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元祐中,通判泗州,迁宣德郎,改判太平州。致仕后,居苏州、常州。后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博学多识,尤善度曲,曾与人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常以旧曲填新词,并更改调名。曾自编词集为《东山寓声乐府》,今存者名《东山词》。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风格多样,内容多写闺情柔思,也多感伤时事之作。词存283首。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赏析】
贺铸与妻子赵氏曾在苏州居住,二人相濡以沫,感情深厚,后赵氏病故于苏州。数年后词人再经此地时,触景生情,想起亡妻,便创作了这首《半死桐》以寄托对妻子的怀念。
词人途经苏州阊门时,想到妻子已不在人世,顿生物是人非之感,悲从中来,不由发出 “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感叹。他悲情难抑,想到爱妻曾与自己同来此地,如今却不能同归,痛苦抑郁难以排解,“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正是词人内心苦闷的爆发,哀婉地表现出他心中的无限情思。
“梧桐”、“鸳鸯”历来用于写情,但词人却把看似普通的意象形象化,使之与自己悲哀的感情和谐交融在一起。“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二句,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来比喻丧偶的自己。“清霜”二字透露出秋天梧桐枝叶凋零后的荒凉萧瑟,这也正是词人丧妻后的心理写照。贺铸创作该词时已年近五十,到了“头白”之年,所以“清霜”用得十分精恰,形象地刻画出他孤独悲凉的境况。
“原上草,露初晞”,暗喻妻子去世之事,与“梧桐半死”相照应,原草晞露也正是荒郊坟场的常景。有了这层铺垫,再引出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就显得顺理成章。二人曾经共住的“旧栖”还在,如今却只剩词人独居,爱妻已深埋“新垅”之中。故居新坟,形成鲜明对照,但“依依”二字又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此处透着无限凄凉,也表现出词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二句,朴实平淡却真实可感,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词人独自躺在床上,难以入眠,听着淅淅沥沥、悲悲切切的雨声,想起爱妻曾在夜里为自己“挑灯补衣”的情景。如此贤惠的妻子,如此无微不至的体贴,到如今却只能空成回忆,凄凉、寂寥、痛苦,种种感情向词人一齐涌来,令他叹惋神伤,感慨万千。
词人将对往昔幸福温馨的追忆与对今朝寂寞孤苦的感慨相结合,并进行对比,婉转哀怨地传达出深厚的夫妻感情,迸发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悼亡之音。
【大师导读】
此词最有骨,最耐人玩味。结二句清而有骨,亦有味。
——清·陈廷焯《云韶集》
悲惋于直截处见之,当是悼亡作。
——清·陈廷焯《词则》
此在悼亡词中,情文相生,等于孙楚。“鸳鸯”句与潘安仁诗“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只”正同。下阕从“新垅”、“旧栖”见意。“原上草”二句悲新垅也,“空床”二句悲旧栖也。
——俞陛云
杵声齐(砧面莹)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赏析】
本词是贺铸《古捣练子》系列中的佳作,以简练的笔触形象地刻画出一个独守深闺的思妇形象,并通过对怨女思夫的真实描写,揭示了战争劳役给民众带来的苦难。
“砧面莹,杵声齐。”“砧”即捣衣石,“杵”为敲衣的棒槌,两种物象交代了思妇乃平民之妇。她日夜捣衣,使砧面都变得光洁莹滑。“莹”字充分表现出思妇的勤劳持家,“齐”字则说明女子技艺的娴熟。一声声杵声里,寄托着她心底对征夫的思念。这种思念无处化解,她想要对征夫诉说的关切之语无处可道,只能尽数融入手中的砧杵上,希望连同捣制的寒衣,将怀念之情一起传递到丈夫手中。
“捣就征衣泪墨题”一句点明了思妇日夜繁忙捣衣的目的,即是寄给远在边关的丈夫换洗。征衣已经包好,就要提笔写下对方姓名时,她又想到丈夫远在边关为国征战,生死未卜,归期不定,一时间所有的担心、忧虑、祈盼和思念都涌上心头,让她的泪雨不可抑止,混入题书的笔墨里。
词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二句作结,加重了思妇心中的悲凉无奈之情。“玉关”即玉门关,诗词中常用此代指边关,此处专指征夫戍守之地。思妇要将一包蕴藏着无限情思的征衣寄到万里之外的戍地,可是丈夫却不一定能收到,因为他在更遥远的“玉关西”。一层又一层的距离,无情地阻碍着思妇与征夫的联系,即使是寄衣服这样简单的事都不能顺利实现,可见残酷的战争给人们造成多么深重的悲苦。
词人不着一句议论,只通过对一个思妇的简单描写,深刻有力地痛斥了战争的无情,表达了对思妇的深切同情,蕴含着渴望战事早日结束,百姓安居乐业的迫切愿望。
【大师导读】
这首词的立意,似来自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之三的前四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而李白诗的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则是这首词中女主角没有说出的心愿。
——陈邦炎
薄幸(淡妆多态)
淡妆多态,更的的①频回眄睐②。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鸾屏里,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注释】
①的的(dí dí):明白,昭著。
②眄睐(miǎn lài):眄,斜着眼看;睐,往旁边看。
【赏析】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嵇康在《琴赋序》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自古以来,琴便被视为高雅乐器,古人又常以琴瑟合奏,寄寓美好的爱情或友情。贺铸《薄幸》一词里的男女主人公即是由琴相识,并由琴生情。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上阕发端两句,极言女子的美貌。她虽是淡妆亮相,仍然绽现出天生的妩媚风姿。男子被女子的美丽吸引,而女子深会其意,频频眨动眼眸,暗送秋波。他们一见钟情,于是“便认得琴心先许”,以琴代言,互诉情肠,倾心相许,“欲绾合欢双带”。
从“记画堂风月逢迎”可以看出,两人的恋情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在一个风朗月清的夜晚幽会,女子“轻颦浅笑”,娇柔曼妙的神态让男子喜难自禁。由“记”字可知,这是男主人公的回忆。能将幽会的情景和女子一颦一笑都记得如此清晰,足见这次约会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向睡鸭炉边,翔鸾屏里,羞把香罗暗解”写二人欢会后成就好合。寥寥数语,将男女情事写得委婉含蓄。“睡鸭”、“翔鸾”表面写暖炉的形状和屏风的绣纹,同时暗指男女云雨情事。
下阕写男子对情人的思念。他先回想“自过了烧灯”节后,又期待“踏青”和“挑菜”两个节日时可以再见情人,但最终期盼都成了泡影。“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是说男子多次想办法去见心上人,想倾诉浓情爱意,但因阻碍重重,始终未能如愿。男子遂无奈地感叹:“约何时再。”
“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四句一气贯通,描写男子因无法见到情人而心情落寞,百无聊赖下昏昏沉睡,待到醒来时发现都已经“花梢日在”了。
语言清丽婉约,通达晓畅,意境深情委婉,所述之情秾丽缠绵。词人不仅塑造了一位多情忠贞的男子,还塑造了一位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真实且合乎情味。
【大师导读】
凡闺情之词,淡而不厌,哀而不伤,此作当之。
——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
耆卿于写景中见情,故淡远。方回于言情中布景,故秾至。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上阕追叙前欢,下阕言紫燕西来,已寄书多阻,姑借酒以消磨永昼。乃酒消睡醒,仍日未西沉,清昼悠悠,遣愁无计,极写其无聊之思。原题云:《忆故人》,知其眷恋之深,调用《薄幸》,殆其自谓耶?
——俞陛云
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
——张文潜
踏莎行(杨柳回塘)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赏析】
在《踏莎行》词中,贺铸借莲花不被游人欣赏的遭遇,娓娓道出对自己平生志向落空的无奈,情感细腻柔润,真挚动人。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前两句包含四种意象:杨柳树、池塘、鸳鸯和入海的水道,给莲花的出场做足了铺垫,以生存环境之清幽典雅衬托其风采。鸳鸯结对在曲回的池塘里嬉戏,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杨柳,柔枝下垂,不经意间点动水面,一圈圈波纹荡漾开去。“绿萍涨断莲舟路”,碧绿的浮萍长势旺盛,几乎把采莲人摇船的水路都给阻塞了。“断”字尤为传神,仿佛能使人感受到植物生发的动态感。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两句中,词人开始吐露自己的主观情感。这里的“断”字并非动词,而是副词,表绝对之意。这两句是说,尽管莲花长在如此生意盎然的环境中,但浮动的幽香并没能吸引蜂蝶来采蜜,也没有游人驻足观赏,美丽的莲花只落得形单影只的结局。“红衣”指莲花粉红色的花瓣,词人用拟人手法,把莲花比作穿着红衣的婷婷少女。
莲花如此美好,却无人欣赏,且最终摆脱不了衰败的命运,凋落殆尽后,露出苦涩的莲子。词人在上阕抒发了自己不被知遇的苦闷,哀叹空有满腹学识却不得施展,只能平庸老去,就像这水中莲花一样。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夕阳照映在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上涨的潮水从细长的水道涌过来,流云穿行,带来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莲花和浮萍上。它们微微颤动,仿佛在低声耳语,而这耳语的对象,正是“骚客”,也就是词人。它们也许在痛诉自己无人问津、余红空落的苦闷,也许是在感叹随时可能被风雨摧毁的命运。莲花向词人诉苦,词人也向莲花袒露自己的不甘。自此,人物融入了风吹莲动的环境中,实现了物我合一。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是词人结合莲花的习性,对自身遭遇发出的含蓄感叹。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可莲却不同于一般花草那样媚俗争宠,而是默默等待夏季的到来。夏天终于到来,盛放的莲花却没能吸引游人的目光。当它尤在盛开之际,肃杀萧瑟的秋风又无情地将它吹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