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5478200000060

第60章 尽心章句下(2)

在一些人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总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更别提去帮那些曾经非议自己的人。这些人即使帮助别人,却不能让别人觉得快乐,自己也不会快乐。

另一些人认为,我帮助了别人,别人肯定会在心底保留着这份感恩,说不定在日后我陷入困境的某个关键时刻,他就会挺身而出来回报我。再说,即便我未必得到回报,但那种人性的光芒也会深深地留在别人心里。这些人便是心存仁慈的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佛光住持对于徒众一向慈爱有加,常常督促常住者供应大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益共享的理想生活。

一天,掌管会计的僧人拿来一叠请求拨款的条子,皱着眉头对住持说:“师父!不知怎么回事?最近徒众们患牙病的很多。牙疼虽然不是大病,但疼起来也很要命。大家吃饭睡觉都受影响。”

住持听后忙说:“赶快给他们去看!”

会计为难地说:“我也愿意给大家方便,可牙病的医药费实在太昂贵了。有的人吃药不行,需要补牙。一个人补几颗牙就要大笔金钱,实在不是我能够负担的。”

“就算不能负担,也要尽力设法给予解决。我会想办法的。”住持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会计见住持态度这么坚决,又说:“这些人受了住持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再三批评,牢骚满腹。依我看,实在不该给驰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住持自言自语般地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但是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会计听到住持这么说,不由地为住持以德报怨的宽广心胸所打急忙出去找牙医去了。

[原文]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译文]

孟子说:“自身不遵照正道行事,那么正道对于妻子都行不通;不按正道来使唤别人,那么连自己的妻子也使唤不动。”

[延伸阅读]

孟子在这里勉励人们要以身作则。

如果说我们不能克制自己的贪念,不能把持住自己的德操,不能以公正廉洁之心对人对己,则终会被贪欲所腐蚀,入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恰巧我们还处于领导者的地位,那么我们所领导的人,也将被贪欲所腐蚀。

一代名主唐太宗曾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家庭、一个人,只要能自我约束,以正理、正道行事做人,则可不惧外人之诋毁、恐吓,也能因自己的言行合乎道义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效仿,由己及人、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地使整个家庭、国度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廉正无私的氛围,“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之境界也才可以期待,待老之将至时,方不畏良心、道义之谴责,百年过后,方不被后世万代所指责、唾骂。

[原文]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译文]

孟子说:“平时聚财富足的人,荒年不能使之窘困;平时积德深厚的人,乱世不能使之迷惑。”

[延伸阅读]

平时积累丰厚,利用的时候才会充裕。

才华、学识,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富有学识的人,从来就很受人们的赞赏和倾慕,学识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声誉,而超群的学识才华所赢得的成功,则更能使他们声誉卓著,人们往往最崇拜这样的人。因为“人的声誉在别人眼里,犹如一朵光彩照人、遮丑掩疵的红霞”。“一俊遮百丑”,有卓越的才华,甚至可以弥补身体自然素质方面的不足。

一个人读书读多了、读活了,思想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这将深深地改变你的气质,影响你的形象。

有些人年轻时凭着英俊或率真,尚有几分可爱之处。但随着韶华流逝,除了徒增老态、暮气、平庸和懦弱之外,别无所有,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内涵的。而许多浅薄的人恰恰忘记了:真实的内涵,最深刻的感人力量,往往来自千锤百炼,只有经过多次尝试,多次思考,多次百折不挠,方才焕发在人前。内涵同样是后天努力培养的结果。

有一位作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努力的人。”内涵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有赖于日日夜夜不停的学习和积累,并没有可投机取巧的速成方法。

十一

[原文]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译文]

孟子说:“喜好名望的人,能够谦让千辆兵车国家的王位给别人,但如果不是喜好名望的人,即便是要他让给一筐饭、一碗汤,也会表现出不愉快的神情。”

[延伸阅读]

应该如何看人呢?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根据主要的信息来判断:第一,被认知者的外貌、言行、姿态等;第二,认知者与被认知者的互动的情境、被认知者所具有的角色;第三,观察者本身的成见以及概念系统的简单与复杂程度也对认知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要正确了解、判断一个人,不能只凭一言一行一事的外在表现,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他对那些身处逆境或地位低下的人的态度。正如孟子所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在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我们不可能天长日久地去考查衡量一个人然后决定与他的交往方法,而是要求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尽快判断制定出速战速决方针。每个人都很难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或者言谈举止来断定其心情和目的。难过的时候,他可能微笑着巧妙地掩饰;兴奋的时候,他也可能故作深沉低头不语。因此,这时他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不一定出自于内心的本意。这正如同人们平时所说的那句话:“人人都戴上了虚伪的面具。”这面具随着年龄的增大,戴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难以被人发觉。久而久之,就逐渐变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思维定势、一种习惯,随之而来的处世圆滑也是成熟的标志之一。想一想自己,不也是如此吗?自己的喜怒哀乐何曾明明白白表露在他人面前而不加任何掩饰呢?真可谓人心难测。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困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像很诚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底里呢!有的外貌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干;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小人;有的外貌圆滑,内心耿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慢慢腾腾,可他的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人,有看似庄重而实质上不正派的;有看似温柔敦厚却做盗贼的;有外表对你恭恭敬敬,可心里却在诅咒你,对你十分蔑视的;有貌似专心致志其实三心二意的;有表面风风火火,好像是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一事无成的;有看上去果敢明断而实际上犹豫不决的;有貌似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反倒忠诚老实的;有看上去拖拖拉拉,但办事却有实效的;有貌似狠辣而内心怯懦的;有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瞧不起别人的。有的人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天下人却看不起他,只有圣人非常尊重他。一般人不能真正了解他,只有非常有见识的人,才会看清其真相。”

十二

[原文]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译文]

孟子说:“不亲信仁者贤者,国家人才就会空虚;不讲究礼义,举国上下就会混乱;不搞好政治,国家财用就会贫乏。”

[延伸阅读]

孟子在这里强调了治政必须要在根本上下工夫。所谓根本,就是要亲信仁者贤者,讲究礼仪,搞好政治。

有的学者指出:“三者以仁贤为本,无仁贤则礼义、政事处之皆不以其道矣。”可见,亲信仁者,讲究礼仪,搞好政治三者相较,应以仁贤为本。领导者亲信仁贤,自己必然也是贤德的人,即使不是,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慢慢也会变成贤德的人。一个国家贤者当道,自然是讲究礼仪,政治清明的有道之国了。

吕新吾说:“君子的容貌敦厚忠诚,小人的容貌浅薄琐屑;君子的性情平易,小人的性情乖戾;君子诚实,小人奸诈;君子谦恭礼让,小人喜好争斗;君子很少修饰,小人大多故作姿态。君子的心地光明正大,小人的心境暧昧邪恶。君子的言谈淡雅朴实,只是为了讲清自己的意图,小人的言辞甜美柔和,其目的是为了迷惑取悦他人。君子与人亲近但不狎昵,体谅别人但不姑息对方的过失;小人与人交往亲押而备至,阿谀奉承取悦别人,并且大多纵容对方的缺点。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对天盟誓,即使是亲情骨肉也毫不徇私;小人行事接世态人情好恶为准则,即使是昧于事理也毫无顾忌。君子遇到义不容辞的事时挺身而出,唯独考虑的是天下、国家、人民的利益,并不计较自己的祸福毁誉;小人遇到义不容辞的事时瞻前顾后,首先考虑是否对自己的性命、家庭、妻儿有利,而把国家百姓的利益生死置之度外。君子对待上级,礼节上不敢不恭敬,很难让他违背道理;小人对待上级,身不由己,毫无主见,处处追随别人。君子对待下属,既防止他们有邪恶的念头,又能体察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小人对待下属,只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忘了对方是否有同样的要求。君子奉行节俭、恬淡的生活方式;小人崇尚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君子亲近、爱护贤明的人,并且喜欢谈论别人的优点;小人嫉妒贤明有才能的人,并且喜欢谈论别人的缺点。像上述描述的这些方面,君子和小人都完全不同。”

以上是吕新吾眼中的君子小人观,实在是深刻至极。

十三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不施行仁道得到一个国家,这种事倒曾有过;但不施行仁道而得到天下,这样的事可未曾有过!”

[延伸阅读]

不仁的人可能会有侥幸得手的时候,但终究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所以,不仁者不可能获得天下。

那么,何为仁者,何为不仁呢?

仁者刚直,不仁者佞柔;仁者中正,不仁者狭隘;仁者公正,不仁者自私;仁者谦和,不仁者骄傲;仁者诚实,不仁者奸诈;仁者特立独行,不仁者唯唯诺诺;仁者老成持重,不仁者轻举妄动;仁者韬光养晦,不仁者激扬狂暴;仁者宽厚慈善,不仁者苛刻残忍;仁者欲望淡薄,不仁者欲望狂热;仁者持身以严,不仁者律人以苛;仁者规模远大而合理微密,不仁者急功近利而惟小是图;仁者不善言辞而敏于行事,不仁者狂妄自大而不愿做事;仁者先人后己,不仁者先己后人;仁者见善唯恐行之不及,好说人之善,不仁者嫉妒贤能,好说人之恶。此等类别,举不胜举。仁者与不仁者之区别不外乎在利益是公是私罢了。

一个集刚直、中正、公正等优良品质于一身的人,自然能够仁者无敌。而有佞柔、狭隘、自私等恶习的人,不要说得到天下,得到国家,在当今社会来看,就是立身处世也是十分困难的。

十四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所以,得到众民拥护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的做大夫。诸侯要是危害国家,就废掉他改立别的人。祭祀用的牲口长肥已经合乎标准,祭器中的祭物已经弄得清洁,祭祀又是按时举行,但百姓还是不免遭受旱灾和水灾,那就得另立土神、谷神了。”

[延伸阅读]

国君和社稷可以更替,不可更换的只有老百姓。所以,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根本是老百姓,稳固了根本,国家也就安宁了。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里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这种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名言为后世广泛流传,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的“民”是贵的,是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在这里没有说,我们也就不好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别说不能抗衡,简直是不能同日而言。

话尽管这样说,在这个问题上孟子的认识也有局限。然而,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了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也仍然是有局限的,我们不还是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不利影响吗?

十五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听到伯夷的故事,贪婪者廉洁了,懦弱者坚强了;听到柳下惠之故事,刻薄者老实厚道了,狭隘者宽宏大度了。百代之前他们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无不感动振作。如果不是圣人,能有这样的影响吗?更何况亲身受到熏陶的人呢?”

[延伸阅读]

孟子在这里赞扬了圣人高风亮节的巨大感召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