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遗落的名人往事
5385000000011

第11章 孝庄秘史(1)

孝庄文皇后,一位从北方科尔沁草原嫁入清宫的蒙古族女性,原本会像许多不知名的嫔妃一样度过默默无闻的一生,却因特殊的历史机缘,走上了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她的名字与清初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永远连在了一起……

导读:

她,与自己的姑姑和姐姐同侍一个男人。

她,十三岁入宫,幽居深宫六十余载,操纵权柄五十多年,历经四帝更替,躬助三朝伟业,两扶冲龄幼主,一生尊崇无比。

她,在风云迭变的清初历史舞台上,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巧妙地利用各大政治势力的权力制衡,以超凡的智慧运筹帷幄,扶儿子福临登基,助孙子康熙擒鳌拜、平三藩,稳定了清初的局势。

在清朝的众多皇后当中,有一位身历清初三朝,辛劳一生,全心辅佐顺治、康熙二帝主政的杰出人物,被誉为“清代国母”、稳定清初局势的“定海神针”,她,就是孝庄文皇后。这样一个在幕后掌控大清国命运的女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身世呢?她为什么会从蒙古远嫁清宫?她一生又是如何掌控大清命运的呢?

草原部落科尔沁

在河北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或本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的二女儿,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75岁。这位在大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内蒙古通辽地区,一直以来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有许多人声称自己是孝庄的直系后裔,互相争论不止。民间的争论也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一切首先要从孝庄所属家族蒙古科尔沁部的渊源说起。

蒙古科尔沁部,在一些明清史料中还叫做火儿慎、廓尔沁、好儿趁等。其实这只是音译的不同,都是指同一部落。蒙语的“科尔沁”,原义是指成吉思汗时代皇帝卫队中专门披弓挂箭的战士,也就是弓弩手。这些弓弩手由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后来“科尔沁”的意义引申为一个精锐善射、忠于皇帝的部落。成吉思汗通过多年的征战,最后统一了蒙古各部。在奖赏手下诸将时,他将一片肥美广袤的草原分封给了弟弟哈布图哈萨尔作为领地。哈布图哈萨尔自然就成了美丽的大草原上科尔沁部落的始祖。

元代和明初时,科尔沁部落游牧于额尔古纳河和海拉尔一带。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四世孙)时,科尔沁蒙古被漠西厄鲁特部蒙古打败,于是南下避居嫩江流域,因为同族有阿鲁科尔沁部,所以就称自己的部落为“嫩江科尔沁”以示区别。后来去掉“嫩江”二字,简称科尔沁。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科尔沁部落逐渐强盛。万历初年,科尔沁部的游牧之地北起索伦,南界盛京边墙,东连扎赉特部,西至扎鲁特部,东西距870里,南北距两千多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内蒙古通辽市面积的2.5倍。

1626年,科尔沁部已在蒙古各部落中率先归附清朝。1636年,清朝开始对蒙古各部落首领授官封爵,并推行盟旗制度。科尔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各有前、中、后三旗,共六旗。孝庄的祖父莽古斯(哈布图哈萨尔的十七世孙)是科左中旗的始祖,父亲宰桑是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宰桑父子是科左中旗建旗之前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两人同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交往,确立了科左中旗在整个清代的特殊地位,而这种特殊地位的确立又是与满蒙联姻分不开的。

满蒙联姻

明中期以后,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皇帝深居宫中,只顾淫乐。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创下30年不临朝的记录。他重用宦官,导致阉党横行,民不聊生。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数将尽。这时在中国的北方却兴起了两股政治势力:一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部,一是以林丹汗为首的蒙古察哈尔部。

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部当时称女真(162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女真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明朝时分野人、海西、建州三部。努尔哈赤属于建州女真。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被明将李成梁杀害,于是努尔哈赤被推举为部落酋长,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兵甲,召集部众,祭天盟誓,决意起兵报仇。一开始,他羽翼未丰,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对明朝表示恭敬,遣使纳贡;另一方面又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对付草原各部。经过十余年的战争,他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万历四十四年大年初一,他毅然断绝了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22世孙,雄心勃勃,一心想恢复大一统的科尔沁和女真表面通好,实际都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当时,部落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势代表一切。祖业。他势力强大时,名义上是漠南蒙古诸多部落的共主,科尔沁蒙古部都受他的控制。但实际上这个联盟很松散,各部落之间因争夺水源、牧场而相互攻伐。林丹汗也常常率领部落滋扰明朝的边境,成了明朝中央政府的心头大患。

察哈尔、科尔沁、女真三者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察哈尔在西,女真在东,科尔沁则在两者中间偏北。努尔哈赤想进攻明朝,但因为当时他的力量不是很强大,还不能同明朝抗衡,所以需要寻找强有力的支持者,于是蒙古就成了首选对象。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自以为“四十万众蒙古共主”,根本没把一个小小的努尔哈赤放在眼里。这样一来,科尔沁蒙古在努尔哈赤眼中的价值就升高了。努尔哈赤对蒙古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首先看中了与察哈尔有矛盾的科尔沁部。

女真与科尔沁建立联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军事冲突到和平友好,最后科尔沁臣服女真的过程。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北方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纷争不断,叶赫部联合科尔沁等九部对日渐强大的努尔哈赤部实行剿灭,结果九部联军大败。这一仗,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声名大振,而且不计前嫌,释放了对手,这使科尔沁部对努尔哈赤大生好感。1594年,科尔沁部首领明安首先遣使通好,努尔哈赤也投桃报李,此后,两部之间开始了相互嫁娶。1614年,莽古斯将女儿哲哲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这就是孝庄的姑姑,后来被封为清宁宫中宫皇后的孝端文皇后。1626年,努尔哈赤的二弟苏尔哈齐也将孙女嫁给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为妻。

努尔哈赤在和亲的同时又通过结盟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科尔沁部之间的联盟。很明显,他把与科尔沁建立牢固联盟当成了一项基本国策。从历史上来看,联姻也确实是实现政治结盟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清朝的满蒙联姻不像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那样是一两个人的单向和亲,而是一大批人的相互和亲,而且出嫁的都是真正的公主、格格。综观整个清朝历史,满蒙联姻达586次。正是这一大批女子使得入主中原的满族和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的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长期友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地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孝庄远嫁清宫就是满蒙联姻的一个成功例子。

孝庄远嫁

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初二日,13岁的孝庄嫁给了皇太极,开始了她的后妃生涯。不知道今天的人们在争做孝庄后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孝庄的姑姑已经嫁给了皇太极的情况下,他们的祖先布木布泰(孝庄)为何还要嫁给皇太极呢?据他们的讲述,孝庄不仅有着后来众人皆知的丰功伟绩,而且从小就有着出众的外貌,这为她后来的远嫁埋下了伏笔。然而,孝庄嫁给皇太极,绝不会仅仅是因为她出众的外貌,其中还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政治意图。

三百多年前,当小布木布泰乘着辘轳车缓缓离开这片生养她的草原时,这位当时年仅13岁还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小姑娘,不会明白她父亲为何要把她远嫁给一个长她21岁的异族男人。1976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库里村的一次意外发现,似乎让人触摸到了这个传奇家族的秘密。

库里村孝庄祖陵陈列馆中陈列着一块御碑,这块御碑上清晰地用蒙汉两种文字篆刻着孝庄的儿子顺治为纪念先祖题写的碑文,而碑文中所描述的就是孝庄家族为满蒙联姻所作出的贡献。

“库里”这一名称源于蒙语,是坟墓的意思,这里曾埋葬着孝庄的祖父。这里的守墓人也说起了当年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的故事。一场混战之后,九部大败,孝庄的祖父也不幸被俘,而努尔哈赤却不计前嫌,没杀掉自己的对手。这使科尔沁部大为感动。后来莽古斯将自己的女儿哲哲嫁给了皇太极,表示和满族通好。也许当时莽古斯没意识到这一举动对他的后代具有多么巨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事实上成了延续两百多年的满蒙和亲政策的开端。他也不会料到年少的布木布泰数年后也将步姑姑的后尘,嫁给同一个男人——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