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5478200000039

第39章 万章章句上(3)

[译文]

万章问道:“人们说,‘到了禹时道德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人而传给儿子。’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并不是这样。上天把天下给贤人就给贤人,上天把天下给儿子就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过了十七年,舜去世了,守孝三年满了,禹到阳城去回避舜的儿子,天下的百姓跟随他,如同尧去世后不跟随尧的儿子而追随舜一样。禹向上天推荐益,过了七年,禹去世了,守孝三年满了,益到箕山之北回避禹的儿子。朝见天子和诉讼的人都不去见益而去见启,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歌颂的人都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品德不好,舜的儿子也品德不好。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的岁月多,给予百姓恩惠很久。禹的儿子启很贤明,能虔诚地继承禹的德行,益辅佐禹经历岁月少,给予百姓恩惠不久。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凡事不是人力所能办到却自然办到了的,就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却自然来到了的,就是命运。一个平民却能拥有天下的,德行必定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就没能拥有天下。继承祖先而拥有天下的,上天所废弃的必定是像桀、纣那样的人,所以益、伊尹、周公也没能拥有天下。伊尹辅佐成汤统一了天下,成汤去世了,太子太丁早死没有做天子,外丙在王位二年,仲壬在王位四年。太甲破坏了汤王制订的法度,辅相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邑。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在桐邑的三年,他存心仁爱,按义行事,听从伊尹对自己的教导,终于重新回到亳都。周公没能拥有天下,就和益在夏代、伊尹在殷代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者,夏、商、周三代子孙继位相传,他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是否能得到统治天下的资格,取决于天命,而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民众意向的集中体现。

怕负责、得过且过的人,可能一生风平浪静,但也注定一生平庸。这些人,不但自己没有成就,同时也是别人成功的障碍。

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来说,我们做人最一般的目标就是造福桑梓,积德行善,即不仅保持或培育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应当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就像司马迁说的,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如果一个人没有现实作为,没有在生活中发挥生命的现实价值,他的活和他的死就没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愿意,每个人都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也只有尽到了对社会的义务,对现实的人生作出了个人独特的贡献,一个人才算完成了做人的使命,实现了自己做人的价值。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①,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②,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③。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④。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⑤。’”

[注释]

①有莘:古称国名常在前加“有”,当时的莘国约在今河南省陈留县东北。

②币:束帛,古代相见所用的礼物。

③内:同“纳”。

④说(shuì):游说。

⑤《伊训》:《尚书·逸》篇之一。牧宫:桀的宫室名。朕:我,伊尹自称。载:开始。亳:殷朝首都名。

[译文]

万章问道:“人们说‘伊尹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伊尹在莘国的郊野种田,十分喜爱尧舜之道。要是不合乎道和义,即以天下的财富作俸禄,他也毫不理睬;给他一千辆马车他都不看一眼。要是不合乎道和义,一点小东西也不会拿给别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小东西。汤王派人用币帛礼聘请他,他却不动声色地说:‘我凭什么接受汤王的聘礼呢?何况我现在身居田野之中,以学习尧舜之道为乐呢?’成汤王三次派人去聘他,然后他才完全改变想法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以学习尧舜之道为乐,我何不使这位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我何不使这些百姓成为尧舜治理下的百姓呢?我何不在我有生之年亲眼见到这些呢?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所生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民众。不是我去启发他们觉醒,又有谁呢?’他觉得,天下的百姓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像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他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所以到汤那里劝说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我没有听说过委屈自己却能匡正别人的,更何况屈辱自己而去匡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事各不相同,有的远离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愿离开,但是归根结底,只是洁净自身罢了。我只听说伊尹用尧舜之道来邀结汤王,没有听说是靠当厨子去求官做的事。《伊训》里说:‘没听说是靠当厨子去求官做。’”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伊尹是以尧舜之道来得到成汤欢心的,否认他曾以切割、烹饪之道来进身。因为,后者不行正道,也就不可能匡正他人、使天下平定。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履行属于他的义务。对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就会感到身上有一股无形的压力;有无形的压力,就会具备谋求生活的动力;具备谋求生活的动力,就会有信心把自己承担的责任承担到底。同理,主动履行义务的人,就会两肩担道义;两肩担道义,就会一身正气;一身正气,就有力量把自己应尽的义务履行到底。

责任感是创造一切的机会。抓住这种机会,才能够使人现有的生命全在道义之中,无愧于人生。如此,则自己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都不违背道德仁义,都可惊天地而泣鬼神,才能完成人生,解脱人生,圆满人生。就像诸葛亮做人的要点,全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样,用全部的生命恪尽职守,至死方休,这是我们应效法的人生观、价值观。

[原文]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①,于齐主侍人瘠环②,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③。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④,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⑤,为陈侯周臣⑥。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注释]

①痈疽:即雍渠,是同声通假字。雍渠是卫灵公的太监。另一说指治痈疽的医生,是卫君的亲信。

②侍人:即后来所谓的宦官,或称太监。

③颜雠由:卫国的贤大夫。《史记·孔子世家》里作颜浊邹。

④弥子:即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吕氏春秋·贵因》载有孔子与弥子瑕交往的事。

⑤司城贞子:据《史记·孔子世家》,此人是陈国的卿。

⑥陈侯周:名周,陈国国君。陈怀公的儿子。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寄居在宦官痈疽家里,在齐国寄居在太监瘠环家里,有这些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寄居在颜雠由家,弥子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弥子告诉子路说:‘孔子要是寄居到我家,就能当上卫国的卿相。’子路把弥子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事取决于命运。’孔子无论进身或退处,都依据礼和义,能否得到官位都说是命运决定。如果寄居到宦官痈疽和太监瘠环家里,这就是不顾礼义和命运了。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不顺心,又遇上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拦截杀害他,就改变装束通过宋国。当时孔子处境艰难,受司城贞子接待,做陈国国君周的臣子。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的好坏,就看他所接待的宾客如何,观察外来做官的宾客,就看他受什么样的主人接待。如果孔子寄住宦官痈疽和太监瘠环家里,哪里称得上是孔子呢?”

[延伸阅读]

圣人的行为都依据礼义的准则,即使在危难之中,也不可能放弃准则去迁就他人。

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要负一定的责任。正因为担负着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当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

如果你做每一件工作都能热忱、友善,不计报酬,那么,你就将自己与那些花费大部分时间关心休息、薪水和下班时间的人区别开了。对工作负责,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你能不断地意识到不足,用心去改进,能力自然会得到加强。

作为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时,不必过分考虑薪水的多少,而应该注意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报酬。譬如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你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你还会觉得工资是最重要的吗?老板支付给你的是金钱,而你赋予自己的,可是终身受益的精神黄金。

[原文]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①,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②。宫之奇谏③,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注释]

①百里奚:春秋时人,原为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霸业。

②虞:周初所封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

③宫之奇:虞国臣子。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代价是五张羊皮,用养牛这种方式谋求秦穆公的录用’,是真的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用垂棘产的玉璧与屈地产的良马作为贿赂,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别上晋国的当,百里奚没有劝谏虞公,他知道虞君不会听劝谏而离去,来到秦国时年岁七十了,竟会不懂得以养牛的方式去求秦穆公属于秽行,能说是聪明吗?知道不可劝谏而不劝谏,能说是不聪明吗?知道虞君将要亡国而事先离开他,这不能说是不聪明。当他被秦国所起用,知道秦穆公是能够与他有所作为,因而愿做他的辅相,能说是不聪明吗?做了秦的国相而使他的国君扬名天下,能流传于后世,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以出卖自身来成就国君,乡里中洁身自爱的人都不会干,难道说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延伸阅读]

有人指出:“伊尹、百里奚之事皆圣贤出处之大节,故孟子不得不辩。”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想怎样活,就努力去怎样活,别人的想法只是参考。我们要培养自立精神,自己作决定,并承担它的后果。我们一生会作许多决定,也许有很多错误的决定,但就是这些错误的决定,才让我们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慢慢成熟的。有的人害怕作决定,就是因为作决定时,有一半的几率作错误的决定,并承担后果,但这就是成熟的过程,这就是成熟的代价。没有这些错误的决定,我们是不可能成熟的,将来也就不可能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和判断。

我们肯定无法令每个人都满意,但是我们只要有颗负责任的心坚持做我们自己,我们就是一个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