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科研机构
194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石嘴山设立水文站,主要是观察测量黄河水位、流量、含泥沙量等。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市境内唯一的科研机构。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1954~1959年,石嘴山各县先后成立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及林业站、畜牧兽医站等服务机构。1960年3月31日,石嘴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1年5月27~29日,石嘴山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今惠农区召开;1984年,石嘴山市科技干部局成立。
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
1978年1月15~19日,石嘴山市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在石嘴山军分区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央、区属企业及业余搞科研的工农代表,共210人。会议传达了《中国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的通知》,市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学儒作工作报告,着重回顾了前一阶段全市科技工作的情况及当时的形势,讨论分析了今后全市科技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代表们分组讨论了张学儒的报告和《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石嘴山市科技工作发展规划(草案)》。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31个,先进个人60名,报送科技成果103项。
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末,石嘴山市一大批立志于科技事业的仁人志士纷纷以退休、离休、停薪留职等多种方式投入民营科技事业。1988年市科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电力科技咨询部。1993年,大武口煤炭制品研究所副所长汤全德当选为宁夏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97年,市科委出台了关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民营科技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科技立项、经费支持、科技奖励、服务协调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到2000年,全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4家,民营科技机构5家,其经济、技术活动覆盖了冶金、机械、化工、计算机应用、煤炭深加工、建材、农业综合开发与农副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3100人。
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12日,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新增的81名院士名单中,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厂长何季麟榜上有名。何季麟成为宁夏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一人。在季麟榜的领导下,企业从每年只有4吨铌、6吨钽和40公斤铍生产能力的“九○五”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钽铌生产厂家——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跻身为世界钽业三强的企业,填补了中国钽、铌研究和生产领域的多项空白。2001年,何季麟被自治区授予“宁夏科技功勋奖”。为了表彰他的特殊贡献,自治区为他颁发了50万元奖金。何季麟将50万元奖金捐献了出来,专门用于企业的科研工作。
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2年1月20日,宁夏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及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挂牌成立。2001年宁夏共向有关部门申请建立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只批准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工作。
第一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2007年1月,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获得由商务部、科技部共同授予的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称号。全国共有18个地方和园区获此称号,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宁夏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第一个全国科技进步县
1998年,平罗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全国科技进步县”。2012年2月,国家科技部下文表彰全国科技进步县,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平罗县多年来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做大做强“煤基碳材、精细化工、特种合金、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光伏材料、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七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平罗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政府科技服务体系、企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遍布全县的科技特派员网络和农村技术能人”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提升了清真牛羊、制种等产业技术水平,有力支撑了平罗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最早的旧地方志
编纂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嘉庆《平罗县志》,为市境已知的最早的旧地方志。全志由国兴编纂,主要内容系抄录从成书于乾隆45年(1780年)的《宁夏府志》有关平罗县部分;卷末“选举”内容增补至嘉庆13年(1808)。全志不分卷,约1万字,汇集了疆域、形势、山川、古迹、城池、堡寨、桥梁、公署、学校、坛庙、坊表、市集、田赋、杂赋、水利、官制、驿递、宦绩、乡献、科贡等部分。编纂者国兴,满族,嘉庆14至15年(1809~1810)任平罗县知县。据张维《陇右方志录》(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考证:“故宫图书馆载有国兴《平罗县志》嘉庆15年(1810年)抄本,疑即此志”。
第一部续修的旧县志
清道光9年(1829),平罗知县徐保字编纂了第一部《道光平罗纪略》。徐保字,字阮邻,浙江省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于清道光4至5年(1824~1825年)和道光8年(1828年)先后两次出任平罗县知县。徐保字上任伊始,面对“掌故残缺、文献寂寥”,“询之吏无可考据、咨之士无可商榷”的现状,把修志视为上任后的第一件要事。一方面“探风问俗,随所见而笔之”,一方面查阅《明一统志》《朔方志》《甘肃通志》等志书,核证摘录有关资料,“煞费苦心”,历时3年,撰成《道光平罗纪略》,于道光13年(1833)刊印问世。全志8卷3册,74000余字,分14条99目。卷1象纬、舆地,卷2古迹、建置,卷3风俗、物产,卷4水利,卷5赋役、祠祭,卷6职官、武卫、选举,卷7人物,卷8艺文。徐保字在平罗县为官3年,时间虽短却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善做好事,为后人所称颂。道光24年(1844),新任平罗知县张梯续增《平罗纪略》,分5卷7条,1万余字:卷1建置,卷2赋役,卷3职官、选举,卷4人物,卷5艺文、志瑞。
最早介绍石嘴山境况的外文书籍
清光绪30年(1904年),法国人莱斯旦(Count de Lesdain)夫妇当年6月从北京出发,9月15日前后乘船沿黄河到达石嘴山,后辗转去甘托克(锡金首都)。莱斯旦回国后撰写出版了游记《从北京到锡金:穿越鄂尔多斯、戈壁沙漠及西藏》,其中记述当年石嘴山黄河洪灾及下营子教案的情况。这是最早向国外介绍清末市境状况的外文书籍。
最早采写石嘴山的中国新闻家
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先生,是最早采写报道石嘴山地情形胜的著名记者。1935年7月,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四川成都出发,开始他著名的西北旅行。1936年5月22日晨,范长江离开银川,经石嘴山地区向内蒙古进发。23日夜宿平罗,次日从平罗出发经黄渠桥到达今石嘴山市惠农区。范长江西行采写的报道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书中有记述石嘴山的专章。其中“欲固宁夏,必守石嘴子,乃为军事的定论”,形象地指出了古今石嘴山的军事战略地位。
最早的书店
清同治年间,平罗县城商号“泰昌隆”书铺,经销《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书,这是市境最早的书店。后因销售不畅,改营布匹。1935年,贺承宗在平罗创办“明心书局”,专营书刊、年画,从西安、重庆等地进书。1937年,书商陈选民采购一些进步书刊到平罗、黄渠桥出售,被马鸿逵政权逮捕入狱。
最早的新华书店
1950年,新华书店惠农县(今惠农区)支店在黄渠桥成立,负责今市境图书发行工作,这是石嘴山最早的新华书店。1952年8月,支店迁至平罗县成,更名为新华书店平罗支店,担负着平罗、惠农、陶乐等县的图书发行工作。1954~1958年,先后成立惠农、陶乐县新华书店。惠农县新华书店年均销额5.4万元。1959年,成立石炭井新华书店(归平罗县领导)。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撤销惠农县新华书店,成立石嘴山市新华书店。
最早的文化馆
民国24年(1935年),在平罗县城成立年“民众教育馆”由于经费困难,于民国26年(1937年)停办。1950年3月,陶乐县文化馆成立。1951年,惠农县文化馆在今平罗县黄渠桥镇成立,馆内有工作人员1人,借用3间土坯房为馆舍,活动内容为报纸和图书借阅。全馆时有报纸3份,图书100余册。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月发45公斤小麦或小米作为生活费。这都是石嘴山最早的文化馆。
最早的秦腔剧团
1951年,平罗秦腔剧团成立,演职员80余人。这是石嘴山第一个秦腔剧团。剧团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排演了《白毛女》《穷人恨》等现代剧目,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仇恨。为宣传《婚姻法》,剧团及时赶排了大型眉户剧《梁秋燕》,深入农村、厂矿演出。同时还到宁夏各县市及兰州、内蒙古等地巡回演出。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撤销。1980年剧团重新恢复,先后排演现代和传统历史剧100多部。同时还根据明代在平虏(今平罗)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编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抗逆孤忠》,参加了自治区文艺调演受到好评。1982年,剧团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和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剧团撤销。
最早的工人俱乐部
1958年,石嘴山矿务局建成市境第一个工人俱乐部,有座位1040个,1969年拆除,1971年重建。1960年石嘴山发电厂建成职工俱乐部。1964年,石嘴山建成市工人俱乐部,占地面积4890平方米,免费向市民提供报刊阅览、棋牌类娱乐等文娱活动。1984年俱乐部更名为石嘴山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实行个人承包,自负盈亏,活动内容迅速拓展,经常面向社会举办各类有偿展览、电影放映等。至2000年,因经营不善,停业关闭。
最早的市区影剧院
1959年,在石嘴山(今惠农区)北大街动工兴建石嘴山市区第一个影剧院“工人影剧院”,1961年建成使用。影剧院为砖木结构的“人”字形屋架瓦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置了1000座位。1970年更名为人民影剧院,1979年恢复原名工人影剧院。
第一个京剧团
1965年,宁夏京剧院二团演职员102人调入石嘴山市,成立了“石嘴山市京剧团”,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京剧团。石嘴山市京剧团在场地、经费困难的情况下,14年间排演出传统历史剧、现代剧100多部。其中《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猎虎记》《佘赛花》《红娘》等剧目,曾到银川、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9月,石嘴山市京剧团与宁夏京剧团合并为宁夏京剧团。
第一个豫剧团
1986年7月,石嘴山市青年豫剧团成立,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豫剧团。至1988年,演出历史剧《状元与乞丐》《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山》《秦雪梅》《桃花庵》《儿女传奇》《朝阳沟内传》等10多部戏。3年间演出300多场。但由于文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收不抵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88年3月撤销。
第一批文工团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石嘴山煤炭基地的建设,石嘴山矿区先后组织过8个业余文工团,自编自演歌舞、戏剧等200多个节目,其中有10多个节目受到自治区及煤炭部奖励。这是石嘴山第一批文工团。1960年5月,由原石嘴山矿务局14名演奏员为骨干组成的自治区职工文艺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职工文艺会演,自编自演的《送煤娘》获创作奖。1964年,矿务局成立职工业余文工团。1984年4月19日石嘴山矿区文工团成立。1986年,石嘴山矿区文工团参加区煤炭厅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荣获集体演出一等奖。该团创作的歌曲《阳台上一朵红红的花》《贺兰山下黄河边》和舞蹈《人生》《长大我也当矿工》等节目,在全国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选拔赛中获奖;快板书《教训》在全国煤矿安全汇演中获创作奖;相声《我学**》于1990年获自治区“沙湖杯曲艺大奖赛表演三等奖”,并在全国青年业余相声邀请赛中获“繁荣奖”。1993年石嘴山矿区文工团撤销。
最早的电影放映
1937年10月,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途经平罗、黄渠桥、石嘴山等地,放映黑白无声电影,进行抗日宣传,这是在市境首次放映电影。1940年,宁夏省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到平罗放映无声电影,进行抗日宣传和卫生知识的宣传。1955年成立了石嘴山镇(今惠农区)电影放映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