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5478200000045

第45章 告子章句上(3)

[译文]

孟子说:“不要对大王不明智感到奇怪,即使有普天之下容易生长的植物,让它曝晒一天,寒冻十天,那就没有能够成活的。我见到大王的次数很少,我一退出来,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例如下棋这种技术,本来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专心致志却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能手。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就只听弈秋讲授。另一个虽然好像在听,实际他一心以为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这个人尽管和前面那个人一起学习,但成绩赶不上人家。你说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延伸阅读]

一曝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见效。因此,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

世间万事莫过于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能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②,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②呼尔:呵叱声。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要到,我就宁愿不要鱼而要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大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并得,我就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但所珍爱的东西超过了生命,所以就不能苟且偷生地取得。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东西超过了死亡,所以对于有的祸害不能做无原则的逃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保存生命的手段,为何不去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躲避祸害的事情,为何不去做呢?从中得以生存的手段却不去用,由此得以躲避祸害的事情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贤者有这样的心思,人人都有,不过贤者能不失去它罢了。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得不到它就可能死。可是呵斥着给别人,路上的行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连乞丐都不屑要。然而万钟粟米却不分清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粟米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使住宅漂亮、妻妾得到供养、相识的贫苦人受我的恩惠吗?以往宁愿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住宅漂亮去接受了;以往宁愿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妻妾得到供养去接受了;以往宁愿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相识的贫苦人受我的恩惠去接受了,这些事难道不也是可以罢手的吗?这就叫做迷失了他的本性。”

[延伸阅读]

裴多菲有一首诗写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两难选择。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由。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的选择,生命、爱情、自由的都可以获得,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流,义与利的两难选择却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什么呢?

至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这有《礼记·檀弓下》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齐国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嗟!来食!”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到饿死。

其穷棒子精神如此!因为——“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十一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本质的良心;义,是人平生的大道。舍弃人生的大道而不走,放弃人的良心而不找回,真可悲呀!人们的鸡狗丢失了,便知道要去找回来,可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丧失的良心罢了。”

[延伸阅读]

现代人到处寻找丢失的灵魂。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主题之一。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国人呢?实在不好说啊!

十二

[原文]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

[注释]

①信:同“伸”。

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译文]

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人无名指弯曲了不能伸直,(虽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碍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赶到秦国楚国去(医治),也不会嫌路远,为的是手指不如别人。手指不如别人,知道厌恶它;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不懂轻重。”

[延伸阅读]

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孟子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

二方面,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辩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做到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十三

[原文]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①,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释]

①拱把:赵注云:“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言树尚细小。

[译文]

孟子说:“细小的桐树、梓树,人们如果要它生长,都知道怎样去保养,对于自身却不知道怎样去保养,难道爱护自身还不如桐树、梓树吗?太不思量了。”

[延伸阅读]

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一个医生,他以善作面部整形手术驰名遐迩。他创造了许多奇迹,经整形把许多丑陋的人变成漂亮的人。他发现,某些接受手术的人,虽然为他们做的整形手术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说他们在手术后还是不漂亮,说手术没什么成效,他们自感面貌依旧。

于是,医生悟到这样一条道理:美与丑,并不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而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的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脸傻相。

有这么一件事:心理学家从一群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妩媚婀娜,姿容动人,连她的举止也同以前判若两人。她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我们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而这正是孟子所提倡的保养自身之道。

十四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①,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②,舍其梧槚③,养其樲棘④,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⑤。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⑥?”

[注释]

①贵贱:朱熹《集注》云:“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

②场师:赵注云:“治场圃者。”《周礼·地宫》:“场人掌国之场因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③梧槚(jià):梧桐和揪树。

④樲(èr)棘:酸枣和荆棘。

⑤狼疾:同“狼藉”,焦循《正义》云:“狼藉犹纷乱,害而不知,此医之昏愦瞀乱者矣。”译文译为糊涂。

⑥适:赵注释此字兼存但、往两义。焦循《正义》引王引之说,谓“适”通“啻”,作仅、但解。译文取焦说。

[译文]

孟子说:“人们对于自身,各个部分都爱护。各个部分都爱护就各个部分都保养,没有一块肌肤不爱护就没有一块肌肤不保养。考察他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只看他对自己注重的部分罢了。肢体有重要、有次要,有小、有大。不要因为小的损害大的,不要因为次要的损害重要的。保养小的是小人,保养大的是君子。如果有位场师,舍弃了桐树、梓树去养殖酸枣、荆棘,就是劣等场师。保养一个指头而遗忘了肩头背脊,还不知道,就是糊涂透顶的人。吃吃喝喝的人为人们所轻视,因为他为了保养小的而遗忘了大的。吃吃喝喝的人如果没有遗忘什么,那么满足口腹难道仅仅只为了口、腹那一寸一尺的肌肤吗?”

[延伸阅读]

人的身体、本性都需要养护,但两者的价值有大小、分量有轻重,不仅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要注重大的、重要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把养护的重点放在这上头。正如人们常说的,“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做到。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同。只要你注重大的、重要的方面,适当忽视小的、次要的方面,就可以将它浸透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最终奠定你成功的基石。

然而,在现在的职场中,有这种观念的员工并不多,他们大都不分主次,将工作仅仅当成一门养家糊口、不得不从事的差事,谈不上什么荣誉感和使命感。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我出力,老板出钱,等价交换,谁也不欠谁的,谁也不用过分认真。于是在工作中,只想做企业的老人儿,而不是做企业的功臣。他们没有一丝创新的热忱,而是像老牛拉磨一样,懒懒散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只是想“熬啊熬,直到熬成了阿香婆”,便自以为功德圆满。

十五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①,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②,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③。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④,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⑤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①钧:同“均”。

②官:犹今言五官之“官”,朱熹《集注》云:“官之为言司也。”

③物交物:朱熹《集注》认为此处之两“物”,一指外物,一指“耳目之官”。后者之所以亦称“物”,是因其“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引:此为诱导之惫。

④思则得之:此处“之”泛指思索后的心得。朱熹谓“之”指事物之理,亦可通。

⑤大者:赵注云:“大者谓生而有善性也,小者情欲也,善胜恶则恶不能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