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5283500000009

第9章 婴儿的成长发育(3)

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只有4岁的孩子从一个容器向另外一个容器里面倒水,他不知道自己不小心已经将水洒在地板上了。有趣的是,一个比他还小的小孩子坐在地板上,拿着一块抹布已经悄悄地将地板上的水擦干净了,这个倒水的小男孩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呢!他停止倒水的时候,更小一点的男孩子问道:“还有吗?”大一点的男孩子一脸不解:“还有什么呀?”

但是,如果环境不是很适合自己,小孩子发现自己无法表达自己明确的想法,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没有任何价值,让小孩子更加痛苦,也更容易发脾气。

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从中窥见孩子刚刚出现的这种敏感性,这种整整被人们后来认定是快乐心情的一种释放和反应。孩子对于秩序的敏感期就出现在孩子降生后的几个月之内,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有必要好好读一下幼儿心理学。一些保姆受过这些训练,她们就能够按照我们要求的那样去做事。这方面我还有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一个保姆整天推着一个坐着5个月大小的婴儿的童车,缓缓地从房子前面的花园里走过。这个小孩子看见什么东西非常兴致勃勃呢?原来是一块白色的大理石碑。这块石碑镶嵌在灰蒙蒙的旧墙上面,花园里到处鲜花盛开,可让小孩子最高兴的确是那个毫不起眼的大理石碑。善解人意的保姆这时候就在大理石碑下面停住了,她要让孩子仔细地看个够,好让孩子能够得到长时间的快乐。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挫败感也常常发生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他们这时候大多暴躁而敏感,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大发雷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总是能找到很多。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家庭里。被我们提到的婴儿刚出生几个月,他总是躺在大床上,那是一张有些倾斜的床,对他俯视四周很有好处。他的房间按照生理科学原理设计,有一个保育室用来盥洗,房间不像一般房间一样刷成白色。房间安装了彩色的窗玻璃,摆放着一些小家具,鲜花摆在一张铺着黄色桌布的桌子上。那天,来她家里做客的一位女客人把自己的雨伞放在那张桌子上,随后,小女孩看到雨伞便开始哭闹,看来这把雨伞使她烦恼、难受了。大人不了解孩子的需要,还想:一定是小女孩喜欢这把伞,但是客人把伞放到她面前时,她推开伞,拒绝接受它。大人把伞放回到桌子上。保姆抱起小女孩,放在桌子上,靠近那把伞,可小女孩仍然哭闹着,不住地挣扎。孩子的母亲对小孩子早期的心理预兆了解一些,这时候她走过来,从桌子上拿起伞,把它拿出了房间。小女孩立刻变得老老实实的,不哭也不闹了。看来,伞放错了地方使她烦恼,因为这严重地违反了小女孩房间平时的秩序,而她把东西摆放的位置记得可清楚了。

讲到这里,索性再讲一个例子给大家。有一天,我和一群游客一块儿走过那不勒斯的尼禄洞穴,有位年轻的母亲打算带着她孩子走完地下洞穴,可是这个孩子太小,才一岁半左右,不能自己步行全程。才一小会儿,小孩子就累了,母亲只好抱着他走,但她却力不从心。她浑身热得不得了,于是,她把外衣脱下,搭放在她的胳膊上。她抱着的孩子却产生了心理障碍,哭起来了,哭声越来越响亮。他的母亲想尽办法,想使他安静,但毫无作用。这位母亲太年轻,也是因为疲劳的原因,感到十分苦恼。人们都看到了这种情况,很想真诚地帮助她。她母亲把小孩从一只胳膊放到另一只胳膊,小孩仍然又哭又闹。别的大人和他说话,甚至训斥他,都无济于事。

这个小孩的母亲想,抱抱他大概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可是改变抱的姿势好像也没有用,因为小孩子正在“大发脾气”。我们一个旅伴站出来说:“我来抱抱就好了。”他用自己强壮的胳膊紧紧地抱着小孩子,显得很严肃。但这个小孩却不领情,反而哭闹得更厉害了。我想:这个小孩的反应肯定跟幼年期的秘密有关,我充满自信地走过去,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帮你穿上外衣,好吗?”孩子的母亲仍然热得喘不过气来,惊讶地看着我,虽然很糊涂,还是同意了我的话,她穿好她的外衣。太奇妙了,小孩马上安安静静的,不哭也不闹了。他说:“妈妈,穿外衣。”他的意思好像是:“妈妈,不管怎样都要穿上外衣。”或者是感觉到大家终于知道自己的存在了,紧急事件结果变得十分平静,小家伙的手伸向母亲,高兴地笑着。原来,这位年轻母亲身上的混乱、失去秩序的现象不和谐,给孩子形成了障碍。一定要把外衣穿在身上,而不能像一块布片一样搁在胳膊上。

让我最受启示的确是另外一个例子。如果不是我亲眼见到,很难相信这样的事情。有位母亲身体非常不舒服,于是就靠在沙发上休息。这个时候保姆从房间里拿来两个靠垫给他靠着,这样看上去她更舒服一些。就在这时,她21个月大的女儿跑了过来,想让妈妈给她讲故事。虽然自己身体不是很舒服,但是做母亲的仍然没有拒绝孩子的请求。她边靠着靠垫,边给小女孩讲故事。后来,母亲实在支撑不住了,便让保姆扶她回房休息,只留下小女孩一个人在沙发边上。保姆顺带着就把那两个靠垫也拿回房间去了,她觉得太太等一下可能用得着。这时小女孩却大哭起来。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思维,一定以为是母亲不给孩子讲故事,所以孩子哭起来。事实上孩子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尖叫道:“不要拿走靠垫,不要拿走靠垫!”她好像在强调:“不管怎么样,靠垫不能从它的位置上拿走!”保姆当然很耐心地劝她,妈妈也还是强打起精神给她将故事,但是这些都无法让小女孩的哭泣停下来。她流着眼泪说:“妈妈,看看沙发,看看沙发。”这个小女孩此时已经不再对故事感情去,小女孩的妈妈和靠垫都发生了位移,完全换了一个房间去讲故事,这虽然看起来很稀松平常,在这个小女孩内心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冲突,让她无法接受。

孩子们对秩序的强烈渴望,在上面的例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还远不止这些,他们的早熟程度更让人感到惊讶。我们甚至都不敢想象,一个两岁的孩子都懂得热爱秩序。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学校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如果不小心有人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小孩子看到了一定会将它放回到原来的位置。有些细节成人根本注意不到,可是这些两岁的孩子却可以观察到。比如说,有人把肥皂放在脸盆架上面,却没有放到肥皂盒里面去,又或者是把椅子放得东倒西歪,没有让它们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小孩子如果看到了,就会很自然地把他们跑过来,把它们放好。把东西摆放的乱七八糟,似乎在刺激着孩子的神经,他们无法忍受,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从而可以得知,真正让孩子快乐的,就是把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我们学校一些三四岁的小孩子,会在完成练习时候,把那些使用的桌椅自觉自愿地放回原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说,把东西放在指定的位置,这就是他们头脑中“秩序”的概念。当小孩子认识到那些东西在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之后,就会牢牢将他们的位置记住,这样秩序感便产生了。这样同样让他们更加熟悉和适应自己所处的那个环境。我们其实非常渴望这样的环境,当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时,及时闭着眼睛走动,也会知道这些东西都在哪里,那些生活用品变得触手可及。这样的环境对于快乐安静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儿童对于秩序有着超然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是不可或缺的。小孩子认为秩序的混乱是极其痛苦的事情,秩序被破坏对于他们的心灵伤害很大。我耳边似乎听到孩子们的呼喊:“没有了秩序,我们便无法生活,请关心一下我们生活的秩序。”可见,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快乐不快乐、舒适不舒适的问题。小孩子们试图了解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按照自己明确的原则去行动。大自然似乎是没有感情的,他们总是亘古不变地以一种步调来走下去,那就是生老病死。对于小孩子来说,秩序就像是野兽在大地上奔跑,就像是鱼儿在大海里游动,小孩子需要在一个环境中获得有关的规则,从而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小孩子的游戏中早就表现出这样对于秩序的热爱。瑞士有位心理学家按照克拉帕雷教授的理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的确很有趣。这位心理学家把一些小东西藏在椅子的坐垫下面,这时让孩子走出房间,然后他把这些东西转移到另一个椅子的坐垫下面,这位心理学家自然希望孩子可以在第一个坐垫下面找不到的时候,去翻看第二个坐垫。但是孩子进来之后,先去第一个坐垫下面仔细看了一遍,没有找到,就老老实实地说:“找不到。”孩子似乎根本不到其他地方去找。这位心理学家不甘心,又在孩子面前把刚才的实验演示了一遍,并且让孩子看到东西已经从第一个坐垫下面转移到另一个下面了。令人十分费解地是,孩子依然是只在第一个坐垫下面找了一下,便说:“找不到。”心理学家自然是非常失望,觉得这个孩子的智力是有问题的。于是质问孩子说:“我明明刚才已经把它们转移到这里了,你难道看不到吗?”孩子风趣地说:“我看到了啊,但是它们应该放在这里才对!”

显然这个孩子的智力是没问题的,他的心思并不在找什么东西上面。即便是他找得到,他也觉得那和他自己没什么关系。他最关心的是这个东西应该放在原处,而不是父亲那样违反游戏规则地去随意摆放。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游戏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个中间有个“藏”的过程,孩子显然误以为这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放回原处才是这个游戏本身。在孩子看来,这个东西不放回原处,是非常乏味的游戏。

就在我和这些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这些2—3岁的孩子们给了我无限的惊奇。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通常都很激动,甚至表现得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们游戏是这样进行的:有个孩子在其他孩子的面前藏到铺着长桌布的桌子下,随后,其他孩子走出房间,他们再次回到房间的时候,立刻掀起桌布。这时,他们看到同伴藏在桌子下面,就高兴得尖叫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做这个游戏。他们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地说:“该我藏起来了。”随后爬到桌子下面去。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个很小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大一点的孩子知道小孩子藏在一件家具后边,他们进来时,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他们装模作样地找遍了房间里的所有地方,就是不在这件家具后面寻找,他们认为这样就会让小孩子觉得更好玩。但是小孩子却大声叫着:“我在这里呀!”并且表现出一副非常生气的样子大喊道:“你难道看不见我吗?我就在这里的!”

当我看到这一切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便忍不住和他们一起玩儿。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在门后面找到了那个藏身的小伙伴。他们还拥抱着我,对我说:“请你藏起来,咱们一起玩儿游戏吧!”我接受了他们的邀请,他们就一起跑到门外面,好像他们觉得看到我藏身的地方,是件很不好的事情。我没有藏在门后,而是藏在一只柜子的后面。幼儿们回来后,一起跑到门背后找我。我藏了一会儿,发现他们找不到我了,就从藏身的地方走出来。他们的表情又失望,又迷惑。他们用责备的口吻问道:“你怎么不和我们玩呢?你干吗不藏起来?”

这个游戏本身是充满快乐的,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孩子们愿意在他们指定的地方找到他们要找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了解孩子们这个年龄的特性。他们认为把一些东西藏起来就意味着必须认为是看不见这些东西。重新发现这些东西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秩序感,不管是看到还是没有看到,东西总该放在它被放好的地方。他们就会自言自语道:“你绝不会看到它,只有我知道它在哪儿,我闭上眼睛也能把它找到,因为我确信它放在那儿。”小孩子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是自然界赋予的天赋,这是通过自我感觉而形成的天性。这种感觉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对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的区别和认识,所以小孩子有看到一个整体环境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在环境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他们极为需要这样的一个整体环境,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孩子们才能适应,他们的行动才更具有目的性。以此为基础,儿童才能认识到组成环境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假如孩子们所见所闻的周围环境不能按照秩序组织起来,它们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小孩子觉得这就像光有家具却没有建好放家具的房子一样。如果人们仅仅知道区别一个一个的物体,却对它们的联系毫无了解,他会发现一个尴尬局面:他自己处于混乱状态之中,无法摆脱。明显地,儿童具有的工作本能是自然界馈赠的一件礼物,这使他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在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界在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期里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就如一位教师给孩子提供一张学校的教室平面图,为识别地图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