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5296200000089

第89章 李清照(4)

与上阕“罗衣”相接,李清照在下阕具体描写衣服上的花绣:“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翠贴莲蓬,金销藕叶,即使已成“旧衣”,也能见昔日富贵样貌,回指词人往昔生活的闲适美好。其中“莲”通“怜”,“藕”通“偶”,见悼亡意,无人怜惜,佳偶不在,这种情状恰与“小”和“稀”二字应和,把李清照一人茕茕孑立的黯然姿态表现得颇为伤情。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天气一如往昔,服饰仍是旧时,只有心中的情怀大不似从前了。三个“旧”字连用,毫无拖沓之感,反而字字见泪,句句含悲,是对比手法,道出同中之异,抒发她因丈夫逝去而悲痛不已的情感。

词人把一腔悲愁、满腹怀念都寄托于一件罗衣,抒发了思念亡夫的情怀,运笔细腻缜密,情致婉曲动人,手法精湛圆熟,足见其婉约风格。

【大师导读】

“旧时”“旧家时”,主要是回首她自己的过去,但也并不排斥某一些同时回忆国家民族繁荣景象的成分。

——王学初

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全词用笔细腻、缜密、从容、蕴蓄,写得情致宛转,凄恻动人,足以代表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蔡义江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①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②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③。铺翠冠儿,撚④金雪柳⑤,簇带争济楚⑥。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梅:指乐曲《梅花落》。

②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三五:元宵节。

④撚(niǎn):同“捻”。

⑤雪柳: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

⑥济楚:整齐,漂亮。

【赏析】

宋人对年节极为重视,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尤其到元宵节,平日久居深闺的女子也能趁机出门游逛。李清照年轻时,也曾和女伴到街上赏灯猜谜,纵情玩乐。《永遇乐》作于李清照暮年,开篇渲染出绚烂但凝重的暮色,描绘出与往昔“中州盛日”迥异的元宵氛围。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眼前暮景:落日的余晖把半壁天空染成金色,云霞聚拢在一起,珠联璧合一般。景色绚丽鲜亮,却不能吸引词人,反而让她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感叹。词人晚年寓居南宋都城临安,此时丈夫去世已过十载,汴京也失守多年。到了元宵节,她不可避免地想起故人、故土,一时情难自抑,“人在何处”的叹问和血而出,有摧人心肠之痛。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词人正沉浸在家国之思中难以自拔,哀怨的古笛声又响起,愁绪加深了几重。“春意知几许”指元宵时分春意尚浅,令人难以察觉,衬托出词人沉重而寂寥的心境。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联系上文此三句中有两层转折:第一,前文言现在只有“春意”“几许”,随后又以“融和”形容眼前天气;第二,虽然眼前风光融洽和美,但谁知接下来会不会有风雨降临呢。此处有一波三折之妙,表现出词人复杂的心绪,也影射诡谲多变的时局。词人无心赏玩,婉言推拒了“酒朋诗侣”的“相召”,任他人乘坐“香车宝马”缓缓离去,表现出意兴阑珊的心态。

上阕写的是眼前景、心中情、当下事,下阕则把笔触转入对“中州盛日”的追忆。

在汴京待字闺中时,每到元宵节,李清照便会和女伴相邀外出,戴着时兴的翠羽帽子,簪上别致的金丝雪柳,梳妆得漂亮而整齐。短短几句描摹出热闹非凡的元宵胜景,也勾勒出词人活泼爱美、着意打扮的形象,这一切皆以“中州”太平盛世为背景。

当盛世不再,词人也没了年轻时的盎然兴致。“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表面指词人因年老憔悴不愿以老妇之姿见人,究其内里,可见国事剧变带给人的巨大创痛。临安元宵夜景未必不及“中州”,她却全无兴趣,实在是害怕触景伤情,会勾起亡国之思、飘零之感。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篇三句又显波澜,词人虽拒绝了朋友的相邀,却对今夕景象充满好奇,希望从中窥见往昔的影像,以安慰自己思乡念国的心情。“风鬟霜鬓”的年迈词人躲在帘下,听帘外人谈笑嬉闹。“憔悴”的帘内人与“笑语”的帘外人形成鲜明对比,也凸显出今昔的兴衰荣辱。

宋代张端义《贵耳集》中对这首元宵词极为推崇,认为“闺阁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词人以对比手法,写两宋都城的元宵景象,以少女时代“争济楚”的意气映衬老来“怕出去”的心情,看似在写闺情,其实蕴含着身世之悲和国势之叹,更显主旨厚重。

【大师导读】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宋·刘辰翁《须溪词》

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宋·张炎《词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今浙江杭州)时某一年元宵节所写。上片写今,写当前的景物和心情;下片从今昔对比中见出兴衰之感。

——沈祖棻

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

——唐圭璋

这首词写节序根本不是为了应景,而是难以抑制家国变故的深切悲痛。

——吴熊和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丈夫去世后,又逢亡国,词人独自过着颠沛流离,形影相吊的生活。她以浓重的笔墨、悲抑的情思,把国破、家亡、夫死、人老的痛苦一一道出,创作了这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篇连下十四个叠字,为前人所未行,且后人难以效仿,自是神来之笔。首句言人物动作,次句交待所处环境,三句写人物心情,传达出词人丰富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见百转千回之妙。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秋天气温忽冷忽热,这种时节最难保养将息。以“天气”指代时间,说明是秋季,为下文写“鸿雁”、“黄花”、“梧桐”等做好铺垫。“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词人饮了几杯淡酒,却根本无法抵御早上冰凉入骨的冷风。从“怎敌他”一句来看,饮酒似是为了御寒,但酒素来被视为解忧之物,“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无处寄托,词人只好以酒解愁。她没有明言这层目的,即不愿言愁,反而显得愁绪更浓厚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为:“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有意把“鸿雁”意象提前,一方面承接“风急”,有疾风送雁之意;另一方面在前文的浓愁与此处的“伤心”之间做了缓冲,使情感流变呈现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状。她本伤心欲绝,抬头见到云中过雁,依稀是旧日替自己传递锦书的那只。可惜旧情难却,斯人不在,纵有音书也再无人可寄,含蓄引出悼亡意味。

上阕以举头望雁作结,下阕以低头赏花开启。“满地黄花堆积”写菊花之盛,“憔悴损”写人之憔悴、凋零,怒放的菊花与憔悴的赏花人形成对比,以花的生气勃勃反衬人物的形容枯槁。接着以反诘语气,加深悼亡情思:“如今有谁堪摘?”现在,还有谁和我一起赏花、摘花呢?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一人静坐窗前,心绪烦乱,这样的一天,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啊!词人采用倒装手法,把“独自”二字后置,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怎生得黑”是口语,把微恼和烦闷的心态描摹得入骨三分。

词人坐在窗前,隔着薄薄的窗纸听着细雨敲打梧桐的声音,一点一滴,就像敲打在心扉之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处又见双声叠韵,仍无斧凿痕,可见他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已臻化境。传说梧桐有雌雄之分,梧是雄树,桐是雌树,两树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以这一意象入词,有“草木尚且有伴,人却‘独自’成愁”之意。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终篇以“愁”字作结,却明言非“一个愁字了得”,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可见词人实乃言愁之大家高手。

“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清代刘体仁的评价切中实处。

【大师导读】

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明·茅映《词的》

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明·吴承恩

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又: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唐圭璋

此词之作,是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从内心喷薄而出,虽有奇思妙语,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动人。

——沈祖棻

全词九十七字,这两声字却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吴熊和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城南,汇合东阳、永康二水。

②舴艋(zé měng)舟:小船。

【赏析】

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月,金兵再次南侵,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李清照随胞弟李伉避乱于浙江金华。次年春天,她睹景思人、触景生情,“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明代李攀龙《草堂诗馀隽》),表达了“如海”(明代陆云龙《词菁》)之愁。

上阕先描写环境,寄托了婉曲的感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是眼前所见:狂风已经停了,地上堆满被风吹落的花瓣,连尘土都散发出落红的香气。词人落笔于“风住”后的情景,通过正面写满地落红的狼藉情状,从侧面烘托风的狂暴肆虐,更显含蓄。另外,起首句一语双关,既是眼前实景写照,也象征着词人所处的艰难环境。

“日晚倦梳头”,“日晚”说明词人起床之晚,顿现倦怠状。时间本来就已经很晚,她却还没梳头,且懒得梳洗,这个细节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百无聊赖。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乃直抒胸臆之句。“物是人非”指的是夫死、国破的恨事——旧物仍存,但斯人已亡;故土还在,已沦落敌手。词人心里有万语千言,倾诉不尽,但话未出口,却已经流下了眼泪。

下阕通过词人的心理活动,以有形之笔写无形之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春色妖娆娇媚,词人心思微微活络,想着戏水泛舟或能带来些许解脱。“闻说”、“也拟”皆有不确定之感,为下文的未能出行埋下伏笔。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结句是千古绝唱,紧接上文,词人本欲出行,但她转念一想,自己这一身浓愁,恐怕舴艋舟也难以承载,索性还是不去了吧。这两句是词人的联想,用夸张的手法,赋予无形的愁绪以切实可感的重量,写愁之浓、深、多、重,构思新颖,不见斧凿。

上阕中愁情已经十分明显,下阕又将其进一步加深,语言浅近但词意深沉,把词人在乱世中苦苦挣扎的灵魂绘出,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大师导读】

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

——明·董其昌《便读草堂诗馀》

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此盖感愤时事之作。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大句轩昂隘九州,幺弦稠叠满闺愁。但怜虽好依然小,看放双溪舴艋舟。

——夏承焘

“也拟”是心中一霎凝思,欲往一游;“只恐”则直道心情沉哀,无法排遣,虚字转折传神,顿挫有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唐圭璋

这一首《武陵春》,我们所看到的,完全不是一个词人在遣词造句,而是一个尝尽人世辛酸的女人在自言自语,句句都从心底里流出来。面对狂风后的满地落花,她心灰意懒,了无生趣。她生命中的花朵也已经被狂风打尽,她的余生似乎注定不会有新的花朵开放了。

——周国平

不但有故乡之思,且寡居凄寂之情,亦跃然纸上。

——刘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