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大搏杀
5477800000006

第6章 西汉:自家人?娘家人?(1)

皇帝是一个脆弱的节点,所以皇帝总要找个靠得住的帮手。正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大风歌》中唱到的那样:“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西汉的皇帝们想来想去,只有亲戚靠得住。亲戚分两拨,自家人和娘家人。是找自家人,还是找娘家人?

一、自家人靠得住

经过四年多的战争,汉王刘邦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帝国。然而,要巩固这个新兴的帝国却不那么容易。

刘邦,说老实话,不怎么讨人喜欢,但是政治水平是有的,而且他是从最底层起来的,所以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西汉帝国建立以后,他就着重调整国内的阶级关系。

这个关系其实也好调整。一句话,休养生息。详细一点就是: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

为什么能这么调整呢?其一,统治者本身欲望不强。大家想想当时的统治者是些什么人。刘邦,地痞流氓;樊哙,杀狗的;韩信,没落贵族,属无业游民;萧何,小官吏;周勃,吹鼓手……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张良,爷爷和父亲都是韩国大官,但也受过穷。这些人原来都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不知道怎么享受奢华。就好比一个成天坐公交车上班的人,现在突然有了一辆奔驰接送,当然会很满足,绝对不会想再弄一架私人直升机。其二,现实需要休养生息。秦代已经紧到极点了,油水已经榨干了,谁都看得出来,不松下来是不行的。其三,秦帝国崩溃的教训太深刻了。这些从被统治者转变而来的统治者心里清楚得很。

调整的效果很明显,国内迅速安定了下来。

国内刚安定下来,没想到国外又出了点儿事。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之下崛起了。最开始刘邦也没把匈奴人放在眼里,毕竟他没有国际政治经验,又生活在南方,估计对于匈奴有多厉害,一点也不知道。结果,好家伙,差点儿被人包了饺子。自那以后,西汉的对外策略就一个字,“忍”!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还有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这七位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或者功臣之子。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韩信(韩国公子,一般称之为韩王信以便和名将韩信相区别)。这七位都手握重兵,势力极大,他们所掌控的七个诸侯王国,加起来几乎占了半个中国。这些王国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大汉帝国的稳定。

刘邦本人对他分封的这些异姓诸侯王也并不相信。封他们为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比如说,韩信。前203年,正当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的时候,已经攻占齐国的韩信给刘邦写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刘邦一听,顿时七窍生烟,大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和陈平劝他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要刘邦做个顺水人情稳住韩信以防他倒向项羽一边。刘邦一听,觉得有理,这才又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封韩信为齐王。第二年,韩信还是按兵不动,并不帮刘邦进攻项羽。于是刘邦没办法,只好依照张良的建议,又把陈县(今河南淮阳)以东一直到东海的广大土地都封给了韩信。这才换得了韩信的支持。后来刘邦虽然用突袭的办法夺了韩信的印信,但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只是改封为楚王。

西汉政权稍一巩固,刘邦就对这些异姓诸侯王开刀了。

首先消灭的是燕王臧荼。臧荼本是燕王韩广手下将领,前207年受韩广派遣南下救赵于巨鹿。后来又追随项羽。项羽封他为燕王,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调到偏远的辽东当辽东王。韩广一肚子火,不愿搬迁,臧荼就率兵把韩广给灭了,占据了燕和辽东两地。后来楚汉之争初期,臧荼偏安北方,处于观望状态,既不助项,也不帮刘。到前203年,韩信以破竹之势荡平赵国,臧荼见势不妙,立即表示归顺刘邦。刘邦建国后,继续承认他的燕王地位。前201年,臧荼宣布独立,发动叛乱,而且攻下代地。不过臧荼也就那么点本事,就打打游击,欺负下韩广,趁火打劫还行。当刘邦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卢绾等将领亲征,他就打不过了。只两个月,就兵败被擒。刘邦又封卢绾为燕王。

刘邦最不放心的诸侯王是韩信。消灭了燕王臧荼以后,刘邦立即想到韩信会不会反?正好有人举报韩信阴谋造反。刘邦和大臣们商议,诸将都说我们带大军去把他给灭了。这时候陈平站出来,问刘邦道:“陛下精兵孰与楚?”刘邦回答道:“不能过。”陈平又问:“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刘邦回答:“莫及也。”话说到这儿,其实已经不用陈平再说后面的“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大家已经都明白了,根本就打不过韩信嘛。

打不过,怎么办呢?玩阴的。这是陈平的绝活。于是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以巡游云梦为名把韩信骗来抓了,削了他的兵权,贬为淮阴侯,把他软禁了起来。其实从这件事情上,足以看出陈平其实已经料到韩信不会反,否则让刘邦去巡游,那不是送死吗?同样道理,刘邦敢去,也是料到韩信不会反。那么他为什么要削夺韩信的王爵和兵权呢?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根据当日的观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韩信能力太强,现在不反,难保他将来不反。而一旦他反了,谁也控制不住。所以趁他没反,先把他给治了。

刘邦刚把这个韩信给治住,另一个韩信真的反了。韩王信联络匈奴,起兵造反。刘邦又亲自率兵去打他。韩王信毕竟不是韩信,打不过刘邦,战败以后跑到匈奴去了。

不久之后,又有人告赵王张敖谋反。刘邦把张敖抓了起来,削除了他的王爵,任命陈豨为赵国丞相去统治赵国。陈豨虽然不是赵王,但却取得了赵国的控制权。正好又有案子牵涉到他,于是陈豨在赵国也反了。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越来越觉得这些异姓诸侯王是一个也不能相信了。同时,这些诸侯王发现自己的同类一个个被杀,也都加强了戒备。很快韩信、彭越、英布都有了反状。所谓反状,其实都是属于“有人控告”,是真是假都不一定,即使是真的,也是逼出来的。比如,最后一个英布,当他发现其他异姓王,特别是韩信和彭越一个接一个被干掉了以后,知道自己想躲是躲不了,只能起兵造反了。

英布可不比韩王信、臧荼,他是当时的名将,一旦起兵造反,就不那么容易对付。刘邦与英布激战两年,而且自己也身负重伤,这才战胜英布,将这最后一个诸侯王消灭掉。这个战争刚打完,取代新封的燕王卢绾又反了。

面对七位异姓诸侯王一个接一个造反的局面,刘邦觉得很迷惘,很痛苦。刘邦的《大风歌》并不是在志得意满、衣锦还乡时写成的,而是在征伐英布的战争间歇期,苦于国家不能安定而吟唱的。史载刘邦将英布击败之后,下令手下继续追击,而自己则回长安养伤,途经家乡沛县,与父老乡亲们一起喝酒。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跟我们现在喝完酒往往去KTV唱歌一样,刘邦也要娱乐一下。就是在这种半醉半醒的情况下,刘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但自己唱,还让大家跟着反复地唱。大家唱着,刘邦又起身而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哭得稀里哗拉,场景很是悲凉。

刘邦找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应该说,没有。如果找到了,他不会“泣数行下”。无奈之下,他选择了相信自家人。于是,他在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大量刘氏皇族子弟为诸侯王。比如,在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的同时,把韩信的楚国分成两半。在淮东的一半交给刘贾,封刘贾为荆王。在淮西的部分,交给弟弟刘交,仍然称楚王。再比如,就在他唱完《大风歌》之后不久,在离开家乡时,加封沛侯刘濞为吴王。对刘氏子弟他也不见得真放心,比如封完刘濞以后,就警告他:“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为了巩固刘氏江山,刘邦又定下规矩,“非刘氏不得为王”,并且杀了白马盟誓。在他看来,西汉的江山还得靠刘氏皇族来保卫。而事实上,广封刘氏为王也的确巩固了西汉帝国。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在这个时期,吕氏的势力急速上升。到吕后死时,皇帝非常小,吕产、吕禄身为相国、上将军,实际上把持住了军政大权。眼看大汉江山就要落入吕氏的手中了。这个时候,刘氏皇族的力量显现出来了。

齐王刘襄首先举兵反抗,他通告天下,说:“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於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在地方上是刘襄等诸侯起兵,在中央则有朱虚侯刘章积极联络其他反吕势力如周勃、陈平等人,发动政变。刘章并亲自率领千余人以入宫保卫皇帝为名,击杀了统领南军的相国吕产和长乐卫尉吕更始。《史记》称:“硃虚侯首先斩吕产,於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高度评价了刘章在这次政变中的功绩。当时听到吕产被杀的消息之后,周勃也长出了一口气,道:“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刘氏皇族势力的强大,周勃、陈平、灌婴等人也不得不选择一个刘氏皇族成员来继承皇位。正如汉文帝手下的谋士宋昌所指出的:“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政治势力是不可能有机会篡夺皇位的。于是,在众人的推举之下,代王刘恒入主长安,继皇帝位,是为汉文帝。

自此,大汉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已经形成。这就是:皇帝为核心的皇族势力为基础,以周勃、灌婴等军事将领和以陈平、袁盎、张释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作为保障。比起秦帝国来,皇帝这个脆弱的节点周围多了一层皇族作为保护。

看上去似乎不错。但是,自家人就真的靠得住吗?

二、自家人也靠不住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数得着的好皇帝。他继续推行汉初轻徭薄役、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方面,他一再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鼓励农耕。他将田租由原来的十五分之一削减了一半,定为三十分之一。又规定男子从二十岁开始才服徭役,比以前推迟了好几年。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他本人非常节俭,在位期间没有新建一座宫室。有一次,他打算修一座露台,一看预算说是要花费百金,立即决定不修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好皇帝,他的皇位却并不稳固。从出身来看,他不过是刘邦的庶子,母亲薄姬也并不受宠。从他自身的政治实力来看,他在继任前的封地代国在今天山西省中部,当时是偏僻的地方。讨伐诸吕的时候,他也没出兵。当初大家选他来当皇帝,一是因为他年纪比较大,二是因为他势力比较小。

最早跳出来反叛的是齐王刘襄的弟弟济北王刘兴居。刘兴居势力很小,叛乱很快就被扑灭。这次小的叛乱使汉文帝多少意识到了自家人也未必靠得住。为了防止其他诸侯王叛乱,在前169年的时候,汉文帝听从贾谊的建议,将亲儿子原为淮阳王的刘武改封为梁王。梁国国土北到泰山,南到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地处国家的中央,有四十座大城,是实力很强的封国。比起原先芝麻大一点的淮阳国来,对于中央的拱卫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他还把一些大的封国,进一步肢解。比如前164年时,将齐国分割为齐、济北、菑川、胶东、胶西、济南、济北六国,将淮南国分割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

对于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汉文帝也是不大放心的。比如发动政变扶持汉文帝上台的周勃就因为被人告发谋反,被汉文帝下令关入了监狱。

汉文帝对政权结构的微调起到了一定作用,诸王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军事将领集团也都老实了。但当他的儿子汉景帝继任之后,却暴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即位时,用苏轼《晁错论》中的话来讲是:“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虽然汉文帝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略,诸侯王每一个都不大,但是他们加在一起却已占据了天下的大半,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很小,只有十五个郡。

这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