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38

第38章 靠同学(5)

于是,他打电话给当时的班长和一个姓孙的同学,表示想借点钱,当时这两个同学就各借给他3000元。“我原以为事情就这样了。”王先生说,但是,当一位老同学将同学们捐的15750元钱送到他家时,他才知道班长和那位姓孙的同学瞒着他;动员当时一起读书的同学为他父亲捐款治病。“当时我接到钱,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王先生感慨地表示。自从广西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不少同学都没有联系,这次有这么多同学给他父亲捐款是他没有想到的。

在同学们的多方筹措下,王先生的父亲顺利进行了手术,而且手术非常成功。王先生把同学们的捐款都记了下来,他说,他感谢同学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他一定会把同学们借给他的每笔钱都还上。

上面两个案例中,主人公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却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依靠同学的帮助,能让你顺利渡过生活的难关。

同学让你追求事业,获得成功

同学关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好帮手。可见在很多大公司都是由同学合伙开办的,例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和童年玩伴保罗·艾伦,惠普的戴维·帕卡德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比尔·体利特,雅虎的杨致远和斯坦福电机研究所博士班的同学大卫·费罗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创建多是先有同学关系,然后合伙创业的。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同学关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好帮手。结交学友,与学友相互配合,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绩。

恩格斯曾经称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把自己称作“第二提琴手”,他们都是伟大的作家,但又各有千秋,一经配合,就能相得益彰。恩格斯的思想十分敏捷,写作神速,文笔流畅,马克思则深思熟虑,字斟句酌。他们合写的作品,既丰富又精确。恩格斯写《反杜林论》时,马克思放下自己的工作,为这本书写了有关经济学史的部分。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又常向恩格斯请教商品流通中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从1851年夏天开始,每周要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两篇文章,当时,他还不大精通英文,不能熟练地用英文写作,恩格斯就经常把马克思用德文写的文章翻译成英文。这对伟大的学友“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为人类伟大的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学生时代,由于各自的经历相仿,又没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心地单纯,除了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外,基本上无忧无虑。而学生时代的交往好坏,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与同学健康而正常地交往,保持快乐的心境,不但能够促进自己的学习,而且对自己将来的社会生活必然产生深远影响。

放眼世界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学者和战友,“他们的友谊成为全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联盟”。

法国18~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本生与著名的物理学家基尔霍夫也是一对。他们共同合作,找到数种稀有元素。本生诚恳地说:“如果没有我的学友基尔霍夫,我将一事无成。”18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并肩工作了一生,共同创作了《灰姑娘》、《睡美人》等老幼皆知、历久不衰的优秀童话。

但是,结交学友,一般说来应当大体上“门当户对”。如果双方相差太大,就难以有共同的语言,就难以持久。自然,结交学友,最好还是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比如都热衷于书法艺术或绘画创作,就可以结为学友,在交往中提高专业素养。假如一个专心于文学创作,一个致力于考古研究,二者结成学友,就可能感到不太协调。当然,如果处理得好,反而会从不同侧面提高各自的知识水平,也是可取的。

因此,可以说,与同学关系的好坏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是由同学合伙开办的,例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和童年玩伴保罗·艾伦,惠普的戴维·帕卡德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比尔·体利特,雅虎的杨致远和斯坦福电机研究所博士班的同学大卫·费罗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创建都是先有同学关系,然后合伙创业的。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Yahoo的成功是偶然,而这种偶然是缘于其创业人之一杨致远结识了大卫·费罗。

杨致远出生于台湾,两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是英文和戏剧教授。杨致远学习算不上勤奋,甚至有点懒,但成绩却十分优秀。1990年杨致远以优异的成绩进了离家不远的斯坦福大学,只花了四年就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毕业时觉得自己还欠成熟,就留校从事研究工作。正好,大卫·费罗也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两人的邂逅和结交无疑成为Yahoo成功的关键因素。

杨致远和费罗是旧识。费罗1988年毕业于杜兰大学,而且曾当过杨致远的助教。一向全拿“A”的杨致远在费罗的判官笔下却只得了“B”。对此杨致远至今还常常发牢骚。后来两人同班听课,还在作业方面开展合作。从此以后,两人成了最佳搭档。费罗内秀,喜沉思,而杨致远活跃,是社团中的领袖。费罗善于在屏幕上整理资料,有一种“只要在终端前,就能统治全世界”的感觉。费罗的实验室像个被暴风肆虐过的地方。而杨致远的住所比较干净,但在电脑的操作上,却没有费罗有规划。两人的实验室相邻。不久,他俩同去了日本。在日本两人都成了外国人,友谊与日俱增。

回到斯坦福以后,两人在一辆学校拖车上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两人都想建立自己喜欢的网站名单。后来又决定集合起来,形成了“致远万维网导航”。网站越来越多,两人就一一分类。当有的目录容不下时,再细分成子目录。这种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传统。

不久,网站招徕了许多用户。人们纷纷反馈信息,还附上建设性意见,使网络的内容更加完善。杨致远说:“要不是有这么多外来的回应,我们就不会继续下去,更不会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两人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他们开始着手网站的商品化。

当时,网上有许多竞争者,但他们都靠软件自动搜索。虽范围广泛,但不准确。而Yahoo则纯粹是手工制品,搜索准确,更加实用。实际上到1994年底,雅虎已成为搜索引擎的领导者。

1995年上半年,两人与好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接触。此时,他们的网络已是世界上网访问率最高的网址。最后是美洲杉慧眼识英雄。这家公司曾投资过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今他们骄人的业绩上又添加了Yahoo。

1995年4月,在“美洲杉”资助下,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资产约400万美元。

两人的传奇故事是最好的公关素材。他们在杂志封面和电视上不断曝光,使他们在网络之外仍能接触到他们的用户,同时更传达出公司年轻、幽默和不断创新的良好形象。他们以自我形象建立了他们的企业——Yahoo。

杨致远说:“我很喜欢目前的工作,我甚至不把它当成是一份工作。”“将原本是技术性、电脑狂的世界,和大众媒体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费罗和我及我们的工作小组是第一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人。”“我们就像第一个从直升机跳下来滑下雪坡的人,也好比是登陆月球,虽然我没有真正经历过,不过我相信那种感觉一定很棒。”

费罗和杨致远都表示:“当我们创业时,就知道我们谁也不会当CEO,我们知道两人谁也不会听对方的,因此我们得有第三方来仲裁。”

他们找了一个职业CEO Tim Koogle,他也是斯坦福的校友。他来主管管理事物,费罗和杨致远就可以专注于研发。后来,费罗负责技术开发,杨致远负责对外公关。

由于三人的协同配合,雅虎公司在网络经济时代风云一时,公司上市后,三人也一起跨入了富豪的行列。

无数事实证明:在学习中,在事业中,如果能有一两个或者更多真正的学友,就会使你的人生受益无穷。

借助同学的力量成就自己

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前途事业奋斗时,借助同学的力量,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因此,当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前进感到困难时,不妨考虑借助同学的力量来成就自己。

小罗刚入美术系毕业,对于设计服装布料非常感兴趣,她决定要涉足这一行。只是要进入这个行业非常困难,因为无论是使用布料的服装设计师,还是制造服装的工厂都有自己的供应商。对于一个完全陌生、初出茅庐的布料设计者,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兴趣。

小罗拿着一堆自己花费很长时间精心设计的作品,来到一个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公司。助理设计师本想打发她走,可是见她一副诚恳的模样,便对她说:“好吧!我拿进去给我们的设计师看一下。”

过了一会儿,助理设计师出来对小罗说:“设计师说,我们的设计图太多了,根本没时间看。”

小罗又跑到制造服装的工厂,结果也是一样。她四处碰壁,心情十分沮丧。她想,只要方法用对了,不断地尝试,一定能打开僵局。

小罗的一位同学现已成为名歌星。在一次签名会上,小罗挤在一堆歌迷里面,也以一副十分崇拜的样子望着这位同学。好不容易轮到她和同学握手时,小罗从背包里拿出一些布样和自己的设计图,对同学说:“我很喜欢你的歌!老同学,真想为你设计漂亮的服装,请帮我在这几块布上签个名吧。”小罗摆出万分崇拜的模样。

同学看了这些布料和设计图说:“哇!好漂亮!请你和我的服装设计师联络,我想用这些布料做衣服。这是她的电话,就说我叫你去找她的。”

小罗开心地说:“好啊!我明天就去。”

第二天一大早,小罗就来到先前她被泼了一盆冷水的著名设计师的公司。

小罗拿出有女歌星签名的布料来,对助理设计师说:“是她叫我来找你们的,她说要用这些布料做衣服。”

助理设计师进办公室不到几分钟,设计师就带着满脸的笑容走出来见她。小罗就这么走进了这个行业,而且愈来愈受客户的欢迎。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有了熟人,才有人情;有了人情,才好说话,才有了人脉关系,才能把别人难办的事情顺利办成。

王艳刚开始做公关,需要媒体的加盟,可是,又苦于没有关系,于是她给李丽打电话。说起来,她们两个也算是“同学”,当时在一个学校学习,只不过专业不同,在大二时的一个社团里认识的,毕业之后很少联系。

李丽接到“叙旧”电话,当然很意外。聊了一会儿,王艳便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她刚刚开始做公关,手头正好有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市场竞争很激烈,而且时间很紧,也很重要。

她希望找点关系,帮她介绍一个报社的记者。问过大致情况,李丽便推荐了合适的记者给她。这个记者跟李丽的关系不错,而且还比较容易说话。

在记者电话到手时,王艳千恩万谢。一个多月后,王艳又给李丽打来电话,说要请她吃饭,因为她介绍的那个记者帮了自己的大忙,她把这次的公关活动做得很成功。

有一项很有趣的研究表明:任何人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的距离只隔有四个人,不管你和对方身在何处,哪个国家,哪个人种,何种肤色。而且前提是这六个人之间肯定是有着理所当然的关系。

不用惊奇,构成这个奇妙六人链中的第二个人,很可能就是你认识的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也许是你的同学,更有可能是在公司里做清洁工的阿姨。可以想到,人脉其实很好建立。在现在社会的竞争中,人脉是你成功的动力。

一位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想回国发展,但是找了很多份工作,都没有成功。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区招聘一个职位,他感觉这个职位十分适合自己,但是到这个岗位应聘的人又太多,他认为仅凭自己单枪匹马地去竞争,成功的几率太小。那时,他想起在他们学校的校友录上曾看到过一位学长也是这个公司的高层,于是他连夜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发给了这位从未谋面的学长。在这封信中他强调自己和他是校友,也是某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很希望学长能给他一次机会,并附上了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

当时他并没抱有太大的希望,心想即使那位学长回信也无非是一些官话套词而已,不可能马上就给他答复。

没想到一天之后,那位学长竟然给他回复了,回复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让他有点不敢相信。信里说让他在第二天直接参加面试,并且还为他附上了一些成功的祝福语。最后,他获得了这个职位,显然,他与学长的校友关系起了关键作用。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同学关系,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