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学100问
5285700000027

第27章 “皇粮”从何而来:财税与经济学(1)

政府的钱袋子为什么很重要——财政

【轶闻趣事】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减少税赋的征收,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他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即1/30)。自后,三十税一便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堆积太多,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经济学聊天室】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政府收入远远大于支出,以至于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由此看来,政府收入的水平代表了国家强盛的程度。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百姓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涉及到了政府财政的概念。“财政”一词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而是日本人的贡献。日本人把英文中的“public finance”翻译成了汉语的两个字“财政”,意即政府的理财之道。

但究竟什么才是财政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可以说,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集体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属于经济分配,还没有财政分配。国家产生以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强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便从一般经济分配中分离出独立的财政分配,于是产生了财政。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财政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具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比如说政府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调整。

此外,政府财政还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比如说在市场失灵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再者,政府财政还具有收入分配职能。如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财政如此重要,而财政收入究竟是如何取得的呢?一般来说,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但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关于这个问题,看法并不一致。财政收入越多,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就越多,从这个方面来说,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越多越好。但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多了,必然会挤占百姓收入增长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的财政收入越少越好。其实,无论是哪国政府,都应该将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并将财政的钱花在“刀刃上”,这样无论政府还是百姓都能从合理的财政政策中得到实惠。

【知识链接】

财政预算

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之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透过公共财政预算,可以使人们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体现政府政策意图和目标。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

财政补贴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负责对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同时对一部分主要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低于购价或成本价的部分予以补贴。地方财政补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财政负责对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而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也对一部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价的部分予以补贴。

加州为什么从“富”走向“负”——财政赤字

【轶闻趣事】

2008年12月1日,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正式宣布加州进入财政紧急状态。当时预计,在18个月内,财政赤字将增至惊人的280亿美元。施瓦辛格试图双管齐下,通过增加税收以及削减开支,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

加州作为美国的经济第一大州,难道加州政府只有“破产”这一条路?是不是会有债主闯进州政府大楼,扛走一个转椅抵债呢?不会的。

根据美国法律,各州“自负盈亏”,联邦政府只在自然灾害等危机时刻才出手。因为美国的政府就像公司,远没有中国的政府那么庄严伟大。既然是公司,经营就有好有坏,有时投资成功,收益很好,有时投资失败,血本无归。政府欠债还钱,申请破产保护,第一倒霉的是老百姓,裁员、加税和减少公共福利设施;第二倒霉的是政府债券投资人,他们可能要血本无归了。至于政府的行政部门,大可不必担心他们会关门大吉。

美国联邦的破产法律有一个特别的章节,第九章——政府重组破产保护。申请政府重组破产保护,在美国也不是稀奇的事情。自1937年联邦破产法的政府重组破产保护程序实施以来,美国先后有600个地区政府使用过这个程序并“幸免于难”。

【经济学聊天室】

当政府财政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是说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形成一个差额。相反,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多而支出少,也会出现一个差额,那叫财政盈余。对政府而言,有收入又支出,就一定会有赤字或盈余。一般而言,现代政府都喜欢“寅吃卯粮”,但是在克林顿主政美国时,美国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财政盈余。

在克林顿入主白宫的8年内(1993~2001年),美国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新增加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除卡特之外的任何一位二战后的美国总统。此外,克林顿也很会抓住时机,他在美国人均收入涨幅停滞多年,刚刚出现上升势头的时候适时决定增税,结果使联邦政府的收入出现了大规模的盈余。最终,克林顿凭着自己手下一个最小规模的政府机构,实现了自约翰逊总统时期以来美国GDP最强劲的涨幅,也使美国政府自杜鲁门总统以来,首次真正地出现了财政盈余的局面。

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财政盈余的很少,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出现的都是财政赤字。如果国家财政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这种支出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在现实中,很多经济处于上升状态的国家都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财政赤字看来似乎不可避免。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长期的财政赤字会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负担,不是长久之计。

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标准: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例如,我国GDP总量在2008年时是30万亿人民币,30万亿的3%是多少?就是9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要大于9000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

还有一条警戒线: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政府的钱不够花,可以去借债;再不够花,还可以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这个百分比,如果赤字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说明赤字太大了。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采用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凯恩斯曾经这样说,一国政府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发债来拉动经济,发行债券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政府可以这么做的前提,是政府用国债投资的项目赚回的钱将来能够把这些债还上。政府要还上这些债务,说到底最后还是要由纳税人来负担,这一代人的税收不够还,下一代人还要接着去还。所以政府发的国债,实际上是把将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

【知识链接】

解决财政赤字的办法

动用历年结余。动用历年结余就是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收大于支形成的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

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但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是弥补财政赤字稳定可靠的方法:

增发货币。增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方法,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将带来恶性后果。因此,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发行公债。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这是因为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和流动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为什么也要征税——税收

【轶闻趣事】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1547年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22岁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1571年,土耳其舰队入侵地中海地区,西班牙与威尼斯组成联合舰队进行抵抗,塞万提斯出于爱国热忱,毅然入伍,在一次海战中负伤并失去左手。1575年,塞万提斯在回国途中为海盗所俘,至1580年才赎得自由。

1587年塞万提斯谋得一个税务员的职位。有一次他到一个闹灾荒的地方去征税,当地百姓太穷,无钱纳税,但教堂的一个讲经师的谷仓里却堆满了粮食。塞万提斯得知后,就下令征收这些粮食,用来抵偿老百姓应该缴纳的赋税。此事触怒了教会,教会立即将塞万提斯驱逐出教。

以后他又多次被权贵和教会迫害,被投入监狱。在这黑暗悲惨的生活环境中,塞万提斯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写出了不朽名著《堂吉诃德》。

【经济学聊天室】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这一概念的要点可以表述为五点: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是用法律建立起来的分配关系;税收采取实物或货币两种征收形式;税收具备强制性、无偿性和相对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一种观点认为:“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它体现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

一般来说,我国最初的税收形式起源于奴隶制时期,但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一些税收的初级形态。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据说帝王之一的帝喾曾开征过税赋。进入奴隶社会,赋税形式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土地之物产大部分需上交王室。例如,夏朝的“贡”,孟子有“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说法,意思是说以 50 亩为单位按收成的 1/10 缴税;在殷商时代,有“殷人七十而助”的税法,即耕作70亩者,私田只能为 63 亩,其余 7 亩为公田,其收获必须如数上交;周代有“彻赋”,“民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为赋”,即指臣民按 10 %的比例上交自己的耕作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