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5295400000016

第16章 附录: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1.拉动效应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词语叫“拉动效应”,就是指通过某项投资或消费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拉动效应是指在公共工程项目之后带来的消费水平和私人投资水平的上升。政府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扩张财政支出,投资于公共工程,可以发挥财政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解决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增加就业,提高社会消费需求。

2.配套效应

配套效应,也称“狄德罗效应”。在人们的观念里,高雅的长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就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狄德罗效应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在服饰消费中,人们会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装修时,我们会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配套”,达到一种和谐。

3.柠檬市场效应

柠檬市场。“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是次品市场的意思,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4.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如果在一个行业上如果有一个“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羊群效应常发生在股市投资的盲目跟从,求职就业的职业规划,市场消费的从众心理等等。当我们对某方面信息掌握不足而又需要作出判断时,就会从别人哪里收集信息。而很多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引导不一定是全面、正确的,从而就可能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5.折扣效应

折扣效应就是商品打折所带来的销售增长。换言之,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在原本昂贵的价格上适当地给予消费者折扣。有了这些折扣,消费者就会感到心里舒服些。这样的销售模式引发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这就是所谓的折扣效应。

6.路径依赖

经济学中所说的“路径依赖”,指的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这个最早由道格拉斯·诺思提出的理论,起初是用于阐释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的贝尔经济学奖。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7.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就是某方的第一报价或要价会将对方的思维固定在某一处,进而让对方根据这一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

关于“沉锚效应”在报价还价中的应用,许多销售商们更为深谙此道:当顾客是一个精明的家庭主妇时,他们会采取先报价,准备着对方来压价;当顾客是个毛手毛脚的小伙子时,他们大部分会先问对方“给多少”,因为对方有可能会报出一个比自己期望值还要高的价格,如果先报价的话,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8.公地悲剧

公共地悲剧是哈定(Garrit Hadin)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Tragedy of Commons》中提出的。哈定认为,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公共地的悲剧。

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9.马太效应: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马太效应”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个术语后来被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10.杠杆效应:成功要发挥支点和力臂的作用

杠杆是一种用于投资的债务,当那笔债务用于投资 ,会加倍收益或是损失。杠杆是个乘数,是个超级放大器。当你交好运时,放大器很强大;当你倒霉时,它又很恐怖。

杠杆效应使投资者可交易金额被放大的同时,也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加大了很多倍。但只要我们有效地利用杠杆,无论是对于创造财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反之,则可能终生劳碌,却一无所获。

经济学家常聊天的关键词

理性经济人 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稀缺性 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物品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交换。

商品 可以简单概述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并不是从人类出现之时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价格 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使用价值 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需求 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指的是消费者想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观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和有能力的购买。

货币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是货币。

成本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为成本。

市场 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市场具有相互联系的4层含义:一是商品交换场所和领域;二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和总和;三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四是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

边际 “边际”是经济学上的关键术语,常常是指新增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主要是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马太效应 让富有的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人更贫穷。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马太效应”,用来形容正向回馈,即“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

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也叫帕累托定律。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了二八法则,这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法则,全称叫“80/20效率法则”。二八法则可引申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

消费效用 是指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所有满足,例如人们在饥饿的时候会产生食欲,消费食品就可以使食欲得到满足。

消费品 指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方面消费需求的物品。市场上提供的种种商品,例如家电、食品等,有关衣食住行方面的产品或者劳务都可以称为消费品。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消费品可以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三类。

价值悖论 价值悖论,指某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大,但是廉价,而另一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不大,但很昂贵的现象。

奢侈品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指的是价值/品质的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的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替代效应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互补品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一般而言,某种商品互补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自己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展开。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经济 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地将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垄断 垄断的意思是“唯一的卖主”,它指的是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比如说,一个城市中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而且它又能够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它的势力范围,这就叫做完全垄断。

寡头 所谓寡头,是垄断的一种,它是指在一个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供给产品,它们各占较大份额,彼此通过协定或默契制定价格。这些企业被称为寡头,所以这种垄断也叫寡头垄断。

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博弈论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支付(效用),结果和均衡,其中参与人、策略和支付是描述博弈的基本要素,而行动和信息是“构件”,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

逆向选择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因为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哈定于1968年提出的,西方称其为“哈定悲剧”,后来,中国学者张维迎把它翻译成“公地悲剧”。它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又称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这个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策略。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正和博弈 正和博弈,也称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一方的利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的状态。帕累托最优只是各种理想态标准中的“最低标准”。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学术语。历史上曾被描述为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情况下的就业水平。今天,经济学家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的就业水平。

个人所得税 是指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所得税法,就是有关个人的所得税的法律规定。

菲利普斯曲线 就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宏观调控 是指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凯恩斯主义 相比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务,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大比例的协调和产业调整。

通货膨胀 一般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它的直接反映是物价持续上涨。

通货紧缩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所得的货币随之减少、购买力下降时,物价就会开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是这样定义通货紧缩的:“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l)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在宏观经济学中,指的是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意指最初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

税收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购买力平价 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虚拟经济 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泡沫经济 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汇率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货币升值 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数量增多了,货币的购买力增强了。货币升值一般是一个国家为了抵御外汇冲击,制止通货膨胀所采取的措施。

货币贬值 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又称通货贬值。货币贬值会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贸易顺差与逆差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即“贸易逆差”,或叫“贸易赤字”。表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减少,该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商品倾销 是指大企业在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外国市场抛售倾销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

热钱 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与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具有“四高”特征:高收益性与风险性,高信息化与敏感性,高流动性与短期性,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

GDP 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来共同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NP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恩格尔系数 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CPI 即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我国的CPI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基尼系数 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介于0~1之间。

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一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分配到各家庭成员手中的平均余额。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