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5378900000015

第15章 教师篇(14)

第二,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个人功利,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由于北方民族大学地处偏远的西北,经济欠发达,周边环境不佳,引才本来就很困难。学校近几年委托部分高校培养了一些博士生,但是有些教师一毕业便一走了之,给学校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损失。究其原因,还是这些老师缺乏艰苦环境、艰苦生活的磨炼,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其特有的经济规律、经济原则,如竞争原则、平等原则、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原则等等,必然渗透到了人类日常生活领域,使得一部分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对金钱顶礼膜拜。在我们身边,有些老师在物质利益原则的影响下,价值观念发生了倾斜,为人师表作为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原则受到了冲击。有的教师缺乏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对教学和科研投入精力不足,不能静下心来著书立说,光到处跑着作报告,打通关系拉课题、申请项目。有的教师不是分内的事从不愿意干,漠不关心,多干一点点就开始讲条件、要报酬,斤斤计较。有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师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没有尽到一名办事人员应尽的职责。

第三,部分教师对上课缺乏热情,对学生漠不关心,不能做到传授知识和育人并重。笔者有时上课,会看到部分教师上课只是一味地念课件,语气沉闷,缺乏激情,下边的学生到底在干什么从不过问,是否听得懂也不过问,念完课件就走人。部分教师年年就上那么一两门课程,从不钻研教材,也不善于总结方法,上课索然无味,毫不隐晦地说,部分教师连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去上课,也不虚心求教,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上课的50分钟给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置之不理,缺乏耐心,放任自流。有些教师不顾学校生源状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标准,爱打击学生。

第四,部分教师缺乏修养,素质欠缺,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笔者曾在学校青年教师宿舍住过4年,每每会看到有些教师缺乏公德,如随地吐痰、不及时冲洗马桶、语言粗俗、举止不够文明。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或早退,有的教师下课和学生一起在公共走廊吸烟,自以为是搞艺术的,故作潇洒。有的教师缺乏学术道德,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建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教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针对学校的学生状况和具体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师德水平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第一,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和培养崇高的师德意识,提高素养,明德修身,立业之本。

师德的内涵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师应树立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应以真、善、美、浩然正气导向学生,使其明辨是非,铸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灵魂上始终站立的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经常性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坚持采用教师岗前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大力开展师德教育。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先进事例。

第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淡泊名利,敬业乐道,知行合一。

敬教、乐教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责任。教书育人这一工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教师应坚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和远大理想。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热爱教学,热爱学生;要刻苦钻研,克己奉公;要诚信待人,言行一致。当然作为学校领导部门,在培养教师主人翁精神的同时,要切实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教职员工的实际困难,关心教师,提高其生活水平,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同时,使教师感到很有“尊严”,能够激发他们主人翁的精神,打心眼里热爱自己的学校。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这将是学校未来20年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学校应坚持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精造、重用、厚待”的方针,对青年骨干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住房等问题。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反躬自省,修己慎独。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应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广的边缘学科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要求教师要百学不厌,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严谨治学。还要注重生活细节,不说粗话,不讲空话,爱护公物,节约能源,举止文明,做学生的学习榜样和道德楷模。有这样的老师,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也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和他的老师一样的高尚品质。

结语

最近,学校上下开展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的活动并让每一位老师撰写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论文,同时积极筹备第四届教职员工代表大会,这无不使每一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感到兴奋。师德建设绝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长篇大论。我相信学校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举措,师德建设必将永驻人心,永葆光彩。祝北方民族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高义,男,1980年生,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讲师)

一个青年教师对大学的思考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海魁

如若教大学,必先追问:“大学是什么?”然后自问:“老师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并将这种思考贯注于实践教学当中,这才称得上是大学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在和学生们一起交往中,与他们一同成长,即所谓教学相长吧!但对于自身的角色,对于大学教师的定位,却是处在不停地求索之中。

何谓大学?《大学·中庸》中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乎道矣。”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大学的要求即是以修养、气度、底蕴为尺度寻找自己的精神坐标,并基于此来安身立命,修身平家治国平天下。

何谓老师?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乎把一个老师应有的角色都包括了。传道,“道”即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但韩愈之道,确凿地说,属人道,即对学生“精神成人”的终极关怀,这是置于老师角色的首位,其次就是授业解惑,换言之就是传授某一学科中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然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些实用的技艺。

大学自古以来就是美丽的象牙塔,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每一个年轻人开始坚定理想,开始追求真理;在那里,思想的交融如同雾雨电般;在那里,未来的祖国和世界的雏形正开始形成。

纽曼《大学的理想》中提到的博雅教育,重在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熏陶,此与中国古代学者的教育思想颇为接近。他认为,本科4年实是大学生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大学承载着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使命。这种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心智拓展、品性陶冶和人格升华。借由此,学生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及分析,学会审美,学会判断,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将精神成人置于首位,而将专业成才放于次席,他主张的博雅教育由博而雅,借由学识的融会贯通到养成一种自觉而灵敏的系统思维。“凭借理智所拥有的历史知识,差不多可以做出预言;凭借它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差不多能做出反省。它几乎教可以说具有超自然的宽宏大度,因为它从来不会气量狭小,也不会因观师点而偏执,它几乎拥有处变不惊的信念,因为它不会被任何事吓到;它几乎可以说具备了敛心静祷的优美和谐,因为它熟悉永恒不变的事理以及优美动听的星球之乐。”

这就是纽曼的“博雅”,当然还有弗莱克纳的“学术自由”,阿德勒的“名著阅读”,也有本土的蔡元培、胡适的“独立自由”之学风,这都一脉相承。这些先哲们对于大学之追问,对于个体生命价值之诗性执著以及对于人类福祉的追求,这都是人类对于美丽大学的设想和设计。

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作为芸芸之中的一个生命,自命卑微,不敢奢谈“会当临绝顶”,只是因为有了这些灯塔,有了对于未来美好的憧憬,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一种信念。罗素说:“我们应该拥有这种信念,即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引导整个人类走向文明生活大军中的一员,你的生命将与历代伟人共享盛宴。”这也是我的信念,对于大学。

谁的青春不“兵荒马乱”,一个人在大学中如若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室友和一个特别好的老师,那实为幸运。这中间,老师的作用又最为关键和特殊:一方面老师是教师,一方面又是兄长,忘年交。在上文我谈到大学观,但我们生活的时代,无边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不良风气仍有其生存的土壤。许多年轻人经历了高考后,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面对未来的隐隐担忧,对自己能料理什么,如何料理自己,怎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不得而知,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之中,迷茫、困惑、忧郁,他们需要一个过来人语重心长地与他们谈谈,帮助他们。

我的这种思想的转变主要来自于我儿子的降生给我带来的惊喜。我注视着眼前这个新的生命,我感到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他们生活的世界,我们需要开始为他们建造一些美好的光明的东西。也许力量微小,但仍需躬行。这种想法让我从父亲的角度去看那些青春的面庞,去注视他们的眼睛,这也让我开始审视自身和教育。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产物,当是人格的形成。这就亟须让大学生在校能真诚体悟且认真尝试“精神成人”,比方说我教生物,在讲授动物解剖时,在讲人类进化时,在讲生化时,我会尽可能地提醒大学生们懂得善待生命,珍惜宇宙漫长时空中的偶然,此属天职。把人文精神关怀引入课堂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懂得的,否则,培养只精通或专于一件事情而对其他事情全然不知的人是多么残酷,多么不明智。我希望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如何去爱,这是教师的分内之事,也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此外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值得谈谈。有人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道出了一种可爱的父子关系。在《庄子》中,庄子提到了孝的五境界,我也想把它援引过来,当做是对于自己与学生关系的一种期许吧。孝的第一境界,父为子纲,父是父,子是子,子按伦理尽孝道;孝的第二境界,子忘记父母的角色代沟,视其为朋友,将自己的心事与之分享;孝的第三境界,父母在与子女和谐相处中忘记了其为子女,视子女为朋友,与之分享分担,作为生命的彼此倾听和注视;孝的第四境界,子忘记父母与其他人的差别,视其都为朋友;孝的第五境界,父母因之忘子女,视所有人为朋友。同样的,老师与学生的第一境界即是老师、学生关系明确;第二境界,老师把学生视为朋友;第三境界,学生把老师当做朋友,他们打成一起,其乐融融;第四境界,老师把所有人都当成朋友,与所有人都和谐相处;第五境界,即学生开始领悟了老师的这种大爱,开始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友好相处,这时,和谐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即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教师的我,对于大学和老师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望不吝赐教。

(陈海魁,男,1980年生,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