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康诰》曰①:‘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②,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③,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④,公养之仕也。”
[注释]
①《康诰》:《尚书》篇名。
②季桓子:名斯,职掌鲁国大权季氏家族的成员。
③卫灵公:名元,卫襄公的庶子。
④卫孝公:即卫出公辄。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与人交际的时候,应该抱着什么态度?”
孟子说:“应该抱着恭敬态度。”
万章说:“常言道‘老是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是不恭敬的’,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尊者所赠礼物,如果考虑‘他得到这东西是义还是不义’,然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拒绝。”
万章说:“我不用言语来拒绝,而从心里来拒绝。心里说‘这些东西取自民众不义之财’,就以其他的借口不接受,难道不行吗?”
孟子说:“他的交往遵循正道,他的接待遵循礼节,这样就是孔子都会接受所赠礼物的。”
万章说:“假如现今有个在都城郊外打劫杀人抢物的人,他也交往遵循正道,他的馈赠遵循礼节,这样能接受他抢来的横财吗?”
孟子说:“不行,《康诰》说:‘杀害行人,抢劫财物,强横不怕死,对这种人百姓没有不憎恨的。’这种打劫的人不必等待教育就该处罚诛杀他。殷代继承夏代这条法规,周代又继承了殷代这条法规,这是它们所不愿更改的,现今这种杀人抢劫财物的犯罪就更厉害了,怎么能接受这种馈赠呢?”
万章说:“现在的诸侯榨取百姓血汗,如同打劫。如果他们好好地以礼仪来接待,君子就接受他们的馈赠,请问这怎样解释呢?”
孟子说:“你以为有圣王兴起,将会对现在的诸侯一律加以诛杀呢?还是先教育他们,如不悔改才诛杀呢?所谓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却要去谋取它就是盗贼,这是把‘抢劫’的含义范围扩大到最尽头了。孔子在鲁国任官职时,鲁国人开展争夺猎物的竞赛活动,孔子也参加这种竞赛活动。参加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接受他们赠送的礼物呢?”
万章说:“那么,孔子做官,难道不是为了施行道义吗?”
孟子说:“是为了施行道义。”
万章说:“既是为了施行道义,为什么要去参加争夺猎物的竞赛活动呢?”
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规定祭器的数目,并且规定不得用四方难以获得的食物来盛在祭器中充祭品,这样,为了获得猎物供祭祀所用。”
万章说:“孔子为什么不离去呢?”
孟子说:“他要以此作为开头来施行道义,如果开头足以施行道义,但国君不肯施行,他才离去,所以未曾在一个地方停留过整整三年。孔子有见到道义能施行而任官职的,有因礼遇而任官职的,有因国君养贤而任官职的。对于季桓子,是见到道义能施行而任官职的;对于卫灵公,是因礼遇而任官职的;对于卫孝公,是因国君养贤而任官职的。”
[延伸阅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恭敬为本;对于不合乎准则的行为,不能“不教而诛”。
许多人都懂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当你向一个物体发出多大力量时,这个物体将反作用给你一个完全相等的力,这个原则同样应用到人际交往中。事实上就是这样,当你对别人的尊重多一分时,别人对你的尊重也在增长。以下由两个著名谈判专家所讲述的小故事也许可以说明这个原理:
我和一位同事去出差,由于那天早上的第一个约会前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可以从容地吃顿早饭。点完菜之后,我的同事出去买份报纸。过了五分钟,他空手回来了。他摇摇脑袋,含糊不清地小声骂街。
“怎么啦?”我问。
他答道:“我走到对面那个报亭,拿了一份报纸,递给那家伙一张十元的票子。他不找钱,而是从我腋下抽走了报纸。我正在纳闷,他开始教训我了,说他的生意绝不是在这个高峰时间给人换零钱的。”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讨论这一插曲,我的同事认为这里的人傲慢无理,都是“品质恶劣的家伙”。他以后再不让任何人给找十元的票子了。饭后,我接受了这一挑战,让我的同事在饭店门口看着我,我横过马路去。
当报亭主人转向我时,我和顺地说:“先生,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帮个忙。我是个外地人,需要一份报纸。可是我只有一张十元的票子,我该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把一份报纸递给我道:“嗨,拿去吧,找开钱再来!”
我兴高采烈拿了“胜利品”凯旋。我的同伴摇摇脑袋,随后他把这件事称为“奇迹”。
我顺口道:“为我们这次出差任务又多得一分,一切在于方法。”
事实正是这样,尊重他人正是你获得合作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建立起公平和信任,并能互相交换实情、态度、感情和需要。有了这种自由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分担后,就可以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双方都成为胜利者。
五
[原文]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①。孔子尝为委吏矣②,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③,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④,而道不行,耻也。”
[注释]
①抱关:守门的小卒;击柝(tuò):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
②委吏:管仓库的小史。
③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
④本朝:朝廷。
[译文]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却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却是为了奉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就该不做大官而做小官,不要高薪只求薄禄。不做大官做小官,不要高薪求薄禄,干哪样最适宜呢?守门打更就行了。孔子曾经做过管仓库的小吏,说道:‘账目对头就行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说道:‘牛羊长得肥壮就行了。’地位低下而议论朝政,是罪过;在君主的朝廷上做官,而政治主张不能推行,是耻辱。”
[延伸阅读]
大诗人陆游曾经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固然可以忧,但是如果你口若悬河,指点江山,评议朝纲政纪,那可就要小心自己的脑袋了。所以,孟子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的看法。尤其是在暴政专制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有“莫谈国事”的警告。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为贫而仕”,不是为了拿工资混饭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而做了高官,“立乎人之本朝”,则应加倍关心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政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然的话,“道不行”,就是耻辱。总之还是《中庸》所说“素位而行”的意思。担任什么角色就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尽什么样的力。即便圣人如孔子,不也是管账就只管账、放羊就只放羊吗?
六
[原文]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①,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千诸侯②,礼也;士也讬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餽之粟,则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于氓也③,固周之④。”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
曰:“抱关击拆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⑤,以为不恭也。”
曰:“君愧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愧鼎肉⑥,子思不悦。于卒也⑦,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⑧,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⑨。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极⑩。’盖自是台无餽也(11)。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之(12),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凛人继粟(13),疱人继肉(14),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15),非养君于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凛备,以养舜于吠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注释]
①讬:依附。朱熹《集注》云:“寄也,谓不仕而食其禄。”
②讬于诸侯:朱熹《集注》云:“占者诸侯出奔他国,食其凛汽,谓之寄公。”
③氓:焦循《正义》云:“不言君之于民,而言‘氓’者,氓是自他国至此国之民,与寄之义合。”
④周:朱熹《集注》云:“救也,视其空乏则周恤之,无常数,君诗民之礼也。”
⑤赐于上:朱熹《集注》云:“赐谓予之禄,有常数,君所以待臣之礼也。”
⑥鼎肉:朱熹《集注》云:“熟肉也。”
⑦卒:犹今言最后,赵注云:“未后复来时也。”
⑧摽(biāo):赵注云:“麾也。”类似于现在所谓的下逐客令。
⑨稽首再拜:古代跪坐,相见行礼时,以双手交叠前揖至地,头触手,谓之拜;再敬重些,就在拜后以头俯至地,稍迟而后起,谓之稽首。既稽首而再拜,是非常尊重的礼节。
⑩犬马畜:朱熹《集注》云:“言不以人礼待己也。”
(11)台:朱熹《集注》云,“贱宫,主使令者。盖缪公槐悟,自此不复令台来致餽也。”
(12)将:《尔雅·释言》云,“将,送也。”
(13)禀人:管仓库的官员。继:朱熹《集注》云:“继续所无。”
(14)庖人:供应国君饮食的官员。
(15)仆仆:赵注云:“烦狠貌。”
[译文]
万章说:“士人不依附于诸侯,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不敢。诸侯失去了国家,去依附于其他的诸侯,合乎礼仪;士人依附于诸侯,不合乎礼仪。”
万章说:“如果国君馈赠粟米,接受吗?”
孟子说:“接受。”
万章说:“接受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国君对于外来的人,原本就该周济。”
万章说:“周济就接受,赐予就不接受,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是不敢。”
万章说:“请问为什么不敢呢?”
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一定的职位来受到在上者的供养,没有一定的职位而受到在上者的赐予,被认为是不恭敬的。”
万章说:“国君馈赠就接受,不知道能经常不断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待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馈赠肉食,子思很不高兴。最后一次,他把来人赶出大门,向北磕头作揖而不接受了。他说:‘现在我才知道国君把我当狗马那样蓄养。’从此缪公使不馈赠肉食了。喜好贤达却不能举用,又不能奉养,能说是喜好贤达吗?”
万章说:“请问,国君要奉养君子,怎样才能说得上是奉养呢?”
孟子说:“以国君的名义表示馈赠,君子磕头作揖而接受。以后廪人不断地送粟米来,腐人不断地送肉食来,就不再以国君的名义馈赠了。子思认为,馈赠肉食使自己不胜烦琐地屡次行礼,不是奉养君子的做法。尧对待舜,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他、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仓都齐备,在农田里奉养舜,后来举用他并提拔到高位。所以说,王公贵族该如此尊敬贤者。”
[延伸阅读]
尊敬贤者,最关键的是要施行贤者的主张,优厚的待遇只是这样做的表现,否则,待遇即使优厚,也与蓄养狗马一样。
战国名士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做食客三年,一直默默无闻。当他自我推荐和平原君一起圆满促成楚赵结盟后,平原君不无感慨地说:“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如果不是他自荐,我岂不长期埋没了他,更不会有今天的胜利了。”从此毛遂成为平原君帐下重要的谋士。
“毛遂自荐”的故事除了说明君主应该任用贤才,更加说明“识人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