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5404300000047

第47章 天下杂谈(6)

虫鸟之智

竹鸡的脾性有些特殊,它们碰到同类就必定要互相打架。于是人们就钻了空子,用树枝做成一个罩网,里面放一个诱鸟,然后捕鸟人藏在一旁,一手牵罩网的绳子。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挑逗诱鸟发出鸣叫,听了声音的竹鸡顺着声音飞过来,闭着眼睛就钻进罩网,扑上去进行斗殴,这时捕鸟人便把罩网拉下来。这下好了,谁都难以逃脱,能抱怨谁呢?闭着眼睛不看人,这岂不是自取灭亡吗?

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放在麋经过的地方,麋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

江南有许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们的巢穴。于是就将肉粘在长长的纸带上,土蜂闻到肉味肯定要过来衔,带着纸带就飞到巢中。这就是引敌入室吧,人们跟着它们就能找到了巢穴,然后用烟火熏,赶跑巢中的土蜂,蜂卵就成了人们的美味了。

北人重甘蔗

古代甘蔗只在南方生长。由于甘蔗多汁并且甜蜜,北方人也特别喜欢吃,但是因为交通不顺畅、季节的局限、不易储存等诸多因素,北方人不能常常吃到。这就使得北方人将它当作奇珍异宝,将能吃到它当作是莫大荣耀,并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亲友,或者皇帝作为奖赏,赏赐给臣子。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一句话说“诸柘巴且”。“诸柘”就是“甘蔗”,大概司马相如以此来说明它是楚地(今湖北一带)云梦所产之物。

汉代的《郊祀歌》中也有一句“泰尊柘浆”,是说取甘蔗的汁液做饮料喝,只在郊祀祭鬼神时才拿出甘蔗,可见其稀少和珍贵。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途径彭城乡(今江苏徐州)时,只向当地的武陵王索取两样东西,一样是美酒,一样就是甘蔗。

唐朝著名将帅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率兵到山西后,唐代宗李豫赐予他二十根甘蔗,以表示对他行军出征的慰劳和犒赏。

蕨萁养人

自古以来,每当遇到天灾饥荒的年月,老百姓没有食物果腹,常常就地取“材”,以此维系生命。比如范蠡所说的吴国人,在饥荒年月曾经靠东海之滨的莆草维持生命;西汉的苏武,在塞外牧羊时曾经挖出地老鼠所吃剩的草籽,拌着雪和旃(毡)一起下肚;王莽曾经教会老百姓把一种树木煮成乳酪状用来果腹;南方人遭遇灾荒时,经常到沼泽地里去挖荸荠吃;东汉邓禹的军队,因为没有粮食吃,就让士兵下海捞海带吃;汉末建安年间,咸阳人摘酸枣、蒺藜来吃;晋代郗鉴在邹山(今山东邹县)时,兖州(山东兖州)的百姓抓老鼠吃;幽州(北京城区西南)人把桑葚当作粮食,北魏道武帝也把它当作军粮;四川一带的人吃芋头……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

本州以外的地方,有两座大山,其中跞崛山在乐平(今江西乐平)和德兴(今江西德兴)境内,李罗万斛山在浮梁、乐平、鄢阳境内。这两座山都绵延一百多里长,山中生长一种叫蕨萁的草。孝宗乾道七年(1165年)、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发生旱灾,村民没有粮食吃,争着前往山中挖蕨萁的根。一般情况下在天还没有完全亮前,就扛锄从家里出发,到了目的地天刚刚放亮,找到蕨萁后,就沿着蕨萁的周围向下挖四五尺深,就能取到蕨萁的根。通常情况下,一个壮劳力一天可以挖到六十斤,回去之后捣烂取出粉,用水加以过滤,细粉可以煮粥吃,形状和细粉条一样,一个男子一天可以吃二斤。冬天如果有较暖和的晴天,老百姓基本上都到田野里去挖,有的从十里外的地方跑来,多时可达数千人。每年从九月到第二年二月之间,蕨萁长出新枝,这时它的根不太粗壮,人们才停止挖掘。

蕨萁不知道救活了多少濒于饿死的人,不知道养活了多少饥寒交迫的老百姓!大自然长出这种植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古时的人可能不知道蕨萁可以吃,古代传记中也没有关于它的记载。难道其他地方不生长这种植物吗?

禽畜菜茄色不同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条件的差别,禽畜、蔬菜的颜色也就因地而各不相同。

比如在江、浙一带,猪通常是黑色的,而羊则通常是白色的。可到了江州(今西九江)、广州(今广州)、吉州(今江西吉安)以西的地区,就恰恰相反了,那里的羊是黑色的,猪是白色的。在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鹅都是白色的,偶尔见到一只身上有褐色斑点的鹅,当地人就叫它为雁鹅,把它当作稀奇动物进行饲养。而在我的故乡饶州鄱阳,所有的鹅都是花色的,而把白色的鹅当作稀奇动物,有些小孩子甚至购买浙东、浙西的白鹅来饲养,放在湖泽小河中供人们观赏。

浙西的茄子皮都是紫色的,那些长着白色皮的叫作水茄。可是在饶州鄱阳恰好相反,一般的茄子是白色的,而水茄则是紫色的。它们的差异竟然如此之大。

禹治水

夏王朝的建立,真正开始于禹。当时,禹带领百姓整治水土,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

《禹贡》说禹治水的次序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从地理位置上看,豫位于于九州的中间,与兖、徐接壤,为何却排在二州之后呢?可能是禹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排列次序的吧。

冀州乃帝都所在地,应排在九州之首,即五行中的水:水生木,木代表着东方,故其后应该排列的兖、青、徐三州。木生火,火指南方,故三州之后又排列扬、荆二州。火生土,土代表中央,所以扬、荆二州之后又排列豫州。土生金,金象征西方,所以梁、雍二州排列在最后。

上述的观点,我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九州的顺序就这样定下了。

四海一也

世上所说的东、北、南三海,实际上就是一个整体。青州、沧州以北的海域称为“北海”;交州、广州以南的海域称为“南海”;靠近吴、越的这一段海域称为“东海”;但是没有听说过世上还有西海。《诗》、《书》、《礼》经所说的“四海”,可能就是遵循这个方式而命名的。

《汉书·西城传》中记载的“蒲昌海”,大概只是一个小湖泊。班超派甘英出使条支也紧挨着大海,估计是在南海的西面。

郡县用阴阳字

山的南边称为阳,水的北岸称为阳,就是说太阳光能够照到这些地方;而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则称为阴。因此,山川周围的州县地名,就是以“阳”而命名的。现在就把这些地名列举如下。

在山的南边的地名,比如如衡阳、岳阳、首阳、咸阳、弋阳、原阳、当阳、云阳等等,有四十二个。在水的北岸的地名,比如沈阳、汾阳、洛阳、荥阳、淮阳、襄阳、舞阳、汝阳、安阳、高阳、范阳、丰阳等等,有八十七个。

以上这些地名,都是在《汉书·地理志》中看到的。一般来说,地名中带阳字的多,带阴字的少。这是由于在山的北边、水的南边的地方地势处于背面,不太适合建立州县城邑。在山的北面的地名,只有华阴、山阴、蒙阴、襄阴等七个;在水的南岸的地名,有阴、荡阴、汝阴、河阴、淮阴、湘阴等等十六个。

此外如南阳、乐阳、合阳、建阳等等,不知道是否是根据水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