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事说石嘴山
5381500000003

第3章 石嘴山——地名(1)

1.石嘴山市名的来历

李洁2004.12.17

石嘴山作为山名最早出现于《大明一统志》。该志称:石嘴山“在卫城(今银川市)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虽然,作为山名,它是以山石形状命名的。《大明一统志》成书于1461年。可见,作为山名,它至少已有630余年之久。此后,山之附近渐有人居,山名又被借用为地名,泛指山之周边地方。待到这一地方设置行政建制,便又先后成为镇、区、市的名称。

石嘴山,又称石嘴子、石嘴子山。民国《朔方道志》中曾将“嘴”字写作“咀”字,出现“嘴”、“咀”并用的现象。1959年宁夏给国务院的设置石嘴山市的报告中使用了“咀”字,1960年国务院的设市决定沿用了“咀”字,于是石嘴山市曾一度被写作石咀山市。但“咀”是一个不规范的字,“石咀山”也就成了不规范的写法。1981年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开始统一规范为“石嘴山”。文字与地名不可随意书写,必须采用规范化的写法。这是应该注意的。

石嘴山“山石突出如嘴”之状,现在仍可见到。其地在今惠农区石喇叭的黄河岸边。山以其石之形状命名,地以山名命名,行政建制以地名命名,这就是石嘴山市名之来历。

2.平罗县名的由来

李洁2004.12.24

明代永乐初年在今平罗县城,“建置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奏拨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弘治六年,居人繁庶,展筑新城,周回共三里,东西倍于南北,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倍之”。正德五年“设守备,为宁夏北路,自镇城(今银川市)迤北屯堡皆属之”。嘉靖二十年改设平虏守御千户所。此为平罗城及平罗县名之发端。距今已六百余年。

明王朝所设平虏守御千户所,乃是军事建制,主要是抵御河套地区蒙古族。汉族称“敌”为“虏”,渭河套蒙古部族为“套虏”。所设千户所取名“平虏”,即平定套虏之意。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因明王朝亦曾称满族为“东虏”,故将带有“虏”字之地名全部更改。平虏之“虏”亦谐音改为“罗”,称平罗所。算起来平罗之名的确定至今已360年。雍正二年(1724年)升平罗所为平罗县。平罗建县至今已有280年。

3.清代宁蒙交界地:五堆子

李洁2005.1.25

陶乐有五堆子。五堆子之名,来源于清代蒙边界的标志,即五块界碑。

由于黄河河道经常变迁,致河东之地变为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变为河东之地。清代乾隆49年(公元1784年)察汗地方(今平罗东北)黄河改向西流,原在河西之民,反在河东。鄂尔多斯蒙古“谓民人占据伊等游牧之地”。也就是说,因黄河改道,原在河西的居民变成了河东的居民,而河东原是蒙族游牧之地。于是,蒙族认为侵占了他们的地界,向朝廷申告。乾隆皇帝下令按先前黄河旧流之地为界,钉桩立碑,不许侵夺。当时所立界碑共有五块,于是该地便有五碑子之称。界碑以西称内五碑子,界碑以东称外五碑子。

后来,所立五块石碑损坏不存,在交界处堆土为记,堆起五座土堆,于是五碑子又有五堆子之称。于是有了现在的地名五堆子。

4.惠农区名溯源

李洁2004.1.31

清代雍正四年以前,由宁夏(今银川)东北50里,贺兰山前插汉托辉地方至石嘴子等处,地方辽阔,“其土肥润,其地尚暖”,易引水灌溉,可垦田万亩。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五月,大理寺卿通智和川陕总督岳钟琪奉旨勘察,于七月动工修建自河西寨至石嘴子堤200余里,开渠一道,招民开垦。这条渠经雍正皇帝赐名“惠农”,意谓惠泽农民。

民国29年(1940年),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划出平罗县部分地区,增设一县,因地近惠农渠,定名为惠农县。显然,惠农县之名得自惠农渠。惠农县治始在宝丰,后移黄渠桥,1959年又移治石嘴山。1960年石嘴山市设立,惠农县撤销。1987年又在原石嘴山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县治马家湾。此为惠农县沿革之大略。

2004年,设置惠农区。该区系由原石嘴山区和惠农县合并组建。其辖地系原惠农县与石嘴山区之地。两地在历史上曾先后同属惠农县、石嘴山市辖,区名定为惠农,既可避免市、区同名,亦有其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惠农县名源于惠农渠名,惠农区名,采用县名。此乃区名来源之始末。

5.石炭井因产煤得名

李洁2005.1.11

有许多地名与当地产物相关,是因其物产而得名的。石炭井就是其中之一。

石炭即煤炭。石炭井原名石炭沟,因为山沟里出产煤炭,所以称作石炭沟。蒙语上称上迭里口。有人说,上迭里口即出石炭的山口。

1941年,石炭沟始改称上石炭井。时任宁夏省建设厅长的李翰园,到石炭沟视察,将“沟”改为“井”,定名为石炭井。

为什么要将沟改为井呢?据说是因为当时宁蒙边界未定,宁夏方面欲与蒙旗争夺辖地。沟,乃是一条山沟。井,则有了方圆的概念。井的直径越长,面积则越大。石炭井原有代开煤矿,且代开作为街区名至今存在。“代开”,即代理开采之意。也就是宁夏代内蒙开采。可见当时石炭井归何处所辖尚未明确。故有“代开”一说。改沟为井确有深意。

随着煤炭开采,石炭井先后设置过镇、区。撤区之后,现为大武口区的一个办事处,仍以石炭井名之。

6.陶乐地方有三说

李洁2005.1.20

陶乐县已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撤销。原陶乐县划归平罗县辖的地区设置陶乐镇。陶乐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其一,原陶乐县地属鄂托克旗,名为“查汉托护地方”。蒙语“查汉”意为白色。“托护”意为“弯曲的臂肘”。这是因为这片地方位于黄河弯曲如臂肘之状处。汉族将“查汉托护”简称为“托护勤滩”。再后音转为“陶乐湖滩”。最后简化为“陶乐”。

其二,原陶乐县地位于河套地区,称为套地。该地为蒙古部族游牧之地,明代视蒙古部族为敌,称敌为虏。故称此地为“套虏”滩。后音转为陶乐。

其三,陶乐之名,是因为有“陶、乐二姓管领畜牧”而得名。

这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该地因地形而得名,最后音转为陶乐。第二种是说该地以方位及其地占据民族而得名,后音转为现名。第三种是说该地以管领当地畜牧者的姓氏为名。

笔者以为应以第一种说法为是。第二种说法当然也不无道理。至于第三种说法则仅见于民国36年出版的叶祖灏所著《宁夏纪要》,当是其一家之言。

7.大武口的由来

李洁2005.2.8

贺兰山有许多山口。最早系统著录贺兰山山口的文献,是明代的《弘治宁夏新志》。此后的宁夏方志亦详加著录。这诸多山口中有一个山口名打硙口。硙者,石磨也。顾名思义,其当地是采石打磨之所,故名。

打硙口在一些史料中也写作打碨口,又作大登沟口。其位置为今石炭井沟口。在明代的边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嘉靖宁夏新志》称: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则为打硙,南则唯赤木,旷衍无碍。”以山口之名,称附近地方为打硙口,山口之名也就成了地名。

“打硙口”日久天长,便有音转,于是,有些史料中写作“达武口”。至于“大武口”见诸文字,是1941年的事。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建设厅厅长李翰园为当地学校题写校名写作大武口。从此,大武口之名便定型化。

以山口之名称附近之地,山口之名又出现音转,大武口之地名即如此演变而来。此后,设置的行政建制,均冠以大武口之名,区名即由此而来。

8.西夏名城:省嵬

李洁2005.2.25

今惠农区庙台乡有省嵬村。当地已有人将“嵬”写作“悟”,“省嵬”也就成了“省悟”。

其实,省嵬是西夏的城堡之名。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李元昊之父李德明建省嵬城。建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党项部落。其时,党项族人尚未建国。

省嵬城现仅存遗址。遗址东墙长593米,南墙长587米,呈正方形。城东、南两面有城门,西、北两面无门。该遗址为石嘴山市境内仅存的西夏建国前城堡遗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嵬城毁于明崇祯年间的一次地震。城毁之后,附近仍有村落。据清道光《平罗纪略》中记载,当时省嵬城附近即有村名,上省嵬、下省嵬。

省嵬城原在黄河以东,但其现存位置已在黄河之西。这是因为黄河改道形成的。据清道光《平罗纪略》记载:省嵬城由河东变为河西,是明嘉靖以后至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的事。因为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仍称其为“河东废城”,可见其时城址仍在河东。而《平罗纪略》的编篆者徐保宗正是依据上省嵬、下省嵬这类地名才推断位于河西的“废城”为省嵬城的。

省嵬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9.地宝年丰:宝丰镇见证历史沧桑

李洁2005.3.1

宝丰现为平罗县的一个镇。宝丰镇沿用的是清代的县名。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通智奉旨修建惠农渠。渠成之后,招民垦荒,在今平罗姚伏建县城,设置新渠县。第二年十一月,又因新渠县太远,不便管理,增设一县,名为宝丰,其寓意是地宝年丰。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宁夏发生了大地震。尤以新渠、宝丰、宁夏府城震感最为强烈。史书记载:“宝丰、新渠并属各营堡……裂开大窟,旋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县治沉没”。此次地震“压毙五万余人”,“所存男妇,沿街奔走,号哭不绝”。地震次年(公元1739年)三月,钦差侍郎班第以“新渠、宝丰率成冰海,不能建城筑堡”,奏请朝廷,裁汰新渠、宝丰两县,两县之地也随之并入了平罗。

宝丰县仅存在十几年,便因地震而不复存在。但宝丰之名仍然被沿用。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在遭遇又一次地震之后,新渠、宝丰废县地陆续复垦,又有居民2000余户,人万余口。经甘肃巡抚黄廷桂奏请朝廷,在原县地分别设立了新渠和宝丰堡。此后的宝丰乡、宝丰镇,即由宝丰堡而来。宝丰这个地名是见证过沧桑巨变的。

10.我市最古老的地名:崇岗

李洁2005.3.8

在今石嘴山市境内,各级行政建制中最古老的地名,当属崇岗。崇岗之名出现于唐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

崇者,高也。岗者,阜也。崇岗,即高阜之意。显然,崇岗是因其地势高而得名。唐初,贺兰山沿线是唐王朝抵御突厥的重要防线。在这条防线上,唐王朝曾设立过一些军事据点,其中之一就是崇岗镇。

据《资治通鉴》载: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九月,“洪州大总管宇文歆邀突厥于崇岗镇,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在那个以大刀长矛为兵器的时代,一场战斗杀戮千余人,可见战斗之激烈。洪州即今江西南昌一带。宇文歆身为洪州大总管何以跑到贺兰山下来打仗呢?或许是因军事需要征调而来,或许史书中在其名前冠的是他后来所任的最高官衔。这些且不去说。要说清楚的是史书中提到的这个崇岗镇在何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明确地说,崇岗镇在今宁夏平罗西北。据此来看,其地当在今贺兰山汝箕沟沟口附近,也就是在大武口区附近。由此可见,崇岗作为地名,应是我市境内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地名。

11.塞上名镇黄渠桥

李洁2005.3.22

银川平原水利发达,沟渠纵横。沟渠多了,桥梁也就多了,因此,出现了许多以桥名命名的地方。黄渠桥就是其中之一。

惠农渠是通智奉雍正皇帝旨意修建的,俗称皇渠,亦称黄渠,渠上之桥则俗称皇渠桥或黄渠桥。桥附近之村镇的地名也取了桥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