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债务融资研究
5494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地方政府负债一直是理论界和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发展到多种投融资方式并存,再到发展竞争性的资本市场,这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多渠道,有利于推动地方公共服务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根据地方政府的利维坦假说,以及公债陷阱、财政分权和基础设施的公共品属性等理论,地方政府具有最大限度地负债发展的冲动。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地建设基础设施。

现实中,中国地方政府为了建设地方的基础设施,政府负债也在不断增加,巨量的债务负担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和金融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在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必要而紧迫。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更多的基础设施服务需求。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估计需要投入20万亿元的资金。其次,中国环境治理任务刻不容缓,然而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银行贷款仍然是目前重要的融资渠道,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城市及郊区,通过银行的债务融资可以达到总融资量的70%以上。

探讨国际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建设融资的做法和创新经验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下,通过建立金融中介机构,利用增信技术和手段,为地方公共建设融资的经验,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如哥伦比亚的地方融资机构(FINDETER)、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城市发展基金(TNUDF),以及南非的基础设施贷款公司(INCA)等地方政府融资的模式和路径,说明了在分权化的市政系统下,单一的借贷难以满足所有的基础设施融资需要,融资的关键将逐渐改变到依靠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因为债务融资具有优先权,所以可以获得更低成本和更长期限的融资,而金融中介机构在扩展当地的信用工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探索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本书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以及现有融资模式的局限性。原有的地方投融资平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存在的必要,但也同时存在着缺陷和风险。本书在考虑目前法律框架的前提下,探讨了创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做法,包括改革依据、基本特性、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其次,对于债务融资模式,分析和探讨了“准市政债券—市政债券”的发展路径,并对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市政债券融资的趋势提出建议。

同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控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010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而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债务余额一般不超过当年GDP的60%。这些巨大的债务存量,已成为危及财政与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本书探讨了债务控制和处理的制度方法和技术途径,提出了完善债务制度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监管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展竞争性资本市场、管理土地的融资风险、债务违约的处置等制度完善的建议,以及提供初始资本或风险储备金、账户质押、信用池技术、财政截留等创新性的增信手段。所有这些,都将更好地为公共建设进行融资和更好地管理地方政府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