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大搏杀
5477800000010

第10章 新莽:改革不那么容易(1)

王莽篡汉以后建立了国号为“新”的朝代,这个“新”朝名不副实,除了国号,其他如军队、官员、制度、京都皆是旧的。由于早在篡汉之前,王莽就已是实际上的皇帝了,所以甚至就连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可以说是旧的。

王莽经过九年的时间,在策划了一系列的动作之后,登上了皇位,建立了一个名叫“新”的帝国。为了达到目的,王莽煞费苦心。

一是立傀儡。自己想大权独揽,而且将来要取代人家,自然不能找个能干人来当皇帝。不过,王莽做得忒过分了点。他立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衎当皇帝,即平帝。这可怜的家伙,当时年仅九岁,而且出生下来没满月就得了重病,一旦病发唇口手足都成青色,而且无法治愈。过了几年,小皇帝长大了,王莽就找了个机会,把他给毒死了,又换一个两岁的娃娃来当皇帝。

二是诛除异己。先是对可能威胁王氏的其他后族实施打击。比如,将哀帝的傅皇后逼死,将平帝母亲及家族全部除掉。同时,对朝中不满自己的大臣也大加打压。如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在王老太后推举王莽当大司马时持不同意见,结果被免官,后来又被处死。对王氏家族内部可能威胁自己的人,王莽也加以铲除。比如红阳侯王立是王老太后的亲弟弟,王莽的叔叔,结果也被遣出京城。

三是大搞形象工程。王莽暗自要手下爪牙为其歌功颂德、封奏请赏,而自己又一再推让,树立贤者的形象。例如,王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时,有关部门奏请赐给王莽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黄金两万斤。结果王莽只接受了四千斤黄金,田一点儿也没要,而且还将接受的黄金中的近百分之八十给了陪嫁的媵家及九族中的贫者。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博足了名声。

四是从理论上对五德终始学说进行改造,为篡汉作好理论准备。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后,儒家学说里面就加入了五行这些神秘的东西。王莽及其党羽对这些学说加以改造,鼓吹王氏取代刘氏是五德的正常转移。

五是显示天意。既然有了理论,当然就得有东西来显示天意。于是就出了一个伪造的符书,书中写明王莽为真天子。

所谓水到渠成,有着极好的名声又没有什么反对派的王莽就这么在“天意”的安排下登上了皇位。

王莽篡汉以后建立的帝国名字叫“新”。但是,这个国家百分之一百地名不副实。除了国号是新的,其他的军队、官员、制度、首都等等都是旧的。由于早在篡汉之前,王莽就已是实际上的皇帝了,所以甚至就连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可以说是旧的。

这种情况王莽可不愿意看到。怎么办呢?王莽智力有限,想不出什么高招来,只能做一做表面文章。

其一,改官制。一是将原有的官名大加修改。例如,改太尉为大司马;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改太常为秩宗;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守为大尹如此等等。二是新增官职,例如国师、国将、左伯、右伯、大司徒司直等等。

其二,改行政区划。西汉时地方行政区域为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出现了州这一级,一共是十三个州。王莽篡汉之后,将十三个州改成九个,按照《尚书》的记载重新划分了九州,又在州和郡之间加了部一个级。此外还常把一个郡拆成几个,例如北海郡分出一块来成立了翼平郡,汝南郡分出一块成立赏都郡。甚至有的郡还被拆没了,比如陈留郡。

其三,改地名。把州、郡、县什么的改大改小也就罢了,还连名字也要改。比如长安改名为常安,淮阳改名为新平,东郡改名为治亭,荥阳改名为祈隧等等。有的地方还一改再改。结果不但老百姓弄不清楚,甚至连地方官吏也弄不清楚自己管的到底是什么地方。大的地名可改,宫殿、城门也要改名。比如未央宫更名为寿成堂,长乐宫改名为常乐室,宣平门改名为春王门。

其四,改币制。最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的就是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来西汉的五铢钱用得挺好,但王莽觉得这是刘氏政权的象征当然不能用,于是得改。改成什么样呢?有人说王莽“不以金属为保证金,推行信用货币”。看上去有点类似,王莽说什么是货币你就得拿什么当货币,而且得按他说的比率兑换。这其实也行,但你得弄简单点儿啊。可王莽不干,他从古书上一看,有刀币、有布币,乌龟壳、贝壳都能当货币,那就都用起来。结果,布钱大大小小十种,贝壳做的钱五种,乌龟壳做的四种,再加上金子、银子和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种的铜钱。兑换比率也不见得是整数,比如一大贝值两百一十六钱,这样出去买个菜啥的还不得带个计算器呀。搞到最后,大家都不用钱了。

结果,这一套形式主义的东西搞下来,国家真是焕然一新,新得上上下下都不认得了。

认不认得小意思,王莽心说,时间长了也就认得了。但他自己的皇位巩不巩固那就是大问题了。这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皇权,即王莽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就是对政府的统治权;其二是政权,即王莽控制的政府对广大老百姓的统治权。

我们先说第一个方面,怎么掌握皇权。

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王莽可是个行家里手。他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

其一,削弱原来西汉皇族刘氏的力量。刘氏皇族自从汉武帝下推恩令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政治影响力了。不过,虽然皇族成员中没有政治影响力很强的个体,但作为一个家族,皇族的经济、政治力量不可低估,甚至在王氏家族之上。新帝国的建立则损害了整个刘氏家族的利益,其反抗可想而知。王莽深知其中利害,篡汉之后,便将刘氏宗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措施。例如,将各郡的郡守中凡是姓刘的全部调到京城任谏大夫;将原来刘氏受封的爵位一律降级,王降成公,侯降为子。

其二,广树党羽。削弱对手的同时,王莽不忘增强自己的力量。对于支持自己的人,大加封赏。特别是以立法、封爵的方式规定王氏的皇族地位。由于王莽自认是黄帝后裔,于是将同为黄帝后裔的姚、妫、陈、田四大家族也大加封赏。此外,还加封以往的那些先贤如孔子、周公、少昊、大禹等人的后代。

其三,血腥镇压反对派。自从王莽专权以来,反对王莽的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王莽对付反对派的办法就是血腥镇压。例如公元8年,期门郎张充准备劫杀即将称帝的王莽,没有成功,被诛杀。又如公元20年有个叫马适求的策划举兵造反,结果王莽派兵镇压,数千“郡国豪杰”受牵连而被杀。

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王莽的帝位表面上看是稳定了。但是,我们再看大新帝国的政权结构,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王莽的领导下支撑这个政权的竟然只有王氏家族及其附庸。在这个政权中,没有军功阶层,因为王莽是和平演变而得的政权;没有多少知识分子,因为其中一部分早就在以前的政治斗争中被斗倒了,而另一部分则因为忠于汉室而拒绝与王莽合作;甚至没有后族,原因是王莽的老婆也姓王,是同族。

那么,王莽所封赏的那些人怎么样呢?能够作为依靠吗?答案不用多说,举个例子就明白了。王莽政权的高层中有个叫王盛的,任前将军,封崇新公。此人原来就是一卖烧饼的,只是由于姓名碰巧出现在表达天意的符命上,就当上了高官。如果说这只是个案,那么按血统来加封的姚氏和周公之类的后人,那可是大批量的。这些人有执政能力吗?能解决西汉后期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吗?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面,如何巩固这个名叫“新”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