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字、“试”字、“还”字、“又”字入妙。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
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临江仙(倦客如今老矣)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可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
【赏析】
权臣韩侂胄当政时,非常器重史达祖,任命其为堂吏负责起草文书。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韩侂胄举兵北伐,最终兵败而回,史达祖受到牵连,被免职后发配边疆。根据张镃在《梅溪词序》中的推断,史达祖失势时已年近五十。此词作于他被罢免后,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对旧日时光的眷恋。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可奈春何!”在经历世事沉浮变幻,历尽仕途挫折坎坷后,史达祖对生活充满厌倦情绪,因此自称“倦客”。倦客如今已老,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年年如期降临。每年春日都是一派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热闹景象,然而赏春人的心境早已千回百转,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无忧无虑和洒脱自在。永恒不变的春天和日益老去的词人,两相对比,凄凉之感顿生。
感叹之后,“几曾”两字从现实切换到回忆中的场景:“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史达祖回忆以前经常泛舟西湖,观景看花,饮酒听歌。“看花”两句描写游赏时的情景,用语精彩。词人擅长描写,用华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将过去的繁华生活描摹得生动具体,极妍尽态。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下阕前两句化用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中的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史达祖将回忆的焦点集中于歌妓等人物,“愁”、“忆”两字直接抒情,加深了怀旧的凄凉之感。
尽管现在也能看到歌妓舞女,甚至她们打扮得比旧时歌女更加娇艳,但却不能再牵引出词人欢快的情绪,因此有“枉教装得旧时多”的感叹。从情感而言,此句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词人从对往昔的回忆转到对当前的描述。“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西湖岸边,杨柳婆娑,婀娜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让人很容易想到旧时同欢的歌妓舞女。以前饮酒赏花,在莺歌燕舞中消磨时光,生活富丽繁华,如今却只能独自对着湖边柳树伤怀,通过对比更凸显出词人今日生活的凄凉、萧索,由此引发了无尽的哀叹。
历尽沉浮,史达祖故地重游时心绪已不同于从前,眼前的景物与过去相比也是截然不同。想到昔日的繁华生活,对比如今的凄凉景况,万般愁绪涌上词人心头。
【大师导读】
“看花”二语,人人能道,上七字妙绝,似乎不甚经意,所谓得来容易却艰辛也。
——清·况周颐《香海棠馆词话》
宋南渡后梅溪、白石、竹屋、梦窗诸子极妍尽态,反有秦李未到者。虽神韵天然处或减,要自令人有观止之叹。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南宋词人如白石、梅溪、竹屋、梦窗、竹山诸家之中,当以史邦卿为第一。——清·彭孙遹《金粟词话》
东风第一枝(巧沁兰心)
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着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赏析】
南宋时,咏物词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涌现出许多佳作,在写作技法和形式表现上更为多样,这篇咏雪的《东风第一枝》当为个中翘楚。当时史达祖客居他乡,为表达乡愁创作本词,以细腻笔法,传神地描绘出姿态万千的雪景。
词人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展现雪的情态,上阕直切主题:“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春雪悄悄地沁入兰花,偷偷地粘上春草初生的嫩芽,仿佛要抵挡初春的暖意。“巧沁”、“偷粘”表现出无风时春雪容易附着于物体的特征;“障”字道明雪之冰寒,虽然初春时已暖风和煦、花草初萌,但一场雪还是能带来料峭寒意。“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不过,雪虽然细密、湿冷,却很难留在碧瓦上,时间不长便融化了,虽是日暮时分,寒意还是很浅。
“行天入镜”出自唐代韩愈的《春雪》:“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韩诗意为:雪后的池水像镜子一样清澈,行走在马度桥上,好像行走于白云上。史达祖化用其诗意,表现出积雪的明净洁白。“轻松纤软”直接形容春雪的柔媚、纤巧,呼应开篇的“巧沁”、“偷粘”。春天虽寒意料峭却不会有酷寒天气,很难形成鹅毛大雪,只有“轻松纤软”的零星小朵,润物无声。
“料故园”,作者由眼前之景遥想到自己的故乡。史达祖祖籍汴京,但此时根本无法回乡,故此处“故园”当指南宋都城临安。“误了乍来还寒”运用“双燕传书”的典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此时的临安应是燕子归来的时节,而因为这春雪带来的“暮寒”,重重叠叠的帘幕未开,必将挡住归来的燕子。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身在异乡的飘零之感。
下阕继续描写雪景。一抹新绿染上柳树梢头,柳叶绽开的青绿嫩芽变成白色,杏花隐去鲜红变成粉妆素面。作者由景及人,连用两典,一是晋代王徽之雪夜访友,到了好友门前又乘兴而返的故事,另一则是汉代司马相如拜访梁王的兔园之宴而迟到的故事。作者由雪景联想到古人在雪中的雅风韵致,心向往之。
“熏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承接上文“障暖”、“暮寒”。春季伊始,人们将取暖用的熏炉搁置,正准备赶做春衣,但不期而至的春雪又带来寒意,人们只好重新穿起冬衣,取出熏炉取暖,春衣也就不急着做了。
末两句中,“凤鞋”指妇女所穿的绣有凤纹的鞋子,代指妇女;“挑菜”指挑菜节,《武林旧事》记载:“二月二日,宫中办挑菜宴,以资戏笑。”这是自唐代兴起的风俗,宋代沿用。“灞桥”再次取用《北梦琐言》中的典故,郑綮曾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史达祖延伸其意,暗示在春天的挑菜节也会下雪,这并非稀奇事。
史达祖描写的都是寻常可见之景,引用的也是人们熟知的典故,并无特别创新,而形式上的美感和锻字炼句的精巧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阕的“巧”、“偷”、“障”巧妙写出春雪的特点,下阕的“白眼”、“素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被雪沾染的柳条和杏花。“青未了”、“红未断”更是精致地临摹出景物的别样情致。“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意味含蓄深婉,深得后人赞许。姜夔曾以“奇透清逸”来评价史达祖的作品,这首词可谓其中代表。
【大师导读】
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勾勒即薄者。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梅溪全祖清真,高者几具体而微,论其骨韵,犹出梦窗之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余尝谓南宋惟史邦卿《梅溪词》为能炼铸精粹,上比清真,得其大雅,尝下方梦窗,不伤于涩。
——夏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