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5285100000010

第10章 爱情与婚姻中的丘比特之“经济”箭(1)

为何初恋情人最难忘?这是初恋比其他任何一次恋爱的“边际效用”都要高。为何恋爱了就要结婚?因为结婚可以实现“一揽子交易”,大大降低两人单独生活的成本……婚姻大事与经济息息相关。

经济亵渎了爱情

海岩的作品《玉观音》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男主人公杨瑞在遇到女主人公安心之前是一个惯于风花雪月的人。而女主人公在他们认识之前,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在感情上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与磨难。

安心,纯洁的化身,却受到太多现实无情地捉弄。她在感情上的经历,早已超出一般人的承受限度,当她无法承受时,她选择了逃离。而在她最孤苦无依,为生存苦苦挣扎时,她遇到了杨瑞。

杨瑞是很多男人学习的楷模,遇到安心之后,在对待感情问题上,他变得非常专一。真爱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最理想的定义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爱一个女人,那么连她的缺点也要一并地爱。杨瑞对安心的往事不计较,表现得非常大方。

这种态度不是伪装的,是对安心纯洁情感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玉观音》是海岩作品中爱情与理想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的爱情故事可能是不存在的。然而我们却宁可相信它的存在。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认为爱情是无价的,是纯洁而神圣的。但是你知道吗?爱情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去解读,也许你会说那是亵渎了爱情,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能体味到另一种意境下的“世俗”爱情。让我们一起看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肖光恩博士独辟蹊径,对爱情中的名词的另一种注解。

初恋:幼稚型产业,指在人生过程中,尚未拥有实现规模经济所需的经验或技术的恋爱。该产业通常需要教师或家长的保护,施以教育与责罚等关税壁垒。其结果通常是无疾而终,并被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成功案例。

先动优势: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为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拥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价值悖论通常于此时发挥作用,一箪食,一瓢饮,皆为莫大收益。这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亲吻的总效用,而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失恋:在不完全竞争、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经济必然不稳定。令狐冲原来颇得岳灵珊芳心,在华山派可谓如鱼得水,但自林平之到华山之后,他的卖方市场受到双重冲击。根据最大收益原则,买主岳不群和岳灵珊最终选择了林平之,即为其中一著名案例。

多角恋:多角恋是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发生的。该商品是稀缺资源,该经济形式属于开放经济,其结果必将产生大量的失恋者。最后胜利的人通常遭受赢者的诅咒,即最高标价者为该商品支付超过它所值价钱,于是为之抑郁愤懑,并将因收益小于预期利润而影响后期恋爱的质量。败者将依成本最小原则行事,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

失恋者:分摩擦性失恋和周期性失恋两种。前者因技术经验不足引起暂时性失恋,在改善以后有重新上岗机会,令狐冲即是汲取了经验教训,遂被魔教公主任盈盈购买;也有部分经验丰富者为寻求更理想配偶进行工作转换而产生,例如,楚留香,陆小凤等人。周期性失恋则由总需求水平低下造成。

婚姻:长期交易,女性在GDP连续衰退之前,一种孤注一掷的选择。该交易的特点是一次买断,套期保值。另一种情况是男性在为性交与繁衍后代费用的权衡中,广度经济式的选择——即同时生产性事和子息的成本低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隶属封闭经济。

丈夫:归宿,一项或多项税收最终的经济负担者。双重收费的受害者,要为购买婚姻的权利支付一定的初始费用,向岳家支付彩礼及体力、孝心;还要为购买妻子单独支付使用费,即每个月工资奖金上交。

离婚:夫妻双方或一方认为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对于他或她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成本高于收益的行为,在此前提下可能提出不再合作的意向。其诱因可能是丈夫、妻子各方面质量下降引起的价格衰退,或者是有另外更大的买方市场的出现,即婚外恋的产生。

其实,爱情就像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样,不能用经济学来简单地衡量。在婚姻和爱情中,经济学原理永远只能去解释生活现象,却永远无法来决定生活。用经济学来分析,只是为了让我们在生活中少些烦恼。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曾听一位30岁才女骄傲地说道:“目前我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是90%。”没错,30岁正是做事业的铂金年华,可问题是接下来,她的声音忽然低沉:“但是……我找不到好男人。”看来,要得到好男人的爱,也需要花费精力的。

在很多人眼里,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由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苛刻地说,表面上是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只要我们对爱情现象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第一,人们能从爱情中找到个人快乐、幸福、满足感;第二,爱情中的快乐,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堂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第三,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如语言天赋、性爱技巧以及爱情观念。从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

“鲜花插在牛粪上”是爱情交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可以从人的消费偏好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中得到解释。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里的偏好是不尽相同的,胖瘦高矮,各有所好。

从男女生理需求说,男人和女人是对方的消费品和客户。婚姻是两个单个的经济自由体结合的。同时,在这对消费品与客户的互相合作中,男女双方本身作为商品存在。而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爱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等方面形成一种择偶标准。身体条件包括年龄、身高、容貌、身材等,社会条件包括学历、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包括从事的工作、收入、财产等。在这些条件中,身体条件随年龄增长而衰变,是爱情婚姻中的减函数。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期。这两大条件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

通常,男子在对女方的选择上较注重容貌,女方良好的容貌能够给男人带来自信和优越感。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她们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在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高者,就成了“抢手货”,各得其所。理性的个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恋爱是男女双方各方面条件均衡和博弈的过程,结婚则是对爱情交换的一种确认,结婚证就是一个标准合同。媒人与红娘在传统社会里对婚姻的促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往往会为了得到一份厚礼而夸大当事人的优势,隐瞒不利的信息。现代人最主要的求偶方式是在婚姻市场上自由寻找,通过吃饭、聊天等社交活动来寻找目标。前几年出现的“玫瑰之约”之类的婚姻速配的电视栏目,把婚姻市场的概念诠释得一清二楚,这对反对婚姻市场论的人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相亲,选条件比你差的人作陪同

在同事的撮合下,小陈决定去和那个据说条件不错的女孩见上一面。头次相亲,小陈心里没底,于是拉上能说会道的铁哥们小王陪着去给自己壮胆,顺便做个参谋。

到了相亲的地点,小陈觉得女孩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类型,不免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好在陪他去的小王用他幽默的话语将尴尬局面打破。女孩被小王的幽默逗乐了,与他很投机地聊起来。相亲结束了,女孩将自己的联系电话留给了小王,而不是小陈。她对小陈说:“不好意思,也许我们更适合做普通朋友。”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令人尴尬的事情,让自己的朋友陪同去相亲,结果对方没看上自己,却看上了陪同去相亲的人。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我们暂且把相亲的人叫甲,甲的密友叫乙。这种情形下,把他们分为四种情况:甲漂亮,乙不漂亮;甲不漂亮,乙漂亮;甲和乙都漂亮;甲和乙都不漂亮。

相亲其实就是个判断对方、推销自己的过程。任何评价或判断,要么是在有现场比较对象的环境下作出的,要么就是在没有现场比较对象的环境下作出的。行为经济学把这样的评价分别称为比较评价和单独评价。

相亲的主要目的是推销自己和让对方给自己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带朋友一同去,实际上就是带了一个现场比较对象。在甲漂亮、乙不漂亮的情形下,甲应该带乙去,因为在比较评价的过程中,甲的优势比单独评价(即甲一个人去)时更突出。在甲不漂亮、乙漂亮的情况下,甲就不能带乙去,免得在乙面前相形见绌。

但在甲和乙都漂亮或甲和乙都不漂亮的情形下,应不应该带乙去就没有上面两种情况那么好决策了。但行为经济学家还是给出了建议:在甲和乙都漂亮的情况下,甲应该自己去;在甲和乙都不漂亮的情况下,应该两人一起去。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面对整体质量不相上下的两个选择,在单独评价和比较评价时会有不同的效果。具体到甲和乙都漂亮的情况下,甲一个人去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见面时,对方只能对他(她)进行现场单独评价,充其量只能把他(她)和自己平常见过的其他人比较,这样一来,甲就比较有优势。而如果同样出众的乙也同去的话,对方做的就是比较评价,他(她)就会把甲和乙比来比去,没准就发现甲与乙相比还存在某些相对的不足。

而在甲和乙都不漂亮的情况下,两个人一起去,让他(她)在两个人之间比较,从而能够看出甲与乙的相对优势,对甲来说,起码是有机会的。

在相亲的过程中,外貌特征是容易评价的,属于容易评价的特征;而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学识水平则属于难以评价的特征。谈婚论嫁的人,对对方的修为、学识等内在东西也是很看重的。如果甲和乙在易于评价特征和难评价特征方面有较大差异的话,那是不是应该带乙一起去相亲则又另当别论。

如果甲在外貌上不如乙,但甲在学问、气质、见识等难评价特征上要明显优于乙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带上乙一起去。这样,在与对方见面闲聊时,才能显示出甲的才华和气质,虽然外貌比乙略输一筹,但也无关紧要。但如果情况恰好相反,还是应该一个人去相亲。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生活中如此常见的事情上还蕴涵着如此深刻复杂的经济学道理。这样层层剖析下来,相信有如此困惑的人也应该明白:要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等一系列问题。

现代婚姻更要讲究门当户对

有一位热心的红娘碰了钉子。一个女孩临到要约会的最后时刻,突然跟红娘提出不想与介绍的其父为高官的男孩见面,说是平民之女不愿高攀官宦子弟,否则会让自己有很大的压力。看来,门当户对、志同道合永远是找伴侣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是《伤逝》的时代还是e时代。

如今,说起“门当户对”这个话题,有的人就会觉得这是封建意识在作怪,现在都讲自由恋爱,谁还理会门当户对呢?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脑海中,美丽的公主爱上了穷书生,高傲的王子爱上了灰姑娘,这样的爱情好像才是人世间最灿烂、最金贵、最浪漫的爱情。不否认,社会等级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也会激发出伟大的爱情。但是,更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门当户对的基础上产生爱情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且一旦产生之后,易持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门当户对的观念之所以经久不衰,是有着很深的经济底蕴。因为爱情观念、婚姻习俗等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我们常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爱情婚姻当然也应该由经济基础来决定。没有谁去考证,缺乏经济基础,那些公主与穷书生的爱情能维持多久?

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看,门当户对有利于做到收支平衡。两个贫富相当的人家联姻,双方的付出与回报很容易做到持平,比如男方家给了女方家多少彩礼,一般都可以得到相当的嫁妆。而一个富人家和一个穷人家结亲,则富人家的彩礼通常只能充当穷人家的“赞助”。

而且,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要改变自身的境况很难,一个富家女嫁到一个穷人家,往往注定要受一辈子苦,一个富家之子如果娶了穷家女,也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受到拖累。所以,门当户对被人们所看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