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见有人来,面带羞涩疾步离去,但并非一去不回头,而是倚靠门扉,偷偷回首观望,并假以嗅青梅来掩饰自己的好奇。“倚门”显其慵懒,“回首”写含羞但又渴望看见的微妙心理,一个“却”字转承,将女子借由“嗅青梅”来偷看客人的羞怯一笔晕开。
上阕以静描景,下阕以动画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描画出少女突遇心仪男子,怦然心动的反应,可爱而不失矜持,羞怯而不忘含情,具体生动,天真烂漫。明代沈际飞赞誉道:“片时意态,淫夷万变,美人则然,纸上何遽能尔?”
【大师导读】
“和羞走”下,如画。
——明·潘游龙《古今诗馀醉》
至无名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直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二语演之耳。语虽工,终智在人后。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
——詹安泰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赏析】
刚到花期的梅半花半苞,花瓣宛若凝脂,又像裹着暖玉。含苞待放的梅花里不知蕴藏着多少芬芳,也不知藏着多少心事。接下来词人没有描写梅花怒放的景致,却从含苞写到将败,转折突兀。这首《玉楼春》,在咏梅同时,包蕴无穷意味。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嫣红的花瓣包裹着琼姿花苞,南枝上的花至今还未开遍。其中“肯”字有情愿之意,花朵含苞本是自然现象,“肯”字却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是以花喻己,隐含无悔的情意。“开遍未”有疑问之意,但问中即答,表现梅花娇羞待放的姿态。
接下来继续以对偶句表现含苞之花:“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酝藉”与“包藏”同义,两相对照,刻画梅花的“琼苞”。虽然不知道花苞内有多少香气,但定然包含着无限意味。“香”指梅花的幽香,“几多”指零散稀少;“意”指代梅花高洁的志趣。词人摈弃“几多香”而取“无限意”,舍花香取花意,独辟蹊径,高度赞扬梅花的高洁志趣和精神。
上阕咏梅幽香婉转,下阕赏梅愁心不散。“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道人”是词人自比,古时文人多学道,以“道人”自称表示谦逊。春日时节,憔悴的词人坐在帘窗下,愁绪万千,连阑干都不愿倚靠。“憔悴”直接绘出词人精神不振的面貌;“愁”字言其内心愁情;以“闷”字做引,更表现出愁意难以排遣,憔悴更添苍凉。词人不咏梅而赏梅,更换主体对象,凸显主人公的情绪,聚景于人,为下文抒情做好铺垫。
咏梅赏梅以遣岁月,本是一桩雅事,但词人却道:“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如果想小酌,那就赶快去吧,不要等到明天,也许就要刮风了。“休”是且罢之意,随性之余又有珍惜之味;“要来”接续“便来”,表面看是催人及时行乐,究其内里,含珍惜时光和生命的寓意。“风不起”恰为“风起”之境,“未必”领起,尽含难以预料、难以琢磨。整两句语词朴实,但内蕴丰富,尽劝众人莫要虚度时光,否则极可能错失良机、蹉跎岁月。
这篇词春景中含怨含愁,琼苞梅中似羞似忧,岁月逝去似影似幻,“要来”“便来”,莫要空等“风起”,徒留遗恨。
【大师导读】
咏物词最难工,而梅尤不易……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此花之神。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让所咏之物与抒情主人公精神交通,以一“探”字贯穿全词,由梅之美而“探”,由“探”而得其内蕴,而担心其飘零。物引起人之情思,人怜惜物之命运。
——邱俊鹏
作者出手便不俗。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都是抓住了梅花特征的准确用语,“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欲放”的巧妙说法。上片皆从此句生发。
——魏同贤
行香子(草际鸣蛩)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②,关锁千重。纵浮槎③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释】
①蛩(qióng):蟋蟀。
②云阶月地:指天宫。
③浮槎(chá):古代传说中指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赏析】
农历七夕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聚的日子,但天上牛女团圆,人间却夫妻两分,这让李清照不得不伤怀。
上阕前两句中两个意象奠定全词基调,一是“鸣蛩”,一是“梧桐”。明明没有起风,梧桐树叶却窸窸窣窣地飘落,像是被草丛中蟋蟀的长鸣惊扰所致。“蛩”即蟋蟀,其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词人择鸣蛩入词,有借其声传哀情的意思。促织长鸣以至于“惊落梧桐”,这是夸张兼拟人化的处理,赋予梧桐可感知人情的能力。
词人听虫鸣,观叶落,触景生情,想到自己与丈夫却两地相隔,眼里的一切景物都瞬间笼上了愁色,于是道出“正天上人间愁浓”的感叹。词人恍惚间神游天际,想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以云为阶,以月为地的浩大天宫里,却容不下相爱的牛郎和织女。即使他们的爱情再坚定,也冲不破“关锁千重”,一对璧人只能远隔相望。
“纵浮槎来”三句用典,出自晋人张华撰写的《博物志》,其中有关于牵牛织女的神话。词人以牛郎织女的遭遇,暗喻自己与丈夫分离的现实。
下阕紧承上文,词人不再着意于描写现实,而是开始记录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看似代牛郎织女倾诉离别之苦,实写人间离别男女。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一年只得一次团聚,幸好有星河铺路,喜鹊搭桥。但是,相逢的喜悦太过短暂,时刻掺杂着离别的不舍,每每聚首时,他们都会想到离别又在眼前,这种离愁别恨真是年年岁岁难以穷尽。“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莫”有揣测之意,此时此刻,牛郎与织女刚刚相聚,恐怕又正在道别了吧!
相聚本就不易,天气又来相扰,“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天气阴晴不定,一会儿天晴,一会儿落雨,一会儿起风。三个“霎儿”连用,既表达了牛郎织女的无奈,又写出词人心里的无限幽怨,还写活世事的难以预测。
七夕之际,牛郎织女尚能团圆,词人却不能与丈夫相守。她只能独坐愁城,倍觉天上愁浓,而人间更甚,她借着虚幻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个人的体验,看似写神话传说,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自己心情的写照。
【大师导读】
《问蘧庐随笔》云,辛稼轩《三山作》“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脱胎易安语也。
——清·况周颐《〈漱玉词〉笺》
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àn):像玉一样精致光滑的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泛指衣服。
【赏析】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词风清丽活泼,娇俏可爱;婚后因多沉溺于爱情中,词作多表达爱情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有甜蜜亦有幽怨,风格细腻真切,最能显其婉约词风。《一剪梅》即写于婚后,彼时赵明诚远行,李清照独居家中已久,思夫心切,所以移情入景,通过对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相思之情和深厚爱意。
上阕开篇交待时节。红色的藕花已经凋谢,如玉般光滑的竹席冰凉似水,秋色浓重,让词人不禁生发出愁绪。离情别绪让人无所适从,词人索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决定外出游玩聊以解闷。她一人来到湖边,因怕沾湿衣裙,于是轻轻解去绫罗外裳,任木兰舟载着自己在湖面飘荡。“独上”二字巧逗离思,暗示出丈夫不在身边的境况。关于“兰舟”,有人认为是床榻之意,有人则认为是用木兰树干制成的舟船,据全词意境以及后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此处当取后者。
前文蓄势,奠出孤独愁苦的情绪。但词人未直言相思,而是宕开去说,反言丈夫思念自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到天黑月满,李清照独上西楼,回雁穿云破月,传来几声长鸣,不知是替谁传递书信,替谁寄托相思。“谁”字有明知故问之意,指丈夫赵明诚。此处表面写丈夫思念自己,因此托鸿雁传书,实际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正翘首等待他的书信。
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阕启下文,既是即景又兼比兴。美好的年华如落花流水消逝,却不能与丈夫共度,真让人伤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构思独特,她由自己推及对方,直言相思是双方面的,赵明诚也同样受着相思之苦,两人情爱之笃顿现,有默契十足、心心相印的况味。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离情逗起的感伤无处排遣,词人紧皱的眉头刚刚舒展,思绪就涌上了心头。结拍三句最为人称道,“才下”、“却上”二字写出愁情挥之不去,词人黯然神伤的心理,以寻常语吐露出胸臆中的思夫情。
把浓郁的离情化入对寻常生活、平淡景色的描写中,乃“运密入疏”的手法。上阕中并无明显字眼,却句句包孕离思,显得不落俗套;上阕坦言相思,又以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更见词人机杼之心。全词有情绪亦有情节,情感饱满,情节连贯,音律自然,朗朗上口,实是相思词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师导读】
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
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写相思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妙趣横生,使整首词活了起来。
——周国平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①。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②,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②纱厨:纱帐。
【赏析】
《古今女史》有言:“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才子佳人,千古绝唱。”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情深,但是婚后,赵明诚或出仕或远游,两人时常分离,细腻而敏感的女词人独守空闺,生发出无限感慨。《醉花阴》写于婚后的某个重阳节,赵明诚远行在外,李清照独自在家,离情、相思、秋愁等多重情感涌上心头,令人不堪承受。
上阕首句就奠定了“愁”的基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写白天的情景。室外雾气弥漫,云层低垂,浓重的愁绪缭绕不去;室内金兽香炉里的香料渐渐燃烧殆尽,时间也随之缓慢流逝。“薄雾浓云”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再现,也点出词人愁苦的心境。
其后三句写词人半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样子。“佳节又重阳”交待时节,“佳节”与“重阳”间嵌一“又”字,既为了节奏与音律的协调,也表明词人对这个节日略加抵触的心理。重阳节是团圆日,但丈夫不在身边,词人毫无过节的兴致。“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她看到玉白瓷枕轻纱罗帐,不由得想到往日团聚时的温馨场面,现在只恐夜半凉意透进心里。
上阕集中笔墨写秋凉场景,过片承续写景,继而言事,下阕实则是为了写重阳感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时间、地点、事件再生转折,写词人于黄昏时分在东篱饮酒赏菊的情景。“东篱”出自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代指赏菊之处;“暗香盈袖”写菊花香气四溢,令人沉醉。
但是,即便有美酒、金菊相伴,还是无法驱散词人心头的愁绪。结尾“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把愁写到了极厚重,极不堪的地步。这三句无一难字,无一涩语,却别出心裁地写出了闺中少妇因愁“消魂”,竟瘦“比黄花”的情态。花瘦成于天然,人瘦却因相思,此处隐约有人解花语、花通人性的意味,一时间词人与黄花影像叠加,可生出同样的黯然。“人比黄花瘦”一句,以菊花细长花瓣摹状人的瘦弱,有以形绘神的效果,西风吹得黄花纷纷凋落,更显“瘦”貌,而令词人日益消瘦的,当然是无尽的相思情意。
在李清照以愁见长的婉约词中,这首可谓其中典范,其风格柔婉,笔法含蓄,景物、形象皆能传情,营造出了幽细凄清的氛围。在时间、地点、情节的转换中把情感写得层层深入,最后以“人比黄花瘦”这一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做结,把情感推向高潮之处又戛然而止,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留满口余香。
【大师导读】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无一字不秀雅。
——清·陈廷焯《云韶集》
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清·谭莹《古今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