊所里散步,而是带他们到一些新奇的地方去玩耍,结果孩子们的健康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