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5403800000032

第32章 张荫麟 吕思勉 金毓黻讲宋史(3)

假使言和之后,宋朝能够秣马厉兵,以伺其隙,契丹是个浅演之国,他的强盛必不能持久,亦未必无隙可乘。宋朝却怕契丹启衅,伪造天书,要想愚弄敌人(宋朝伪造天书之真意在此,见《宋史·真宗本纪论》)。敌人未必被愚弄,工于献媚和趁风打劫、经手侵渔的官僚,却因此活跃了。斋醮、宫观,因此大兴,财政反陷于竭蹶。而西夏之乱又起。唐朝的政策,虽和汉朝不同,不肯招致异族,入居塞内,然被征服的民族多了,乘机侵入,总是不免的。尤其西北一带,自一度沦陷后,尤为控制之力所不及。党项酋长拓跋氏(拓跋是鲜卑的民族,党项却系羌族,大约是鲜卑人入于羌部族而为其酋长的),于唐太宗时归化。其后裔拓跋思敬以平黄巢有功,赐姓李氏。做了定难节度使,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夏州(今陕西怀远县)。银州(今陕西米脂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静州(在米脂县西)。传8世至继捧,于宋太宗的时候来降,而其弟继迁叛去。袭据银州和灵州,降于辽,宋朝未能平定。继迁传子德明,30年未曾窥边,却征服了河西,拓地愈广。1022年,真宗崩,仁宗立。1034年,德明之子元昊反,兵锋颇锐。宋朝屯大兵数十万于陕西,还不能戢其侵寇。到1044年,才以岁赐成和(银、绢、茶、彩,共25万5千)。此时辽圣宗已死,兴宗在位,年少气盛,先两年,遣使来求关南之地(瓦桥关,在雄县。周世宗复瀛、莫后,与辽以此为界)。宋朝亦增加了岁币(增银10万两,绢10万匹)。然后和议得以维持。给付岁币的名义,《宋史》说是纳字,《辽史》却说是贡字,未知谁真谁假。然即使用纳字,亦已经不甚光荣了。仁宗在位岁久,政颇宽仁,然亦极因循腐败。兵多而不能战,财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势。1063年,仁宗崩,英宗立,在位仅四年。神宗继之,乃有用王安石变法之事。

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他所行的政事,免役最是利余于弊的,青苗就未必能然。方田均税,在他手里推行得有限,后人踵而行之,则全是徒有其名。学校、贡举则并未能收作育人才之效。宋朝当日,相须最急的是富国强兵。王安石改革的规模颇大,旧日史家的议论,则说他是专注意于富强的(尤其说王安石偏于理财。此因关于改革社会的行政,不为从前的政治家所了解之故)。他改革的规模,固不止此,于此确亦有相当的注意。其结果:裁汰冗兵,确是收到很大的效果的,所置的将兵,则未必精强,保甲尤有名无实,而且所引起的骚扰极大。安石为相仅7年,然终神宗之世,守其法未变。1085年,神宗崩,子哲宗立。神宗之母高氏临朝。起用旧臣,尽废新法。其死后,哲宗亲政,复行新法,谓之“绍述”。1100年,哲宗崩,徽宗立,太后向氏权同听政。想调和新旧之见,特改元为建中靖国。徽宗亲政后,仍倾向于新法。而其所用的蔡京,则是反覆于新旧两党间的巧宦。徽宗性极奢侈,蔡京则搜括了各方面的钱,去供给他浪用。政治情形一落千丈。恢复燕、云和西北,可说是神宗和王安石一个很大的抱负。但因事势的不容许,只得先从事于其易。王安石为相时,曾用王韶征服自唐中叶以后杂居于今甘、青境内的蕃族,开其地为熙河路。这可说是进取西夏的一个预备。然神宗用兵于西夏却不利。哲宗时,继续筑寨,进占其地。夏人力不能支,请辽人居间讲和。宋因对辽有所顾忌,只得许之。徽宗时,宦者童贯,继续用兵西北,则徒招劳费而已。总之:宋朝此时的情势,业已岌岌难支,幸辽、夏亦已就衰,暂得无事,而塞外有一个新兴民族崛起,就要大祸临头了。

金朝的先世,便是古代的所谓肃慎,南北朝、隋、唐时的靺鞨。宋以后则称为女真(女真两字,似即肃慎的异译。清人自称为满洲,据明人的书,实作满住,乃大酋之称,非部族之名。愚案靺鞨酋长之称为大莫弗瞒咄,瞒咄似即满住,而靺鞨两字,似亦仍系瞒咄的异译。至汉时又称为挹娄,据旧说:系今叶鲁两字的转音。而现在的索伦两字,又系女真的异译,此推测而确,则女真民族之名,自古迄今,实未曾变)。其主要的部落,在今松花江流域。在江南的系辽籍,称为熟女真,江北的不系籍,谓之生女真。女真的文明程度,是很低的,到渤海时代,才一度开化。金朝的始祖名唤函普,是从高句丽旧地入居生女真的完颜部,而为其酋长的。部众受其教导,渐次开化。其子孙又以渐征服诸部族,势力渐强。而辽自兴宗后,子道宗立,政治渐乱。道宗死,子天祚帝立,荒于游畋,竟把国事全然置诸不顾。女真本厌辽人的羁轭,天祚帝遣使到女真部族中去求名鹰,骚扰尤甚,遂致激起女真的叛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14年起兵与辽相抗。契丹控制女真的要地黄龙府、咸州、宁江州,(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咸州,今辽宁铁岭县。宁江州,在吉林省城北。)次第失陷。天祚帝自将大兵东征,因有内乱西归。旋和金人讲和,又迁延不定。东京先陷,上京及中、西两京继之。(上京临潢府,在今热河开鲁县南。中京大定府,在今热河建昌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县。南京析津府,即幽州。西京大同府,即云州。)南京别立一君,意图自保,而宋人约金攻辽之事又起。先是童贯当权,闻金人攻辽屡胜,意图侥幸。遣使于金,求其破辽之后,将石晋所割之地,还给中国。金人约以彼此夹攻,得即有之。而童贯进兵屡败,乃又求助于金。金太祖自居庸关入,把南京攻下。太祖旋死,弟太宗立。天祚帝辗转漠南,至1125年为金人所获,辽亡。

宋朝本约金夹攻的,此时南京之下,仍藉金人之力,自无坐享其成之理,乃输燕京代税钱100万缗,并许给岁币。金人遂以石晋所割之地来归。女真本系小部族,此时吞并全辽,已觉消化不下,焉有余力经营中国的土地?这是其肯将石晋所割之地还给中国的理由。但女真此时,虽不以地狭为忧,却不免以土满为患。文明国民,生产能力高强的,自然尤为其所欢迎。于是军行所至,颇以掳掠人口为务。而汉奸亦已有献媚异族,进不可割地之议的。于是燕京的归还,仅系一个空城,尽掳其人民以去。而营、平、滦三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县。滦州,今河北滦县。)本非石晋所割让,宋朝向金要求时,又漏未提及,则不肯归还,且将平州建为南京,命辽降将张觉守之。燕京被掳的人民,流离道路,不胜其苦,过平州时,求张觉做主。张觉就据地来降。这是一件很重大的交涉。宋朝当时,应该抚恤其人民,而对于金朝,则另提出某种条件,以足其欲而平其愤。金朝此时,虽已有汉奸相辅,究未脱野蛮之习,且值草创之际,其交涉是并不十分难办的。如其处置得宜,不但无启衅之忧,营、平、滦三州,也未尝不可乘机收复。而宋朝贸然受之,一无措置。到金人来诘责,则又手忙脚乱,把张觉杀掉,函首以畀之。无益于金朝的责言,而反使降将解体,其手段真谓拙劣极了。

辽朝灭亡之年,金朝便举兵南下。宗翰自云州至太原,为张孝纯所阻,而宗望自平州直抵汴京。时徽宗已传位于钦宗。初任李纲守御,然救兵来的都不能解围。不得已,许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县)。宋主称金主为伯父;并输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万头,表缎百万匹讲和。宗望的兵才退去。金朝此时,是不知什么国际的礼法的,宗翰听闻宗望得了赂,也使人来求赂。宋人不许。宗翰怒,攻破威胜军和隆德府(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县)。宋人认为背盟,下诏三镇坚守。契丹遗臣萧仲恭来使,又给以蜡书,使招降契丹降将耶律余睹。于是宗翰、宗望再分道南下,两路都抵汴京。徽、钦两宗,遂于1127年北狩。金朝这时候,是断没有力量,再占据中国的土地的,所希望的,只是有一个傀儡,供其驱使而已。乃立宋臣张邦昌为楚帝,退兵而去。张邦昌自然是要靠金朝的兵力保护,然后能安其位的。金兵既去,只得自行退位。而宋朝是时,太子、后妃、宗室多已被掳,只得请哲宗的废后孟氏出来垂帘。“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孟后立高宗诏语)。这时候的民族主义,自然还要联系在忠君思想上,于是孟后下诏,命高宗在归德正位(今河南商丘县)。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张荫麟

自从石晋末年(947年),契丹退出汴梁后,它的极盛时代已成过去。白马岭之战使太宗觉得契丹易与。太原攻下之后,他便要一劳永逸地乘胜直取燕云。这十六州的国防要区一天不收回,他的帝国一天不能算是“金瓯无缺”。但是他的部下,上至大将下至兵卒都指望太原攻下之后,可以暂息汗马之老,同时得到一笔重赏,回家去享享太平福。太宗却不这样想。将士有了资财,那里还可能卖力去打仗?不如等燕云收复后才给他们一起颁赏也不迟。而将士贪赏求逸的隐衷又怎能向皇帝表示?在迅速地“宸断”之下,太宗便领着充满了失望心情的军队向东北进发。一路所经,易州和涿州的契丹官将先后以城降。不到一月便抵达幽州城之重镇,独有一大将,自告奋勇,请兵赴援,他领兵夤夜兼程,从间道兜到宋军的后方,席卷而北。宋军仓促应战于今北平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一带,立时大败,四散逃窜。幸而契丹主帅受了重伤,不能穷追。败军复集后找寻太宗不得,只当他已死。正议拥戴太祖的儿子继位间,却发现了他,只身乘驴车遁归,大腿上中了两箭。十八年后他就因这伤口的发作而死。

高梁桥之战以后,宋辽边境上的冲突,断断续续地拖了二十几年,彼此都无大进展(京戏中有名的“杨家将”就是在这时代出现的)。太宗于死前三年(994年),正当李顺乱事未平之际,曾两次遣使往契丹议和,都为所拒绝。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宋殿前都虞侯王继忠孤军力战,为契丹所俘。他本是真宗藩邸的亲信,骁勇著名。契丹摄政太后萧氏,很器重他,授以高官,配以贵女。他既荷新宠,又感旧恩,一心要促成宋辽的和好。萧后和她朝中的领袖们对于边境的拉锯战,也未尝不感厌倦。但怎肯平白休兵?次年,他们率领倾国的军队南下,同时由王继忠出面与宋朝通书约和,真宗用宰相寇准的定策,一面严密布置守御,并亲至澶渊(今河北濮阳县西南)督师,一面遗使赴契丹议和。契丹攻瀛州城不下,而其进迫澶渊的前锋的统帅(即去年擒王继忠者)又中伏弩死,两方久战且议的结果便是所谓“澶渊之盟”。构和的条件载于两方交换的誓书内,兹将宋方的誓书录下: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垄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据说,宋方的使人临行时,真宗吩咐他道:若不得已,许与契丹的岁币,不妨添到一百万。寇准却把使人召来,对他说:虽有御旨,若许过三十万,我便砍你的头。其后使人定约回来,真宗正在幕内用膳,不及召见,先差太监去探问。使人在幕外,不便扬声,只把三个指头向额上一点。那太监当为三百万禀报,真宗听了道:太多,也罢,姑且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