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5285100000033

第33章 人际关系经济学(3)

这是一桩典型的利用传统熟人关系来“杀熟”的事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会充分借助于自己的熟人关系网络来获取信息和资源,就像陈程的亲朋好友想充分借助陈程这个熟人关系来求职一样。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熟人关系中的这种正功能,即把熟人这种中间关系作为信息桥,作为可贵的社会资本,陈程的那些亲朋好友认为陈程和自己都是乡里乡亲的,相互间都值得信赖,都不认为有意外,而没有看到其中的风险,更没想到陈程会“杀熟”。

当陈程的亲朋好友在利用陈程这种熟人关系来求职时,他们是按照乡土社会中的人情法则来考虑问题的,认为陈程帮了他们的忙,他们会感谢不尽,以后陈程若有求助于他们,他们也会鼎力相助的,因为知恩不报是有悖于乡土社会的法则的。而对于陈程来说,乡土社会中熟人交往的规则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了。陈程不但没有帮助亲朋好友们,相反,他还利用这个机会来赚一笔。对熟人关系,在陈程眼里,已被视为“外人”,而且还利用这种熟人关系,利用乡亲们对他的信任,通过“杀熟”这种非法手段来获取资源。

通过上例,还可以进一步看出来,当人们在利用这种熟人关系网络,并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来经营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中熟人的关系运作情境显然和前市场经济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杀熟”伤了感情,但更可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感以及人际关系安全感成了最大的牺牲品。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有29.8%的中国人认为陌生人值得信任和完全信任,而对于熟人的信任度仅有20.6%。

人际关系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用一些方法保护自己。一是只要自己有疑虑,不管关系有多好,都要直接讲出自己的担心,让他明白你不是好骗的。二是必要时,不要害怕面子,要敢于撕破脸皮。当对方油腔滑调地反复说服你时,或者用“你不够意思”、“忘恩负义”的语言激你时,对这样的人,撕破脸皮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三是不怕啰唆,反复提醒。这适用于对方向你借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时,要经常提醒他还钱,不要觉得难为情,难以启齿。

一方得益意味着另一方吃亏

一群年轻人在一家火锅城为朋友过生日,其中有一个年轻人拿着吃了几口的蛋饺要求更换。火锅城相关人员指着墙上的告示告诉年轻人,吃过的东西不能换。面对火锅城员工的强硬态度,年轻人非换不可,两方发生冲突,打了起来。火锅城最后以人多势众的优势打败了那几个青年人,从表面上看是火锅城的一方赢了,而实质上,他们真的赢了吗?从长远来看,他们并没有赢。

虽然火锅城一方的人赢了,但从实际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火锅城的生意也会因此造成影响,传出去就会变成“这家店的店员竟然打顾客,服务太差劲了,以后还是少来这里了”,“前些天,这家店的人把顾客打得送医院了,以后谁还敢来”,“什么店,竟打人,肯定做不长”,等等。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输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也称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零和博弈是利益对抗程度最高的博弈,甚至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博弈。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发现零和博弈,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到处都有零和博弈的影子。

在一个家属院里住着五六户人家,平时由于太忙,各家都互不来往,关门过着平静的生活,邻里之间谁也不认识谁,如同陌生人一样。但不久前,这个家属院热闹了,原来,有一户人家为女儿买了一把小提琴,小女孩没有学过小提琴,所以拉得难听极了。但小女孩坚持天天拉,而且还总挑人们午休的时间,弄得家属院的人都难以忍受,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有的人直接找上门去提意见,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小女孩依然我行我素。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有年轻人发了狠说,干脆一家买一个铜锣,到午休的时候一齐敲,看谁斗得过谁。几家人还真那样做了。结果合计的几家人,终于让那个小女孩停止了拉提琴。但从那以后,小女孩见了邻居,更是如同见了仇敌一样。小女孩认为,自己不能再拉小提琴,都是他们跟自己过不去。邻里关系更是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这个典型的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这件事,其实双方都有好几种选择。对于小女孩这一家来说,最好的选择是让女儿去培训班参加培训。稍次一点的选择是在被邻居告知后,改变女儿拉提琴的时间。最坏的选择是在被邻居告知后,不去理会。而其邻居也有如下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建议这家的家长,让小女孩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稍次的选择是建议他们让小女孩不要午间休息拉琴。最坏的选择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结果,双方的选择很令人遗憾,因为他们都选择了最坏的方案。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参与者在人际博弈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作出最不理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由于人们的为己之利所得出的结果,要么是零和博弈,要么是负和博弈,都是非合作性的对抗博弈。

如果博弈的结果是“零和”或“负和”,那么,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或双方都受损,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必须学会与对方共赢,把人际关系变成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与对方共赢,这也是使人际关系向着更健康方向发展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要借助合作的力量。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他人而独立生活的,这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他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因此,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人际交往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例如,夫妻之间的互利互惠,可以使彼此间的感情更亲密。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是个瘫子,丈夫是聋哑人,外人看来他们很不幸,但他们生活得很幸福。譬如他们要去镇上买一些日用品,由于丈夫不会说话,当然不好交际,所以,在去镇上卖东西的时候,这个聋哑丈夫一定会骑着三轮车,让妻子坐上。到了要买东西的地方,妻子便坐在三轮车上谈价钱购货物。更可贵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某件事情而发生过争吵,为什么呢?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本领,而是因为他们能互相补充彼此之间的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却有强健的身体;丈夫不会说话,妻子却有很好的口才。由于他们能取长补短,所以他们在一起生活得十分的美满。这种在交际中能互利互惠的情况,便是正和博弈。

其实,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与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互相之间若能为对方着想,采取一种双方合作的态度,那么,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的对抗性博弈发生。

拥有博弈中的双赢思维,拥有平等、互惠的思想,采取合作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呈现“正和”状态,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落魄时,抬高自己

一个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过几十篇文章的业余作家,离开自己居住的小城镇,来北京发展,他希望谋求一个编辑的工作岗位。面试时,主考官问他有无经验,业余作者如实作答,没有做过相关的工作。面对主考官,业余作家表现得非常谦虚,姿态很低,表示只要能给他一次机会就心满意足了。业余作家面试了多家单位后,却没有一家录用他,很快两个多月过去了,业余作家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业余作家泄气了,难道北京的工作这么难找吗,北京做编辑的人一个个都是大作家吗?

就在业余作家准备放弃时,意外地碰到了大学时一个同学,当时他已是某知名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了。业余作家给他谈起自己的情况,这位同学听完后,大声说道:“像你这水平,哪能找不到工作!你知道原因在哪吗?关键在于你的姿态,你把自己放得太低了!”

于是在大学同学的安排下,业余作家将自己的履历表重新“粉饰”了一番。由没有工作经验转变成了某报社的出色编辑。只因所在报社由于国家有关政策停办了,不得不重新求职。期望月薪不低于三千元。面试的时候,业余作家一改往日的谦虚姿态,以不卑不亢的自信姿态一下子就赢得了某出版社的青睐,第二天就让他上班。上任后,由于业余作家本身底子不错,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有了那位同学的帮忙,很快就适应了工作,赢得了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

这种把自己身价提高,反而受到欢迎的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为“吉芬现象”(吉芬现象是19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有个中吉芬的人发现,土豆价值上升,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当时称为吉芬难题,后来,在经济学中,把这类需求量和价格成同方向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生活中“吉芬现象”还有很多。有的人并没有学过经济学,更不知道“吉芬现象”,但所作所为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个退休工人退休后闲来无事,便自己摆了一个小摊,当起了老板。临近春节时,他托战友从外地进了500瓶瓷瓶包装的白酒,进价只有5元,退休工人看进价这么便宜,就标价8元。可是卖了十来天,也只卖出3瓶。有的人拿着酒问他:“这酒包装这么好,价钱却这么便宜,是真酒吗?”尽管退休工人一再保证是厂家正品,可人家琢磨半天,最后还是没买。退休工人急了,照这样下去,几百瓶白酒得卖到啥时候?怎么办?这时儿子给老爸出主意,把标价改成28元。退休工人一听乐了:“你脑子咋想的?8块钱都卖不出去,还28块,谁要?”儿子说:“你先试试,反正现在不也卖不出去吗?”退休工人想想也是,便将标价改成了28元,没想到,第二天,一下子就卖出了二十多瓶。

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便宜没好货,贵的就是好的。

推销自己其实就和在市场上卖东西一样,适当地抬高自己是完全必要的,过分的谦虚就像把自己低价处理一样,反而让人认为你水平不高假冒伪劣。

这样的情形大家也许都见过,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向人借钱时,一般都很难借到,倒是那些一副理直气壮样子的人,借起钱来反而很容易。他会说我现在一时周转不开,借钱只为救个急,等这个急缓过来了,立马连本带利一块儿还你。如此爽快,别人还能不放心地把钱借给他?或者他说现在手头上的生意很赚钱,故意把生意的收益夸大一些,对方也乐意将钱借给他。一般来说,人们决定是否把钱借给你,并不由你的困难程度决定,而是由你能否按时给他还款的预期决定。如果你一开口就让人感到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那么你借钱十有八九要失败。因为他感到借钱给你,很可能会是把钱扔到水里,打了水漂。

有些热心人给别人尽力帮忙,最终却落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姿态降得太低,别人来求自己办事,自己却像是在求人。

当别人求自己办事时,有经验的人通常会适时地抬高自己,先说明别人求自己办的事比较难办,然后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会尽量把事情帮他办好的。这样一来,别人自然会觉得求对人了,也会打心里感激他。比如一个人创办了一家公司。有朋友来求他,希望帮自己的孩子找个工作。如果这个人一听说是朋友的孩子,就满口答应,并且说:只要不嫌公司待遇低就来吧,公司正愁招不到人呢,如果没啥事,明天就可以来上班。这样一来,就算这个人帮朋友的儿子解决了工作问题,朋友心里会想,原来他们公司这么容易进,早知道就不托他了。如果工资不高,朋友没准还会抱怨,这个人真是太黑了,连朋友的儿子也这么剥削。

相反,当朋友来求他时,他如果这样说:公司现在虽然不缺人,但朋友的面子我哪能不买账?我想想办法,怎么着也得给他弄个职位。朋友自然会对他感激不尽。

中国有句俗语,“落难的凤凰不如鸡”,是说人一落魄了,在别人心目中就没有地位、尊严可言了。其实越是到落魄的时候,越不要贬低自己,而是要抬高自己。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抱希望了,还指望别人给你什么呢?要自己给自己长志气,不要让人轻看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