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5285100000017

第17章 魔法也疯狂:消费的理性与感性(2)

首先,购买商品前,消费者同商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需要利用讨价还价来减少劣势。消费者并不清楚商家进货时候的价格,不清楚商品的真实价值。而商品的标价,往往会让消费者犯糊涂,无法对其价值和效用作出准确的估量。所以,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让自己付出多余的成本,消费者一般都会同商家讨价还价。

其次,讨价还价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双方博弈过程。关于这点的论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古斯等经济学家曾利用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来观察讨价还价。在社会经济中,买卖双方都希望通过经济活动达到各自的目的,于是便会进行彼此间的博弈。一方面,销售者要寻找机会,使自己的东西以较高一点的价格卖出。另一方面,消费者则希望尽可能以低的价格买到货物。双方会尽量猜测对方在价格上的底线。此时,将有一方作出价格提议,给出一个愿意支付或者出售的价格,另一方,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若是不接受,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若是接受,则交易成功。可见,利用讨价还价,消费者和销售者都会尽可能地将价格协调到彼此能达成一致的水平,以完成交易。

第三,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彼此能够充分地在交易中对价格进行协商,表达自己的看法,即讨价还价。这样的市场环境,也为讨价还价提供了社会基础,刺激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行为。所以,乔治敦大学教授克里德·威尔康斯说:“市场经济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

之前,我们只知道讨价还价是生活中的惯例,现在是不是觉得“砍价”更有科学依据了?确实,讨价还价的存在,是符合现在的经济学思维及市场经济发展的。

超市越大,东西越便宜

不讳言,生活中的很多用品在大超市卖得都比较便宜,有些甚至用“天天平价”的标语来吸引消费者,以“便宜和服务”作为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同时,大超市的里的商品质量更有保障。所以,顾客出于对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及质量的追求,会经常光顾大型超市。

价格实惠,无疑为大型超市招揽了大量的顾客。但为什么大型超市的东西价格会比较便宜?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一般大型超市入货都是从厂家直接采购,签订供销合同,省去了中间的某些环节(如从商贩手中入货),减少一部分成本。同时,普通商贩的订购量不可能同大型超市相比。大型超市大买大卖,有利于厂家的现金回流,所以,厂家通常也会在价格上降低些。单从货源上,大型超市的价格就便宜很多。

第二,有的大型超市会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减少成本。例如,某大型超市为了做到物美价廉,其经营者就想出了一个中心辐射配送战略,即选取一个中心地点为物流中心,以开车行驶不超过一天的路程为半径,在这个范围内设立的分店都不需要大型仓库,直接将仓库变成卖场,就可以取消仓储环节。运输成本减少了,自然商品的价格也就降下来了。

另外,为了能够对大型超市的价格进行更合理的解读,还要提醒读者,并不是大型超市里所有的商品都便宜,只是部分商品价格便宜。企业要赢利,大型超市也不例外,为了生存,它不可能什么商品都便宜,顶多是在那些顾客比较熟悉的商品、价格感知比较敏感的商品上,价格便宜,从而在顾客心中树立大型超市的“平价”形象。对于那些大家还不太了解、还很新奇的物品,这些物品大型超市里的价格并不便宜。

“薄利多销”“会员价格”都是大型超市赢得消费者的一种经营策略,实际上其利润空间还很大,只是,一旦人们在内心形成了其价格便宜的印象,就会毫无顾虑地去购买它的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型超市都会不停地推出特价商品来吸引顾客,先让消费者产生该超市里的价格最便宜的错觉,再摆出琳琅满目的商品,激起消费者更多的购买欲望。可实际上是,在某些商品上便宜了多少,零售商一定会在另外一些商品上赚回来。毋庸置疑,低价手段是大型超市常用,也是对消费者最有效的手段,更是大型超市能够在诸多销售商中领先的制胜手段。作为顾客,我们在购买商品时需要更理性一些。

以“天然”之名进行的欺诈行为

由于受到各种有毒产品的刺激,如“毒奶粉”“毒鸡蛋”等,人们每次在挑选物品的时候,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在超市里的“痛苦”抉择,让消费者觉得十分疲倦,每个人都急切地向往能购买到更健康、绿色、无污染的产品。适逢此时,“天然”产品在市场上高调亮相。虽然标有“天然”的商品价格要高些,但消费者仍不惜掏钱购买。毕竟,“天然”在到处都是食品隐患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此时,“天然”就是商品的附加值,它在购物者心目中满足优质安全产品的要求,其价值要比其他产品更高。并且,市场上“天然”产品是少数,属于需求大于供给的商品。因此,“天然”产品价格高理所应当。

不过,《信息时报》曾针对现在市场上大量出现的“天然产品”进行了一则报道,认为标榜产品的“纯天然”只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并且,市面上的“天然产品”虽因“天然”而比同类产品更贵一些,但没有合理的依据可以支持商家的这种做法。也就是说,顾客根本没必要为“天然”付额外的费用。

还有一点消费者没有看到,其实,所谓的“天然”实际上是商家进行销售的一种手段。“天然”的产品并不一定就安全,无害。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国内目前只有关于“绿色商品”的认证,并无“纯天然食品”认证标准。许多专家还指出,在很多所谓的“天然食品”中曾测出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强致癌物)、生物碱、某些酶类以及农药,因此,“纯天然”、“无污染”,很难被看做是产品的质量保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看,标示这些“字眼”是在误导消费者。

由此看来,很多商家其实都可以说是在以“天然”之名欺诈消费者。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用“天然”一词吸引顾客,满足顾客追求安全食品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上扩大自己的产品占有率。另一方面,虽然“天然食品”没有相关认证,但厂家用“天然”一词来标注自己的产品也没有任何风险,不用忧虑会承担风险成本。因为没有相关法律对此进行规定,自然也就没有人会对其进行惩罚,最关键的一点是,商家不必为“天然”二字投入任何成本,却能让同样的产品拥有巨大差异的价格!仅仅利用“天然”两个字,他们就为产品增加了表面上的“价值”!这样一来,收益远远要大于其他同类产品。有这么高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在投入和产出这笔账上,商家可是算的比谁都精明!

按照前面所说的,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有很多生产者就是搭着“天然食品”的顺风车来“狠宰”顾客!不要再轻易相信食品包装上的印章,不要再相信什么广告中的承诺!顾客真正要做的,是在购物前,务必要清楚产品的真实价值或者多购买绿色食品,这才是最有保障的做法!也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买得心安理得,吃得安全健康!

留神,不同超市相同商品的价格不一样

俗话说“货比三家”,此话不假。很多时候,同样的商品在不同超市里,价格完全不同。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女士曾经在某大型超市购得一件大衣为590元,而在另一家小超市则只卖370元。这两件商品从外表、质地、品牌,甚至款式都一模一样,但价格竟然相差120元之多。那些花了590元买大衣的顾客知道此事后,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其实,不只该女士,还有很多顾客抱怨说,“市场上的价格怎么这么乱?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选择了!”事实上,相同产品不同价格的情况一直高频率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不满和气愤,甚至有些人会以此为由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据武汉市工商局消保处统计,在2007年上半年,共接到29起商品差价投诉,均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卖场价格差异过大”,涉及鞋、服装、建筑材料、药品、手机等。所以说,乱标价,本身就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