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何处是他乡
5302100000009

第9章 牛津一日

上午九时到达伦敦希斯罗机场,阳光灿烂,Maria已经等在出口,载着我驱车直奔牛津。初来乍到,英国给我这样的印象:天空浅蓝色,道路两旁绿荫繁茂,房子大而古老,大多有高耸的烟囱,英国人斯文有礼,并不多言,讲话语速慢,很明显的多元化。也许因为Kiwi本是英人后裔,讲相同语言,行车都靠左,我没有异国他乡的彷徨感。

Maria是在深圳认识的朋友,是第一个与我讲英文的外国人,她曾经在中国住过七年,更曾经在我深圳的家中小住,可以和我父母完全语言不通但一起在小区散步。还曾经有一次,我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事情,我在路上边走边哭(那时候还真是年轻,可以在大马路上哭),迎面撞到她,我借她的怀抱继续哭,哭到没力气之后把脸擦干净,就Bye bye分手,她什么都没有问,只是给了我一包面巾纸……算起来这份友谊已经有十年之久啦。我做人有个比较简单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果超过十年还在,无论如何都应该珍惜再珍惜。

Maria家住牛津城,出伦敦向西大约一小时车程。牛津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大学城,由三十九间学院组成,从1167年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古老建筑庄严而美观,既有繁华的、咖啡馆与酒吧林立的皇后街和高街,又有学院间纵横交错、宁静的铺着碎石子的小巷;既有情侣们撑平船的查威尔河(Cherwell)和种满玫瑰的玫瑰路,又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牛津大学图书馆;既有随处可见的中世纪尖顶教堂的宗教神圣感,又有年轻儒雅、朝气蓬勃的学术气息。一面是实在令人敬仰的圣殿,一面又是一个非常甜美、适于居住的城市,而且,还真正的美女如云。女孩子,年轻、有知识、时尚,且家境富有——这正是最适合制造美女的土壤。

牛津的学院大都收费,可供游人参观,门口有穿着黑制服戴礼帽的老年绅士看守。不容错过的有1525年创立的Christ Church学院,这里曾经产生了十三位英国首相,还有爱因斯坦和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oll),更是《爱丽斯漫游仙境》的真实写作背景和《哈里·波特》中许多场景的拍摄地,这里是牛津规模最大的学院,有非常壮观的汤姆方庭和优雅古典的基督教堂。

还有1458年建立的Magdalen学院,据说是牛津最富有的学院,拥有五个图书馆,甚至有自己饲养的鹿群,学院有四百名本科生、两百名研究生及七十名教员,曾经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领域遍及医药、物理、化学和文学,还有诗人王尔德及魔幻小说《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的作者C.S.Lewis。这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学院,有小巧雅致的回廊,环形教室外部有众多异常精致的怪兽雕像,后院有小桥、流水、鹿群、绿草地,非常心旷神怡。

另有1264年设立的Marton学院,托尔金在此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指环王》,现代诗歌之父艾略特也曾经在此学习生活,并认识了庞德,从而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这是一座非常小巧且安静的学院,由于并不收费且游人很少,透过学院的围栏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坪和美丽浪漫的查威尔河,更因遍植的玫瑰盛开而有幽香阵阵,我在那里吃着三明治,度过了很惬意的下午时光。

牛津周边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小镇,比如Combe,还有Woodstock,Maria带我在那里吃到了非常地道的英式猪肉馅饼,可惜的是,英国本土好像没有什么葡萄酒,我在英国的一周,喝到的都是法国或者南非及智利的酒,法国的酒业大概已经相当产业化,就好像澳洲酒一样,既美味也价廉。而英国,似乎酿酒业并不发达,或许是因为阴天多、气温偏低的原因吧。

与田园牧歌式的新西兰不同的是,夜晚的牛津并不宁静,除了英国年轻人普遍有晚上泡吧的习惯,巴士总站彻夜不停有发往伦敦的巴士。这种穿梭巴士白天几乎每十分钟就会有一班,即使夜晚仍然半小时准时发车,来回要十五英镑,巴士上甚至可以无线上网。由于伦敦居住成本异常昂贵,相当一部分人居住郊区化,因此总会在车上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伦敦上班一族。伦敦,伦敦,将会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呢?我也相当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