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5404300000002

第2章 千古美谈(1)

大义感人

道理与正义能够打动人心,能够渗入肌肤和骨髓。有时不过是仓促之间说的话,并非多么的高超和绝妙,照样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吴王阖闾带兵攻打楚国,一路攻城略地,楚昭王被逼无奈逃亡他乡,楚国的子民都赶来为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回去吧,不要担忧你们没有君王!”楚国的父老们说:“再也遇不到您这样英明的国君了!”于是子民们就跟随楚昭王一起逃亡了。申包胥逃到秦国,在秦王的宫殿中含泪恳求秦国出兵救援楚国。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楚国因此得以复兴。

汉高祖刘邦率领军队进驻关中以后,集结各县的英雄豪杰,并对他们说:“百姓长时间忍受着秦朝残酷的刑罚,现在我占领关中,只和老百姓们定下三条法律。我进入关中,是为了替父老们除掉灾祸,而不是为了欺凌和掠夺老百姓,大家放心好了!”于是,刘邦就派人与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各地巡行,向老百姓说明真相,秦朝的老百姓们知道了实情以后,很开心。不久以后,项羽的军队进入关中,到处凶暴地虐待百姓,使人们非常失望。刘邦因此笼络了人心,从此奠基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基业。

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的叛乱,逃离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他走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跟随他的士兵都很想逃走,并且制造谣言,行为也蛮横无理,有企图叛乱的动向。唐玄宗把士兵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用人不当,招致胡贼安禄山的叛乱,现在必须到远处躲避叛军的锐气。大家仓促之间跟随我出走,来不及与父母妻子告别,我非常惭愧,现在请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家去吧,我自己要和家眷子弟前往四川,现在就和大家告别。你们回去见到父母及长安的父老们,请代我向他们致意问候。”随从的士兵们听后都很感动,流着泪说:“是死是活我们都跟着皇上。”从此谣言便消失了。

张巡在雍岳(今河南杞县)遭到安禄山的围攻,手下的大将劝张巡投降,张巡把唐玄宗的画像拿出来,带领将士朝拜,将士们在玄宗的画像前抱头痛哭。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位将领带到将士们面前,用忠孝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斩首示众,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抗敌的决心。

唐德宗时,河北四镇发动叛乱,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滔称冀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假借唐德宗的话,说:“我以前确实做错了事。朋友之间有不同的意见,还能够道歉认错,何况我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呢?”于是,王武俊倡议先服从朝廷指挥。等到唐德宗在奉天(今陕西乾县)颁布诏书后,王武俊又派人对田悦说:“天子正为国家大事忧愁费心,还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悔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王庭凑割据成德(今河北正定)时,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迎接韩愈。到旅馆后,王庭凑在朝堂上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韩愈面不改色,讲论安史之乱以来背叛和归顺朝廷的利害祸福,王庭凑害怕军心动摇,就挥手让韩愈出去。他最终还是做了唐朝的地方长官。

占领长安之后,黄巢宣告的赦诏传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当音乐奏响时,将领们都痛哭流涕。黄巢的使者觉得非常诧异,节度使郑畋的幕僚说:“由于郑畋得了手脚麻木的病,无法前来接受,因此他们感到伤心。”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没有一个人不流泪。郑畋说:“我就知道人民还不讨厌唐朝,强盗们很快就会被砍掉脑袋。”于是他出师起兵,领导各地的唐军,一同收复了京师长安。

田悦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叛变唐朝打了败仗,逃回去以后,也能够用语言使人心感动,使众人誓死与之在一起。

陆贽劝唐德宗下罪己诏,深刻检讨自己的过错,用真挚的言语向天下人认罪自省。诏书发下去以后,即使是武夫悍卒,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宋朝在靖康、建炎年间遭遇的灾祸已经够悲惨了,却没有听说用情义感动人心的事情,这是为何呢?

前代晋监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百家战国七雄,经常是后世君臣饶有兴趣的话题。这就叫作引述古代,劝诫今天。

对于引古劝诫,应当从接近的前朝选择事例。因为二者相距不远,容易与当前的形势紧密地连接起来,说话的人有真凭实据,听的人就能够以之为鉴。

《诗经》中说:“殷朝的教训不远,就在夏代。”《周书》上有:“如今我们灭亡殷商的过程还历历在目,怎么能够不引以为鉴呢?”又说,“我们不能不借鉴殷的教训啊”,等等。周公撰写《无逸》劝诫周成王,列举的事例就是商朝中宗、高宗、祖甲的事。

汉高祖刘邦胜利后,有一次让大臣们讨论治国大事,讨论的其中一个话题就是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我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并且诏命陆贾论述秦亡天下的原因。陆贾的十二篇《新语》被刘邦称为善论。公车令张释之为汉文帝评论秦、汉之间的事,就是说的秦亡汉兴的各种条件和原因。贾山为孝文帝讲治乱的方法,也是用秦朝做比喻,被孝文帝称作“至言”。

贾谊建议请君主阅读有关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史书。魏徵在给太宗皇帝的上书中说:“当隋朝尚未发生动乱的时候,自以为天下必定不会乱;当隋朝尚未灭亡的时候,也自以为必定不会亡。我希望现在的举措应以隋朝为鉴。”马周说:“隋炀帝嘲笑齐、魏亡国,可是今天看隋炀帝,也如同炀帝看齐、魏一样。”张玄素对唐太宗整修洛阳宫进谏说:“乾阳宫修成,隋朝瓦解,我担心陛下的过失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太宗听了这话,便取消了修建洛阳宫的计划。后来张玄素被魏徵评价为有回天之力的大臣。

看汉、唐各位名臣的论述和《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这些评价,真的是圣明君主整治国家的明镜。后代的大臣,有辅佐君王、劝诫君王的职责,在讨论朝政时应当时时刻刻注意仿效古代贤臣们的观点和方法。

汉武赏功明白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代的两位杰出将领。卫青出名比较早一些,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当卫青当上大将军的时候,霍去病还只是一名校尉。在与匈奴的一次战斗中,霍去病战功赫赫,受封为冠军侯。卫青却战事不利,随从他的六位将军之中,有一位遭受到了军法制裁,另一位将军翕侯赵信叛变汉军,向匈奴投降了。因此,这次战争中卫青没有受到赏赐。

后来,两人各率领五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结果霍去病增封五千八百户,所属偏将、校尉被封食邑的共六人,而卫青没有得到增封,手下的吏卒也没有得到封赏。汉武帝不以贵贱取人,论功行赏,真不愧是一位明君。

在后人眼中,卫青做大将军时间久了,几次冒着生命危险率领军队出塞,即使军功不大,也应当给予薄赏来慰藉他的良苦用心。否则,再发生战事,还如何再派遣别人呢?这必定是不正确的看法。

任安田仁

汉朝益州刺史任安和京辅都尉田仁,都是武帝时非常有才干的大臣。

褚少孙说:“两人都是大将军卫青的门客,卫青的管家藐视他们,让他们去养马。”田仁非常生气地说:“这个管家眼拙不识人啊!”任安说:“大将军都不重视有才干的人,何况是他的管家呢?”后来皇帝下诏从卫青的门客中挑选人进宫侍候,正好是有名的贤大夫赵禹来办理此事。他将卫青手下的百十多人都叫到一起,一个一个地问话,偏偏挑选了这两个不起眼的人,并说:“只有这二人可用,其他的都不行。”卫青就上书举荐他们二人,汉武帝一见到他们二人就留下了。

后来,田仁查到“三河”太守的劣迹并揭发了他们。这三河太守分别是,河南(即今河南洛阳)、河内(即今河南武陟西南)的太守是廷尉杜周的子弟,河东(即今山西夏县禹王城)的太守是丞相石庆的子孙。结果这三位太守都被下狱治了罪。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汉武帝采用有才能的人是不以地位贵贱为根据的。武帝时人才云集,一派兴盛景象,实在是后世所不能相比的。

班固的《汉书》中有这样的说法:“霍去病功成名就之后,卫青以前的好友和门客有许多都攀附了霍去病,只有任安不肯去。又说是卫青主动奏请举荐任安、田仁二人为侍从官。这样的说法都和诸少孙说的不同。”《汉书·杜周传》中说,任安、田仁二人隔河分为郡守,治国都非常残忍,但是也没有记载他们后来的情况如何。这些都是缺乏史料而无法证明他俩善恶的原因。

汉武留意郡守

汉武帝刘彻天资聪颖,能力高超。他在位之时,国家大政方针均由自己做主,因而非常不注重宰相大臣的选拔任用,宰相大臣们只要根据他的决定施行便可以了。但是,汉武帝对于任用地方高级长官——郡太守,却十分重视。

庄助任职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太守时,好几年没有与中央取得联系,汉武帝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上面说:“你不愿意在朝为官,怀念家乡,我让你任职会稽太守,好长时间没有你的消息了!”

吾丘寿王任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都尉,武帝鉴于有寿王任都尉,就没有再设置郡太守,后来又写了一封加盖御玺的书信说:“你在我面前的时候,足智多谋,有很多建树,可是现在到地方上治理十几个城池,肩负着郡太守和郡都尉两项重任,你却荒废了所有的政事,使得盗贼横行,民不聊生,这样的表现与在我面前时很不相称,究竟是什么缘故?”

汲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却不接受印绶,汉武帝说:“莫非你看不起淮阳?我现在任命你,是因为看到淮阳的官民关系很不融洽,所以特意借重你的威名,卧而治之。”

从上面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汉武帝对地方各郡的事情,不论大小,都一清二楚。担任地方长官的人,常常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逃不掉皇帝的视野,他们怎能不竭尽全力呢?汉武帝在位的后期,频频发动战争,劳民伤财,生活中骄奢淫逸,使人们的负担加重,人们得不到利益,这太惋惜了!

汉采众议

有史以来,纳谏兴国的实例很多。以汉代为例,安帝、顺帝、灵帝本是庸庸碌碌的君王,但是在关键时刻,也常常集结群臣商议,然后选择可行之人的方案实施。

汉元帝时期,珠崖郡(今海南琼山东南)山南县聚反叛朝廷。当时,很多大臣提议朝廷派兵征伐,唯有待诏贾捐之反对,他认为:珠崖民众起事,主要是由于饥荒导致的,不如趁此机会取消珠崖郡,然后开仓放粮,救援百姓,如此一来,叛乱活动就会终止,根本不用派兵征伐。汉元帝听取了贾捐之的提议,取消了崖郡,一切风波也就随之平息了。

匈奴呼韩邪单于多次上书汉元帝,希望双方在沿边一带裁减军队,与民休息。汉元帝让群臣商议此事。大家都认为休兵为良策,郎中侯应对边防军事很熟悉,独持异议。他认为,如果边疆守军解甲归田,匈奴万一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并向汉元帝陈述了十条理由。汉元帝觉得有理,下诏加强边备,不得懈怠。

成帝时,匈奴派遣使者来汉,表达归降的愿望。许多大臣认为可以受降。光禄大夫谷永认为匈奴素来居心叵测,不能轻易受降。汉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许多迹象表明匈奴果然是诈降。

哀帝时,单于欲向朝廷进贡。群臣认为,与匈奴打交道枉费钱财,得不到什么实惠,以后最好少与之来往。匈奴使者听罢,悻悻而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进谏,规劝哀帝答应匈奴的要求,以免引起对方的误解。哀帝恍然大悟,连忙召回使者,允许匈奴定期来汉朝觐见。

汉灵帝时,战事频繁,朝廷屡次派兵平息战乱,效果很不理想。当时,以司徒崔烈为首的一批群臣,认为不如放弃凉州,留下也会是一个负担。而议郎傅燮认为,留下凉州肯定利大于弊,他的建议最终得到灵帝的采纳。

贾捐之、侯应、傅燮只是平常的士大夫,也算不上有什么显达的地位,但是他们能在关键时期提出救国的妙计,并得到君主的采用,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很可贵的了。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灵帝都不是贤明的君主,但是却能听取建议,为了采纳好的意见,宁可违背众人的论断,也算得上是不糊涂、有主见的皇帝。假如皇帝处理每一件事之前,都能够听一听大臣的意见,然后择善而行,天下不就稳定了吗?

光武仁君

汉光武帝刘秀通过攻伐打下了天下,但他还是把仁爱、施恩、招抚、安慰作为立国之根本。

原汉臣西州(今陇西地区)大将军隗嚣,起先攀附王莽,而后归附光武帝。光武帝封给他原级的官,后来他又叛离光武帝,投奔了自立蜀王的公孙述。公孙述封其为朔宁王。光武帝下诏书于他,说:“假如你投靠我,我确保你不会受到任何惩处。”但隗嚣不识时务,抵抗到底,最后亡命异乡,死于异国。

公孙述先后派人刺杀了征讨西蜀的汉将来歙、岑彭,盘踞蜀地要抗衡到底。本已是穷途末路,不堪一击了。汉军发兵即可消灭他。在这种情况下,光武帝还是下诏书告诉公孙述:“不要因为岑彭、来歙被你杀害而担心,今天如果你审时度势来归顺,我可以保证你的家族不受任何伤害,我的亲笔手记不可多得,绝不欺人,我不会食言的。”但公孙述还是选择了顽抗到底的路,最终也没逃脱覆亡的下场。

光武帝派闯异西征,告诉闯异以安抚民心为上策,对偏将军吴汉滥杀投降的人非常生气,斥责他违背了杀首恶吊平民的大义。光武帝可以称得上是位贤仁的人主了。

萧铣想要复原后梁,失利后将荆、楚两地交给唐高祖,并向唐投降,然而唐高祖嫉恨他和自己抢夺江山,不除他难平心头的愤慨痛恨,竟不听劝阻将萧铣杀掉了,并杀光了萧铣全族,使人愤恨不已。唐高祖如此嫉贤妒能,心胸狭窄,而《新唐书》还将唐高祖写为圣明仁慈之君王,这符合实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