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乡村文化到都市文明:榆林城镇化研究
5378400000003

第3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2)

但在另一方面,14、15世纪的欧洲城市也孕育着一些有助于城市持续发展的新因素。这些新因素包括:(1)一些原来较为落后的地区的城市有较大的发展。德国北部、东部的许多城市财富增加,经济和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汉堡、卢卑克、施特拉尔松等城市结成的汉萨同盟,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德国中部的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等城市也十分繁荣。(2)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有所变化,城市对酒和肉的需求大量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些有钱的城市居民购买郊区的果园、牧场,经营牟利;也有人购买耕地出租给农民;还有同农民合伙经营养羊等事业的。(3)小城镇继续增多。小城镇主要是地方性的交易场所,但一般总有少数大商人或中等商人居住,他们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远地去,从而把乡村小规模交易转变成规模较大、路途较远的贸易活动。(4)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在佛罗伦萨等地,封建生产方式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业十分发达,它是14世纪佛罗伦萨繁荣昌盛的根基。当时它有纺织工场200余家,雇佣着万余名工人,年产呢绒达10万匹。这些纺织工业不是建立在中世纪行会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生产的基础上。它们还属资本主义生产的初始组织形式,亦称家内制。这些工场的支配者主要是富有的商人和上升的行会师傅。他们并没有集中的工厂及全部设备,而只是控制了织工、染工等独立手工业者,购买原料后依次让他们加工,付与他们工资,收取成品。织工、染工等人还没有被剥夺生产资料,仍拥有自己的工具及小作坊,但无力独立经营,变成接受原料、加工产品、嫌取工资的劳动者,至于纺纱工序,则多由乡间农妇完成。只有对羊毛进行清洗、梳理等工序是集中在企业家的工场中进行的。尽管这种家内制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始形式,从地域分布上看也只能算是星星之火,但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事件还有地理大发现。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急剧增长以及西欧各国和东方国家贸易联系的扩大,欧洲人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海上探险和殖民远征。其中,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开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以及麦哲伦等人的环球航行构成了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内容。地理大发现不仅使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而且使商品流通的数量与种类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引发了“商业革命”。这些都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沿岸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一批城市迅速崛起。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等城市逐渐成为新的贸易中心。仅尼德兰一地就有300多座城市,尼德兰因而被称为“多城市国O17?18世纪是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英属北美殖民地、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欧洲其它的主要国家也都出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以适应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这些革命和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增加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尽管城市自产生以来取得了无可置疑的巨大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工业革命以前,城市的社会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在18世纪之前,城市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3%。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涵义:

在学术界,对世界城市化时间上限的确定不尽相同。有的学者把自城市产生开始的城市发展过程称为城市化,如美国的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显然,在这些学者看来,城市化的进程发端于城市诞生之时。但大多数学者则把城市化与工业化联系起来,认为城市化的历史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从涵义上讲,城市化通常是指农业人口非农化、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不同学科由于视角不同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市中,逐渐被纳入城市生活组织中去;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还在不断强化。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因此,所谓城市化也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集中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数量增加,二是单个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在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劳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就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地理学则认为,工业、服务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就是劳动力和消费区域向城市的集中。这一过程包括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的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市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的结构形态发展。

应该说,各门学科对城市化涵义的不同理解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社会过程观察的结果。在本质上,它们并无抵触,反而还有相互补充的关系。全面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城市化过程。

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以下三个过程的统一:(1)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从概念上讲就是一个统计数,是城市人口和全国(或地区)的百分比。(2)非农产业发展和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伴生过程。由产业发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则呈反方向运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又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出于效率考虑必然以城市为依托。这也就意味着二、三产业的壮大和集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3)城市文明的扩散过程。城市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渊薮。在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必然会向农村传播。不仅会有新技术、新工具的传播,而且会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不仅会有生活方式的传播,而且会有生活用品的传播。这种传播不仅会从物质方面改造农村,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会从精神方面改造农村,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这会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彻底改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

2.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城市化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根据其影响所及的地域,世界城市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英国一枝独秀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直到1750年,英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5%,即有四分之三的英国人居住在农村。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这一状况开始迅速改变。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而其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英国首都伦敦的繁华作为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产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成就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玛,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晤士河的成千船只。从海面向伦敦桥溯流而上时看到的太晤士河的景色,是再动人不过的了。在两边,特别是在乌里治以上的这许多房屋、造船厂,沿着两岸停泊的无数船只,这些船只愈来愈密集,最后只在河当中留下一条狭窄的空间,成百的轮船就在这条狭窄的空间中不断地来来去去,一这一切是这样的雄伟,这样壮丽,简直令人陶醉,使人还在踏上英国的土地以前就不能不对英国的伟大感到惊奇。”(2)欧美带动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在这一阶段,欧美各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城市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整个世界的城市人口从8000万增加到7-17亿;在195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8.4%。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总数从1850年的4000万上升到1950年的4,49亿,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由4000万增加到2.68亿。

(3)全球推进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这一阶段,工业社会的城市化继续推进,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到目前,北欧、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巳达76%~85%,东欧和南欧的城市化水平也已分别超过了70%和65%。自1950年以来,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从1950年到1996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这三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分布区的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从44.62%上升到70.15%,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比重从42.46%上升到71.86%,属于世界前100个最大城市的城市数量由47座上升到69座。由于城市化在更加广泛的区域推进,所以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1900年到1950年,5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15.6个百分点;而在1950年~19%年的46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16.5个百分点。到2002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超过了48%。

3.世界城市化的规律

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轨迹有无规律?这是研究城市化的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研究显示,世界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世界大多数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表明:在这一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可分为“初期一中期一后期”三个阶段或表现为“起步一加速一缓慢”三个阶段。这是由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一Northam)发现的规律。诺瑟姆发现,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都近于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这就是城市化的S型曲线规律。

后来,有的学者对S型曲线建立了数学模型。

C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起步的早晚,C越小,说明城市化起步越早,反之则越晚;I一~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r越大,说明城市化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

运用该数字模型,对全世界和部分国家从1800~1982年的180多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表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都呈S型特性曲线。根据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其时间上的规律性可表述为:

(1)当人口城市化率低于30%时,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城市人口增长缓慢。这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或起步阶段。

(2)当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0%-70%时,城市化发展步入中期,即加速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联合国组织的调査统计分析也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后期还会出现大城市圈、大都市区、大城市连绵带。

(3)当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或相对稳定。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并出现城郊化和逆城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