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大搏杀
5477800000008

第8章 西汉:自家人?娘家人?(3)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周亚夫等人威望更高,皇帝就更不放心他们了。

周亚夫是个粗人,没什么心眼儿,做什么事情都按自己的原则办,不会见风使舵。皇帝想废太子,他不同意;皇帝想封自己的小舅子为侯,他又不同意。这更加让皇帝觉得他难以管理,对他很不满。有一次,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上了一大块肉,但故意让人不给周亚夫餐具。周亚夫一看,这怎么吃啊?当即就叫人拿餐具来。汉景帝说:“此非不足君所乎?”周亚夫虽然没有大发雷霆,但肯定极为生气。当即站起身来,象征性地拜谢了一下就不辞而别。汉景帝望着他的背影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嫌周亚夫不太顺从,怕不能辅佐新皇帝,于是心里已动了杀机。

皇帝动了杀机,你想不死就很难了。不久就有人告周亚夫买兵器谋反。周亚夫的儿子的确买了一些盔甲,是准备作为陪葬品用的。但是审判的人说了,你即便不在阳间谋反,也是准备到阴间去谋反。这种混账理论周亚夫当然无从辩驳,只好绝食五日而死。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能够看到,在西汉帝国里,军事将领始终是不受信任的,皇帝始终防着这些人。这种重文轻武的情况就导致西汉在汉武帝之前相当文弱,对外就是一个“忍”字。但是,这种忍让并没有带来和平,匈奴仍然经常入关侵略。

这种状况在汉武帝时有了彻底的改观。汉武帝终于找到了一个既放心又有能力的人统兵,这个人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

卫青是个私生子,最初只是平阳公主家中的奴隶。他之所以能够由奴隶变为将军,关键在于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了,纳入宫中。凭借着这层关系,卫青也进宫当差。随着卫子夫越来越得宠,卫青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先是当上了侍中(这个官职后来地位比较高,但在当时只是普通的侍从),后来又升至太中大夫。

外戚在西汉初期一度是势力很大的一个集团。在吕后执政时期,诸吕权倾朝野。皇族和知识分子、军事将领们一起除掉吕氏之后,外戚集团势力大受打击,大家也都防止外戚再度东山再起。当初选择汉文帝而不选择起兵的齐王刘襄,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刘襄的舅舅很厉害。所以,文景两朝对于外戚的防范是比较严的,外戚势力比较弱。举一个例子,窦太后曾经要求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询问丞相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就以汉高祖白马盟誓“非有功不得侯”为依据给否定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皇族和军事将领都不受信任,不能担任位高权重的职务。虽然汉武帝一上台就连连下诏要求各地举荐人才,但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总得有个过程。于是,在中央政权就出现了人才危机。

谁来填补这个空当?此时恰逢皇帝年幼,而皇太后和太皇太后都还活着,那么当然所能想到的就是外戚了。一时间,汉武帝的表舅窦婴和亲舅舅田蚡两位外戚分别担任丞相和太尉。

外戚比起皇族来有一个政治优势,他没有篡位的法理基础。皇族对皇帝的威胁根源在于他们同姓,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继承皇位的法理基础。有了法理基础,就有了野心。哥哥能当皇帝,弟弟凭什么只能当诸侯?如果是严格按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也就还好一些,问题是继任的皇帝好多人都不是嫡长子。其他皇族子弟可能认为自己的血统还要更高贵一些,自然就容易起贼心。

相反,外戚的政治资本就是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关系,一旦失去他们的支持,外戚就什么也不是。比如当年窦婴和皇帝闹别扭,称病不朝。这个时候有个叫高遂的人来劝他说:“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这话可谓一针见血,点明了窦婴所能依靠的就是与皇帝和太后关系。而事实也证明,窦婴后来因为推崇儒术而得罪窦太后之后,就立即被罢免了丞相职务,窦太后一死,更是没有翻身的机会。史称:“魏其(即魏其侯窦婴)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卫青崭露头角。前130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此后,只要是对匈奴作战,卫青必是主力,而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屡战屡胜。特别是前124年,卫青统率的西路军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率领残部数百骑远遁,“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汉武帝听到胜利的消息,不等卫青班师回朝就“遣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然后又加大司马之号,卫青的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也都因此封侯。

至此,卫青已是权倾朝野。后来,霍去病和霍光也都是因为卫青的关系而得以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干。

汉武帝的小舅子不但帮汉武帝打败了匈奴,更为重要的是帮汉武帝找到了一条解决谁来统兵这个大难题的方案,即外戚统兵。

在经过一系列变动之后,大汉帝国的政权结构总算是稳定下来了。皇帝在上,下面是外戚加知识分子,这三股势力构成了政权的主体。在这个政权结构里,外戚和知识分子都忠于皇帝,因此内部矛盾相对较少,结构比较稳固,特别是在皇帝、外戚、知识分子三方面能力都很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汉武帝时期,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三者都强的时代。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外戚的领袖是著名军事家卫青,此外还有霍去病、霍光、李广利等人也都算得上人才。而在知识分子方面,则有汲黯、董仲舒、公孙弘、桑弘羊等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西汉帝国在汉武帝时期的疆域大为扩张,国力也大增,达到了鼎盛。

四、都是娘家人也不行

汉武帝死后,皇帝很小,政权结构的三角形的稳定结构被打破了。政权结构就变成以知识分子主,外戚为辅。当时霍光、田千秋、金日、上官桀、桑弘羊五人辅政,其中田千秋和桑弘羊都是正宗的知识分子,金日也接受了儒家教育,算半个知识分子。霍光虽然是外戚出身,但也是知识分子。跟霍光相反,上官桀则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后来又与皇帝结亲成为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