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克·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绝不止是一家以赚钱为目标的公司。他的终极理想是建立一个复杂而不可取代的社交帝国,让世界更开放,让人们享受信息的透明化和公正化带来的益处。
并非成为一家公司
“成立Facebook的初衷并不是让它成为一家简单的能够赚钱的公司。它的建立是为了完成一个社会使命——做最好的、最简单的、能让用户以最方便的方式分享信息的产品,让人们能够紧密联系。”如今28岁的扎克伯格在一次次巡回演讲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创办Facebook的初衷。
诚然,扎克伯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以Facebook为媒介,促使人们更多地进行分享和交流,使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
2009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一起出席。这个来头不小的年会在一家装潢典雅别致的瑞典酒店里举行,许多重量级的政界和商界领袖都出席了晚宴。
Facebook的主要风险投资人,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承办了这次年会的科技界晚宴,而且为这次晚宴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网虫晚餐”。美国科技行业的“大佬”们聚集在这家小而典雅的古老瑞典餐厅里。穿着燕尾服的侍者在一张张小小的松木餐桌之的过道上间穿梭,手中端着的盘子里摆着一杯杯产自美国加州的600美元一杯的葡萄酒。
扎克伯格今晚兴致很高,他又从侍者手里取来一杯酒,向小桌对面端坐着的拉里·佩奇,谷歌的创始人做了个邀酒的动作,轻轻抿了一口。接着,他身体微微向前倾,问道:“拉里,你用Facebook吗?”
拉里·佩奇用略带鼻音的声音平静地答道:“事实上,我没有用过Facebook。”
扎克伯格眼神中露出一丝失望:“为何不用呢?”
“我想那玩意儿不大适合我。”拉里·佩奇的语气依旧很平淡,甚至带有一些长辈对晚辈的不屑。
扎克伯格本来微微扬起的嘴角一下子耷拉了下来,他张了张嘴,还想继续发问,却被坐在他左手边的桑德伯格打断了,“马克,我想现在不是合适的场合,周围太多记者。”在谷歌混迹多年的桑德伯格已经是应对媒体的老江湖了。
身为谷歌创始人的拉里·佩奇在硅谷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神话,被称为硅谷的“无冕之王”。同样在庞大的网络帝国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谷歌与Facebook在许多业务上存在着竞争。
扎克伯格向拉里·佩奇如此直接地发问,显示了他幼稚的一面,但也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他无所畏惧、争强好胜,自信得甚至让人觉得狂妄。他当然很清楚,面对他的发问作为竞争对手的拉里·佩奇会如何回答。但在他心里,如果Facebook能赢得IT界教父级人物拉里·佩奇的认可和喜欢,那么Facebook离真正实现全球范围的高度透明,达到纯粹的公平和开放就又近了一步。
Facebook创办以来,扎克伯格对业务成长的追求始终超过对利润的追求。他渴望实现真正的开放和公平,他要将Facebook打造成社交网络的“乌托邦”,而非简简单单的一家公司,正因为这种理想主义,他在不断追逐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感到过真正的满足。
“但是,马克从来不认为Facebook不能赚钱。”2008年加入Facebook董事会的马克·安德森在业务和利润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清醒看法,他也建议Facebook继续在业务成长方面加强投资。
加盟Facebook不久,安德森就进入了扎克伯格的核心决策小组,他们二人不止一次地就Facebook在业务和利润上如何平衡发展进行过深入讨论。
“他(扎克伯格)经常在公司里强调,他的目标绝不仅是创办一家公司。”安德森回忆与扎克伯格的数次谈话时这样说道,“其实,很多人都误读了这一点,认为他不在乎利润、收益或其他类似的东西。事实上,他很明白,要想取得任何形式上的成功,这些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基础,Facebook以及所有和它有关联的广告商、游戏开发商和其他伙伴们才能生存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不过,在他眼里,最重要、最本质的始终是公司本身。第一次听他这么说时,我觉得这小子自大又幼稚,但后来我才发现这种狂妄正是因为他的专注。”
鉴于Facebook对增强透明度作出的种种承诺,用户信息的保护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Facebook高度透明化的不断加深,扎克伯格开始思考如何确保用户信息处于Facebook的控制之中,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2009年的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目前最关心的是Facebook哪一方面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出奇的长,充分表达了他在提高透明度时保护用户信息的责任心。
“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这是未来10~20年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开门见山地说,“不过,高度的透明化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是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无间的自由交流,还是个人信息暴露后,人们生活在充满监视的社会生活中?我很抱歉,大部分人脑海中的社会图景是更加负面的,他们想到的是后者。所以,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Facebook为所有用户提供了一个平台,人们可以在这儿分享他们想分享的东西。这个平台给他们提供优秀的工具进行分享,人们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共享信息。但你在Facebook上也许还有不想被分享给所有人的内容,是不是?比如你和恋人、家人外出度假旅游的照片,你的邮箱地址,你和一个小圈子里的人发生的有趣故事,所有发生在公司局域网的事儿,所有的私人短信和邮件,你并不希望自己的这些信息被别的网站搜集,放在网络上,被搜索,用于其他用途。所以,即使有很大一部分的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化,可以在人群中进行分享,但仍有另外一大部分信息是不可以对所有人开放的。
“这就是未来10~20年间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世界朝着越来越透明的方向发展,那么信息的分享方式就必须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集中的。人们可以自行在网上发布信息,并且可以控制他们的信息与整个互联网的交集,也就是控制不同信息的不同透明度。”说到这里,扎克伯格的声音越发激动,“我认为,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对于未来世界透明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虽然就目前而言,Facebook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保证用户的信息完全不被泄漏,但Facebook已经在努力研发一系列保护用户信息不被盗用的措施。而扎克伯格在追求高度透明化的同时,仍然致力于保护用户信息的热情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友好,增强了用户在使用Facebook产品和服务时的安全感和好感度。
让世界更加开放
2009年3月,美国一家极具权威性的研究所发表了一组数据,宣告了互联网领域划时代的巨变:截至2009年3月1日,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第一次超过了使用邮件的时间,可见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已经逐渐占据主流地位。2008年,互联网用户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拥有63%的稳定增长;相比之下,Facebook的时间增长可谓令人惊叹——2008年,Facebook的用户总时间增长了566%,高达205亿分钟。
到2009年,除美国本土以外,Facebook的用户还遍及亚非欧洲的200多个国家,美国以外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45亿。全球30%的互联网用户都注册了Facebook,用户量仅次于谷歌。
早在Facebook成立之初,扎克伯格就清醒地认识到,社交网络的焦点会在一个最大最有效的交流平台上固定下来,谁拥有最固定忠实的用户群体,谁就能独占整个社交网络市场。因为任何一个互联网用户都不愿意在多个社交网站多次注册,反复填写自己复杂的个人信息,并在几个网站上同时保持和好友的交流。人们往往愿意加入使用用户最多的交流网络,以便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因此,年轻的扎克伯格早早就确定了他的目标:要超越全世界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站,最大限度地赢取用户,不仅仅为美国,更要为全世界创造一个便捷的社交工具。
Facebook自成立以来就带有强烈的社会使命——让这个世界更为开放,联系更加紧密。
2005年,Facebook从哈佛的男生寝室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后,扎克伯格就开始认真思索Facebook转变成全球化现象的可能性。他从一开始就为Facebook选择了一条极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扎克伯格追求Facebook的简单、干净和整齐,这个以强大复杂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框架简单、构思简洁的Facebook界面给予了所有用户同样的友好亲近感受。
2007年年底,随着Facebook国际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扎克伯格更加明确了Facebook走向全球化的发展目标。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中,扎克伯格再次强调成立Facebook的初衷。
“我们要保证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在页面上只能看到自己的朋友,这是我们能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获得成功的关键。”站在会议室一角的白板前,扎克伯格在“自己的朋友”几个字下重重地画上一道着重号。
欧文·范·纳塔点点头,说:“的确,虽然Facebook诞生在美国,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的影子,但在美国众多的网站中,Facebook算得上是最不美国的一个了。这是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众多用户青睐的关键。”
“没错,Facebook的用户已经扩展到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对于一个在法国使用Facebook的用户来说,我们要保证他在网站上接触到的人绝大多数,90%都是法国人,因为他不会过于在意法国之外的人。”扎克伯格说,“来自意大利、菲律宾或者泰国的用户在Facebook上所接触到的人群的价值观、兴趣、语言和日常行为习惯也与他们在线下世界中接触到的非常相似。这才能保证他们在Facebook上的网络社交生活正常有序地运行。当务之急是,除了英语以外,还需要为Facebook开发更多语言,使其他国家的用户在Facebook上使用的语言,能与他们的线下生活接轨。”
2008年年初,Facebook发布了全新的翻译工具,这是Facebook公司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产品之一,也为Facebook向全球市场进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2008年年底,Facebook的使用语言已经增加到35个,其中包括中国大陆使用的简体中文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所偏好的繁体中文。虽然Facebook还没有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但从使用语言的开发这一点看,它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2009年年底,Facebook的使用语言已经扩展到70种,包含全球98%的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Facebook公司在开发各种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式。Facebook并没有聘请专门的语言翻译开发商、投入大笔资金、耗时几年来完成将站内30万条词语和短语翻译成其他多种语言的任务。相反的,Facebook充分利用了掌握庞大用户基数的优势,把翻译的任务交给了全世界,发动了集体的智慧。
在开发每一个新的语言版本时,Facebook的相关软件就会分配给每个用户一到多个待翻译的词语或短语。每个Facebook用户都有机会解决一个或多个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工作。之后,多种翻译版本将在网上公布出来,由这种语言的母语使用者投票选出最恰当的翻译来。这种语言开发形式既节约了语言的翻译时间和开发成本,也激励了Facebook用户的热情。
这个工具最早在2008年1月用于西班牙语版本上,因为当时世界各地的西班牙语国家已经有280万用户开始使用Facebook的英语版,开发更加适用的西班牙语成为当务之急。通过Facebook的这款翻译工具,仅仅4个星期,来自世界各地的西班牙语使用者就共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西班牙语版本。西班牙语版的Facebook在2月11日就上线了。之后的德语版本,是由2000个使用德语的Facebook用户花费两个星期翻译完成的,于3月3日顺利上线。法语版本则是4000名用户在两天内完成。除了高效率以外,Facebook的翻译工具最值得称道的是,70种语言版本的翻译几乎没有增加Facebook任何开发成本,而且还促进了Facebook用户的参与度。
到了2008年,随着各种语言版本的Facebook不断开发出来,Facebook用户数量已经攀升到近7亿人。对于一个顶尖的社交网络而言,它的功能开发需要大量金钱来维系。但在这个时期,扎克伯格仍然坚持比起赢利,用户规模的增长更加重要。因为庞大的用户基数使Facebook的每一行代码的使用率都比任何一家类似网站的代码的使用率要高,相应的,Facebook的运行和开发成本也就低了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这将演变成一个骇人的优势。
2008年秋天,扎克伯格开始了在欧洲长达数周的路演,这次路演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对于Facebook国际性用户增长需求的热切盼望。扎克伯格生性腼腆低调,非常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进行演说,但因为这是追求用户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他坚持去做,而且做得很用心。
这次长达数周的欧洲路演不断地消磨着扎克伯格的意志,但他带着自己的目标上路,在欧洲各国进行了不下百场的巡回演讲。演讲结束后回到住处,他经常熬夜处理来自公司的邮件和即时信息,直到凌晨3、4点钟。他的助手不断劝他应该休息一下、打个盹儿,都被他拒绝了,不过这更多的是因为他不想再麻烦地取出隐形眼镜:天一亮,他马上又要奔赴路演的下一站。
当路演进行到德国,扎克伯格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率地说:“对于现阶段的Facebook,增长是最重要的,赢利只在第二位。”他的这一观点很快就被互联网和媒体指责为幼稚和不切实际,并且伴随着他一路演讲,媒体记者和新闻人都用这个问题来纠缠他,但扎克伯格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之后,他的巡回演讲由南向北,推进到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在与当地企业家的晚宴中,东道主热情地欢迎他说:“扎克伯格先生,对于您的到来我们期望很高。”其他人也开始不停地表示对扎克伯格的欣赏和赞美,但扎克伯格本人一直眉头紧锁,面无表情,声音也硬邦邦的。“我当时正在盘算接下来的演讲应该说些什么内容。”扎克伯格事后解释。
总统也是他的粉丝
Facebook作为一个出色的社交平台,旨在改变后工业时代日渐疏远的人际交往状态,让人们了解身边的世界,了解身边的人。不仅如此,Facebook更让人惊叹的一点是,其用户通过便捷的网络社交,能够与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近的人建立起微妙的联系。
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Facebook的忠实用户,而且从2008年参加美国大选到现在,他已经在Facebook上活跃了将近4年的时间。
2008年一个蝉鸣阵阵的初夏午后,奥巴马难得地清闲在家,这段时间他正忙于各种演讲和公众活动,为即将来临的美国总统大选做准备。他刚刚在自家别墅的露天游泳池里游了两圈,上岸以后径直走进开着冷气的书房,懒懒地坐在了电脑前的皮椅上。他眯着眼,注视着电脑屏幕,点开了Facebook简洁干净的注册页面,按照昨天大选“智囊团”的建议,注册了巴拉克·奥巴马在Facebook的个人主页。
2008在这个寻常无奇的夏日午后,未来的美国总统正式加入Facebook这个庞大的社交帝国,开始了他在网络上的拉票活动。
奥巴马的加入很快在Facebook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关注,不到一个星期,他在Facebook上的个人主页就已经取得了2400万粉丝的关注。奥巴马和他的助理们不时地在个人主页上发布他于美国各地巡回演讲的演讲词、他的政见以及出席各种活动的照片。当然,偶尔的,性格开朗的奥巴马还会在Facebook上发布和家人共度晚餐或是开车出游的照片。有时候他甚至会突发奇想,把自己个人主页上的头像换成一张鬼脸照。这些信息和照片无一例外地引起了网民们的广泛关注,被一次次地分享。而这个正在积极筹备美国大选的黑人男子也凭借他爽朗的笑容和开朗的个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
这时,Facebook几乎已经成为美国年轻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据调查,美国每10个年轻人里就有8.5每天至少一次登录Facebook的个人主页,其中又有6个人会在Facebook页面上停留至少20分钟。可见,要想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通过Facebook这个平台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这一点上看,奥巴马确实是Facebook众多用户中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他在Facebook上赢得大批用户的关注,也获得了众多年轻人的支持。这为他的美国总统大选积累了不少人气,也为资金募集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2011年年底接受英国《每日邮报》采访时,这位在Facebook帮助下当选的美国总统表示,他不允许自己的两个女儿在18岁之前注册使用Facebook。奥巴马的大女儿玛利亚今年13岁,刚到可以注册Facebook账户的年龄,而他的小女儿萨莎还只有10岁。奥巴马表示,他希望两个女儿在未来4年里都不要使用这个社交网络。“她们还太小,我不想让她们的一些孩子气的言论引起大家的关注,也不想一些好事之徒借以窥探我们一家的私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健康快乐地成长最为重要。”总统对此这样解释。
而令人咂舌的是,奥巴马接受采访的前几天才在主页上传了一张新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奥巴马夫妇二人和两个乖巧可爱的女儿都笑得格外幸福甜蜜。据统计,一共有7.1万人标注了“喜欢这张照片”,1.1万人在照片下留了言。
因此,有不少人觉得奥巴马对两个女儿的“禁令”很有讽刺意味。因为在拉拢年轻人方面,Facebook可是帮了这位美国总统不小的忙。但也许正因为奥巴马是Facebook的忠实用户,他太了解Facebook如今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所具备的超强影响力,才会对年幼的女儿使用Facebook感到担忧,进而加以限制。
不可争议的,Facebook在网络上掀起的“社交热”是全民性的,不管贫富、阶级和社会地位高低,只要你想成为这个庞大社交帝国的一员,你就可以花上那么几分钟填写你的个人信息,注册一个属于你的账号,在上面联系朋友。那些用户中,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当然也不乏其他重量级的公众人物。
2011年3月6日,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访问了Facebook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总部。当天,佩雷斯会见了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并且在扎克伯格位于公司顶层的办公室里开通了自己的个人主页。此举主要是为了与那些跟以色列没有外交关系的阿拉伯世界的人们进行交流。
之后,佩雷斯又会见了Facebook的高层决策团体。在见到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时,佩雷斯再三表示了对Facebook的赞赏。他认为,作为社交网站,Facebook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寻求和平的途径,它让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和平不再是政府的事,而是人民的事。”佩雷斯说,“放下国际争端、放下种族歧视、放下长久以来的利益之争,当我们在网络上自由平等地对话时,我们的相互交流会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彼此竟然能成为朋友!这正是Facebook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佩雷斯这次前往加利福尼亚州主要是为了在硅谷宣传以色列的科技产品,前往Facebook总部参观只是这4天行程里的一环。不过在硅谷林立的公司之间,佩雷斯选择Facebook作为重点参观对象,可见Facebook热早已经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中东国家。除此之外,佩雷斯的硅谷之行还包括会见作为风险投资家和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
不过,第一个访问Facebook总部的国家元首并不是佩雷斯,而是之前早就提到的奥巴马,自从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以来,他在Facebook上的人气就一直持续走高。2010年,奥巴马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参加一个市政会议,借此接受了一次由扎克伯格主导的采访。这次,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在大选时帮了他大忙的Facebook幕后团队。
赚钱为更好的服务
2012年2月2日,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申请IPO,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由此走向了上市之路。
同一天里,马克·扎克伯格发表了写给Facebook股东们的公开信。
扎克伯格在信中说:“Facebook最初并不是要创办成一家公司,它的建立是为完成一个社会使命: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联系更加紧密。在Facebook,我们创建工具,帮助人们与他们想要联系的人联系和分享,通过这些我们拓展了人们建立和保持关系的能力。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帮助8亿人建立了超过1000亿个联系,我们的目标是加快改变的速度。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开放、联系更紧密的世界有助于创建更强壮的经济,并带来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提供服务;我们赚钱,从而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2004年,还住在哈佛大学男生寝室的扎克伯格开始编写Facebook的第一个版本,从那以后,Facebook中的绝大多数创意和代码都来自以扎克伯格为首的优秀团队。8年以来,扎克伯格一直注重Facebook的产品和服务,把用户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2005年夏天,Facebook成立一年。扎克伯格和他那群从哈佛辍学的高智商合伙人们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讨论Facebook的发展方向。他们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没有半点20岁大男孩的轻率态度和玩笑成分。
临时租房里很闷热,沙发上和小桌上都散落着装过冰镇饮料的空易拉罐。经过几天的多次讨论,这群年轻人逐渐对Facebook未来的发展方向达成了共识。
“嘿,伙计们,听我说,我觉得Facebook应该就像一本个人通讯录。”扎克伯格很高兴自己的思路终于可以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它里面完整地记录了你的整个人脉网络。”
刚加入Facebook不久的帕克则表达得更为生动一些:“你不觉得Facebook就像一个你随身携带的小设备吗?你把它指向谁,它就会告诉你这个人的所有信息。”
扎克伯格补充说:“不论怎样,比起赚钱,Facebook应该更看重用户、产品和服务。”
在那时候,扎克伯格就已经不时听到人们批评的声音,说Facebook就是大学生用来消磨时间的玩意儿。
扎克伯格每每都会认真地反驳:“难道理解别人是浪费时间?Facebook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
接下来的时间里,扎克伯格开始专注于对Facebook产品和服务的打造。虽然这群年轻人希望在外人眼里看来,在Facebook工作很酷,但产品本身更为重要。因为Facebook最开始的用户群体是大学生,扎根于校园,所以当务之急是树立品牌形象,突破其轻率的形象,尤其是在硅谷。
他们追求的企业形象是流线型、有效率的,而不是轻浮的。相比起MySpace的花哨华丽,Facebook保留了诞生于男生寝室后不断添加的进化方式,在功能和外观方面都显得单调苍白,设计简单,效率也不高。扎克伯格意识到,Facebook必须改进。
帕克的好朋友阿伦·西锡格被扎克伯格聘请来担任Facebook网站的美术设计兼程序员。
第一天上午时,西锡格问扎克伯格:“你想让我干什么?”
“你要是用户,会觉得Facebook什么地方最需要马上改进?”扎克伯格反问。
“外观不够美观,用起来也不顺手。”
“说得没错。”扎克伯格回答,“既然你是个设计师,那你就重新设计这个网站吧。”
这个夏天之后的时间里,西锡格和扎克伯格紧密合作,花费大量时间泡在电脑面前,不停地写代码、编程序,清理了许多软件代码,把Facebook的所有功能都简化了。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Facebook的风格设定为“简洁方便”。
西锡格说:“我们希望Facebook简洁干净,保持中性,不要呈现出某种特别的态度。我们不希望人们沉迷于Facebook本身,而希望他们通过Facebook结交朋友,与他人互动交流。这才是Facebook的意义所在。”
当Facebook的界面设计完成以后,这群年轻人将目光锁定在了新产品的开发上,他们要让Facebook的内容尽可能地丰富起来,为人们在网站上的交流提供更便捷的工具。
很快,Facebook凭借着“简单到傻瓜都会”的操作,很快就拥有了500万注册用户。这时候,用户群体还是以美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他们在Facebook上所能做的只是填写自己的个人简历,浏览其他人写在个人主页上的信息,还可以粘贴一张简历照片,以使自己的个人简历更有特色,也更有魅力。学生们无事可做,只能每天频繁地改变这一张照片,显然,他们需要能够粘贴多张照片的功能。
接下来,他们就Facebook是否应该开发图片储存业务,展开了好几次冗长而激烈的讨论。对于图片储存功能,扎克伯格一直心存疑虑。
“这段时间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多人已经熟悉了Facebook的简易操作,我担心胡乱改动反而更加冒险。”扎克伯格皱着眉头,这是他思考时的典型表情。
“马克,你别担心了。”坐在一边的帕克拍了拍扎克伯格的肩,说,“要知道,一个图片功能应用在Facebook上可比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软件用处大多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之和Facebook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把它和社交联系起来。你想想,看一幅图片,你最在乎的是什么?”
扎克伯格眼睛一亮,说:“当然是照片里都有谁了!”
“没错!”帕克欢快地打了个响指,“这就是Facebook需要的风格。”
这之后,他们几个又针对图片功能进行了几次长时间的讨论,设计方案基本形成。又过了几周,在西锡格的带领下,几名工程师开发出了一套经过精心设计、别具特色的图片储存功能。与互联网上许多网站一样,这个图片功能允许用户上传图片,将其收录到在线影集中,其他人还能够针对图片进行评论。除此之外,这个图片功能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突破——Facebook的图片将只能采用一种方式标记,即使用图片中人物的名字。也就是说,你只能标记那些已经证实了是你朋友的人。被标记的人也会收到一条提示信息,提醒他们这件事,而在彼此上页面上显示的好友列表中,他们的名字旁边也会相应地显示出一个图标。
与此同时,Facebook的图片功能开发组又做了两个重要决定。在一般的网站上浏览图片时,当你想看下一张,必须点击“下一张”的相应按钮,而在Facebook新的图片功能里,你只要随意点击图片的任何地方,都能够轻松打开下一张图片。这种简易的图片浏览方式既符合Facebook一贯主张的简洁方便的风格,也能使用户们对图片浏览上瘾,不停地进入下一个页面浏览图片。而且,他们还决定把图片压缩为比原作品小得多的数码文件。当你在Facebook上看这些图片时,它们的清晰度会低得多,但它的优点是,图片的上传速度将变得很快。因此用户能在自己的电脑里挑选大量的照片上传,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将它们发布在网上,和相关的人分享。
后来,Facebook又开发出“生日提醒”和“礼物赠送”功能。当你在Facebook上的好友生日快要到来时,你个人主页中的显眼位置将显示提醒。而且程序员们开发了几十种虚拟礼物,像“生日蛋糕”、“情人节玫瑰”、“抱枕小熊”、“海盗面具”等,用户们可以免费领取虚拟礼物,赠送给Facebook里的好友。“生日提醒”和“礼物赠送”功能的开发,使Facebook这个社交平台更加人性化,得益于这些虚拟的小礼物,用户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Facebook将带来更多的颠覆
2012年年初,Facebook的累计注册用户攀升到8亿人,Facebook在2月2日正式提交招股书,开始为上市做准备。新年伊始,这一连串的大动作一下子把本来就备受关注的Facebook推向了风口浪尖。
不过,就扎克伯格而言,他对Facebook的愿景绝不会止步于此,他伟大的社交帝国蓝图的构想才刚刚描摹出一个轮廓来。
2月初以来,扎克伯格花了大量时间来应付大小媒体的采访,多次提及Facebook未来的发展规划。“Facebook在未来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颠覆。”采访中扎克伯格不止一次这么说。
2月4日,扎克伯格在Facebook总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整个访谈过程中他的兴致都很高,一直侃侃而谈。
“你问我,现阶段什么最重要。”扎克伯格专注地直视坐在对面的记者,“我想说,无论Facebook发展到哪个阶段,公司本身都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Facebook至今帮助8亿人建立了1000多亿个联系,除了实现用户数量的增长、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Facebook下一步会有什么新的突破吗?”
“我们希望这种联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能够改善人们与企业和经济体系的联系。”说到这里,扎克伯格得意地笑了笑,“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分享信息,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信赖的人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这样一来,既节省了他们寻找优秀产品的时间,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企业来说,他们生产的优秀产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购买,也会让他们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他们会生产出更多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产品。Facebook是要构建一种理想的社交模式——既满足用户的需求,又确保企业的生存。”
“没错,我也是个消费者。这样的模式能够让我对产品和服务更有信赖感。”记者点头说。
“是的,但Facebook绝不会止步于此。”扎克伯格每每说起这些,总是情绪高昂,“我们还希望Facebook能够帮助人们改善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联系。我们开发工具,帮助人们分享和交流,人们能够自由地发表观点和交换意见,其中当然包括对政府和社会的看法。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声音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会不断增长,不能被轻易忽视。这些问题和担忧由人民以网络的形式反映出来,政府不得不加以重视,并快速作出回应。这会促使政府官员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地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赋予人民更多的直接权利,来和政府公开坦诚地对话。Facebook想要推动一个更加透明、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使命。”
接着,记者又问起扎克伯格,Facebook将如何确保这些颠覆逐一实现。
扎克伯格靠坐在办公桌前的皮转椅上,跷着二郎腿,露出了他的标志性微笑:“这个,我也在公开信中提起,我认为不断打磨企业文化才能保持Facebook不断成长。首先,一个企业如果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办法就是确保我们始终专注于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这个听上去简单,但我认为大部分公司都做得不好,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希望Facebook的每一个人都善于发现最大的问题,并去解决它。
“其次,是效率问题。”扎克伯格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我们想开发更多的产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有高效率。很多公司一旦规模扩大,他们发展的速度就会慢下来,因为害怕犯错误。而Facebook的座右铭是‘快速行动起来,打破常规’。
“接着,就是冒险精神,这也是硅谷一代代传承的精神。”扎克伯格看一眼一旁做记录的记者,继续说,“你想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更长远,就需要冒险。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你不尝试冒险,最终的结果只会有一个,那就是失败。
“之后,还是我一直强调的保持开放。”说到“开放”二字时,扎克伯格特意加重了语气,“一个开放的世界,能让人们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更有利的决定。这也是我们公司的运营模式。我们尽力使Facebook的每一个人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公司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他们就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对公司产生最佳的影响。
“最后一点,就是致力于创造社会价值。Facebook的终极理想,就是让世界更加开放,人们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希望Facebook的每一个人每一天无论在做什么,都能专注于为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