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5296200000041

第41章 苏轼(2)

上阕以浓重笔墨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赤壁奇观,渲染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下阕刻画了周公瑾风姿英发、年少有为的儒将形象,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蹉跎时光的抑郁情怀。

“遥想”二字开启下阙,从不同视角刻画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是以美人衬托英雄的儒雅风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的儒雅装束和翩翩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赞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潇洒从容。

苏轼将多年里发生在周瑜身上的事情集中在一起,时间跨度极大,显示出对选材加工的良苦用心。尤其“谈笑间”之句,用平淡的口吻叙述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展现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

最后,词人将笔触转到现实。由周瑜的年少有为、意气风发反衬自己虚掷时光、壮志未酬,抒发怀才不遇的郁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倒装句,将“多情”前置,自嘲的语气更强烈。词人感慨身世,发出“人间如梦”的喟叹,不如对月饮酒,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感情沉郁,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思通古今,昂扬顿挫。尤为可贵的是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尽管仕途并不顺利,但他没有一味陷于失意中,而是用豪壮的笔调抒发胸中块垒。瑰丽雄险的赤壁场景、英姿勃发的周郎,非胸怀旷达之人不能描画其万一。

【大师导读】

从长江的滚滚东流,感到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演变,怀想起以往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把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推出,而又完全熔铸在一起,视野之大,胸次之高,在词中是空前的。

——吴熊和

在赤壁这个地点怀古,眼前的景是大江、乱石、惊涛,所怀的古是智胜赤壁之战的风流将才周瑜,现实中的雄景与历史上的豪杰交相辉映。

——周国平

他词里边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苏东坡的悲哀,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样沉溺在其中的。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写的历史这样悠久,融会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

——叶嘉莹

在艺术上,这首词也有它的独特成就。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将不同的、乃至于对立的事物、思想、情调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整体中,而毫无痕迹。这里面有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达观、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融合,有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的融合。

——沈祖棻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

同作于中秋,本篇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意趣、格调等方面,迥然不同。《西江月》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词人仕途遭遇巨大挫折,作品也显得低迷沉惋、凄凉哀怨。

上阕写时光短促,人生虚幻,慨叹坎坷的命运。“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词人将丢官被贬的苦闷杂糅其中,开篇即营造出悲凉凄楚的氛围。他将人生比作梦境,表现了对仕途艰险、人生蹉跎的困惑和失望,也蕴含了欲超脱物外而不得的矛盾。“新凉”既是对中秋天寒的纪实描写,又是对自己少年及第、中途困顿的形象比喻。

随后以写实手法表现环境与自身景况,借以衬托内心悲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中秋的夜晚秋风萧瑟,裹挟着落叶穿梭在回廊上,镜中观望自己,只见两鬓已有如霜白发。有感于自己的遭遇,看着老去的容颜,词人更觉凄凉自苦。连用秋风鸣廊、落叶飞舞、眉鬓生霜这三个萧瑟落寞的意象,形神两谐。

下阕写遭贬官后的境遇,表达独在异乡的悲苦,同时流露出渴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的祈盼。“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正是词人境况的写照。由于遭贬被黜,很多人对苏轼避之不及,惟恐受到牵连,明写“酒贱”,实写个人的潦倒遭际,“客少”二字把昔日亲朋纷纷离去的情状写出,词人以委婉但辛辣的手法讽刺了世态炎凉,也是“几度新凉”的妥帖注脚。

词人以明月自诩,暗示自己之所以被贬斥,是因为不畏权贵、耿直无私,妨害了当权者的利益。“月明多被云妨”,讽刺奸臣当道像乌云一样欲遮蔽正直之士。至此,情感宣泄达到高潮,词人胸中的愤懑倾泻而出。

随着悲愤的肆意抒发,作者生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念想。他独身一人在贬所过中秋节,其孤苦无依可想而知。明知无人相伴,又故问“中秋谁与共孤光”,“谁与”即是“无人与”,更显愁苦。词人只能“把盏凄然北望”,这一“望”既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寄托了对朝廷的祈望——期盼明君能拨云见日,再次启用自己。全词情感于不能升处继续攀升,情意婉转,令人心折。

【大师导读】

《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坡以谗言谪居黄州,郁郁不得志,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然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这首词在抒发苦闷的同时,不免流露一些消极情绪,但从整篇来看,主要还是表达对坎坷遭遇的愤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于培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他在狱中饱受折磨,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词人依然保持着旷达超脱的胸襟,实在难得。被贬至黄州三年后,即元丰五年的春天,苏轼在外出途中偶遇风雨,便借由这件寻常小事赋成这首饱含哲理的词作。

上阕开篇以挥洒自如的笔调展现不萦怀外物,视周遭风雨如无物的旷达情怀,奠定了昂扬乐观的基调。“莫听穿林打叶声”从触觉、听觉两重感官渲染风狂雨骤的恶劣环境,反衬词人风光霁月的心态;“何妨吟啸且徐行”,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在风雨飘摇的竹林中缓步行走,从容吟诗的场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强调了词人面对艰难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竹杖”、“芒鞋”象征平民生活,苏轼以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与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傲视权贵、甘于淡泊的人格。

“一蓑烟雨任平生”,寥寥七字简练概括了词人对淡泊人生的向往,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由眼前风雨联想到整个人生,不仅拔高了词境,也升华了主旨。“一蓑烟雨”既实指当前的疾风骤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任平生”是词人绝不向现实妥协的宣言,另外还隐含挣脱樊笼、回归山水的怡然自乐。

下阕主要描写雨停放晴的景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酒醉的词人,他正感微微冷意时,山头那边的阳光斜照过来,顿觉温暖。此处隐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阐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人生充满机遇,寒冷后会有温暖,逆境中也有希望,不能一味消沉,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苏轼在历经重重磨难后所获得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写雨过天晴的真实天气,也寄寓了词人的感慨。回首观望来路,风雨已过,一片晴空,词人能超脱物外,所以无论风雨还是晴天,都不会左右他的心情。结尾一句历来为人称道,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旷达,不仅点破题旨,还能升华主题。

被卷进政治漩涡,体验过仕途凶险、人心险恶之后,词人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令人敬佩。全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境深邃,长短句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有种抑扬顿挫之美。

【大师导读】

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清·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且也曰穿,曰打,而风之穿林与雨之打叶,不徒使读者能闻之,且能如意见之也。而冠之以莫听,继之以何妨,写景与用意至是乃打成一片。千载而下,吾人遂直似见风雨中髯翁之豪兴与雅量也。

——顾随

这个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十分清楚,他的思想武器是佛老哲学。

——王水照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赏析】

述古即苏轼的好友陈襄,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陈襄又改知杭州,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多有来往。两年后,陈襄调离,苏轼一直将他送至临平,并作此词赠别。

上阕写送别友人之后,作者依然回首远望离别之地,抒发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下阕写作者归途孤寂,因离别而辗转难眠的情状。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乱山”指下文中的临平山;“城”指临平城。友人离去后,词人独自回还,路上还不断回首遥望,希望能再看到他的身影。然而回首望去,乱山横亘于眼前,依稀只能辨出城墙的轮廓,友人则终归看不到了。拳拳惜别之情充斥于字里行间。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因无法看见远去的友人,词人竟然羡慕起矗立在临平山上的塔来。有谁能够像临平山上的塔那样,矗立在高高的山顶上,迎客西来,又送客东去呢?此处拟人手法赋予塔生命,以欣羡之意烘托惜别情思。另一方面,作者除了表达欣羡之外,更以塔惯看离别事,故而没有离别情,反衬自己与友人不舍之浓情。

过片两句写因为友人的离去,自己的归途显得更加孤独寂寥。“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清冷的夜风使人难以成眠,也就无法在梦中与友人相会。词人只写了归途的冷寂,却隐约勾勒出去时与友人沿途谈笑、情意暖暖的景象,暗含对比意味。

最后“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意为:夜晚的残灯昏暗迷蒙,灯光斜照在身上,即使连绵的秋雨终会停止,眼中离别的泪水恐怕也难以流尽。作者以夸张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凄迷哀怨的氛围,更将自己的离别之泪比作秋日连绵不绝的雨,以“雨晴泪不晴”加深离情,手法新颖,情绪哀婉,深入肺腑。

这篇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惊人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里,能调动起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催生了让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

【大师导读】

临平山上,一塔亭亭,固已。若夫送去迎来,踏本无知,于彼何有?是则亭亭为真,而送迎也者,词人之想。秋雨曰晴,是已。泪既非雨,何有晴否?是则秋雨为真,而泪不晴,又词人所想也。

——顾随

此首,上片,述途中之景;下片,述归来怀念之情。文笔飘洒,情意真挚。“回首”两句,记送行之远。“谁似”三句,记山塔也知送行,极有情味。“归路”两句,记归路风情及归来之无寐。“今夜”三句,记入夜之悲哀,雨睛泪不晴,语意甚新。

——唐圭璋

南歌子(山与歌眉敛)

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①歌吹古扬州。

菰黍②连昌歜③,琼彝④倒玉舟⑤。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释】

①竹西:扬州亭名。

②菰(gū)黍: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粽的菰叶。

③昌歜(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盐以佐餐,名昌歜。

④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⑤玉舟:玉制的酒杯。

【赏析】

这是苏轼知杭州时端午节赏游之作。词人没有把重点放在写景状物,而是以游人欢饮游乐为主线,援引古事入词,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宴席上,歌女们眉头微蹙,如同远处的山峦波峰层叠;醉眼迷蒙,眼波流动,恰似湖中滟滟水波流动。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

“游人都上十三楼”写杭州胜景十三楼的观览盛况。宋代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二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苏轼写游杭州之人必上十三楼观胜,衬托出十三楼热闹非凡的景象。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竹西歌吹”语出杜牧《题扬州至禅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有蜀岗,有竹西亭,均为唐代名胜,是游人必到之处。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