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历史篇)
549900000007

第7章 “万岁”起源之谜

几千年来,“万岁”之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可谓是声震寰宇、不绝于耳。但是殊不知,“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属的称呼。那么这个在中国社会心理结构中被神化了的“万岁”,这个至尊的代名词是从何时起产生的呢?

有学者认为,“万岁”被仅指皇上始于汉高祖刘邦。因为据史书记载,在刘邦时期,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而且当时已经存在了与“万岁”这个称呼至尊地位相匹配的一套礼仪。这套礼节由汉初名臣叔孙通草创,叔孙通制订朝仪后,“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再也没有敢对刘邦施行不尊不敬的失礼行为,也使刘邦因此感到了“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以后经历代帝王的御用礼官不断沿袭、补充、修订,才形成了后来朝拜“万岁”的大套繁文缛节。正如唐代魏征所说:“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所以,“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称应该始于刘邦,并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

还有学者认为,“万岁”成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始于刘邦的重孙——汉武帝刘彻。据说当年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儒家则将“万岁”一词仅定于皇帝一人。据《汉书》记载,汉元封元年春正月(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和一群大臣要到华山登临膜拜。到达的第二天,汉武帝在群臣的簇拥之下就登上了山顶,正当君臣登高远望之时,汉武帝突然听到有人向他高呼“万岁”,询问群臣,也都说听到了,有个大臣荀悦见风使舵马上附和道:这是山神在向皇上称呼万岁啊!就是说神灵也向汉武帝高呼“万岁”,后来人们所说的向皇帝“三呼(山呼)万岁”即源于此。据此可见,“万岁”一词有可能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政治谎言的产物。

如今,对于到底是谁最先使用的“万岁”一词,史学家们仍然是众说纷纭。

真真假假的“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宋真宗的两位皇妃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但刘妃怕事情败露千方百计地迫害李妃,最后在一些宦官和宫女的协助下,李妃终于逃出宫中,但已是双目失明。后来宋朝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一处破窑之前,被双目失明的李娘娘拦住,向他哭诉自己的身世。逃出宫后苦苦等了20年的李娘娘,才在清正廉明、大公无私的包拯的帮助下,戳穿了这一骗局。结果坏人受到应有的惩处,母子团圆,结局美满。这一故事也成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人间佳话。观众看后都被戏中那悲惨离奇而又团圆美满的结局所感动,谁也没在意“狸猫换太子”的真假。然而,历史上真有“狸猫换太子”一事吗?

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上肯定没有最终母子相认这一事。因为就连“太子”宋仁宗的生母是谁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传说,李妃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宋真宗赵恒最宠爱的妃子实际上确实是刘德妃。原来,当宋真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兴致大发想要逛逛大街,于是在宦官、侍卫的陪同下来到了大街上。刚刚出来的宋真宗就在大街上看上了如花似玉、婀娜多姿、临街卖艺的刘德妃,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把她召入宫内,那年她才刚刚15岁。后来,当赵恒当上皇帝后,对刘德妃更是宠爱有加,把她从“美人”、“婉仪”,一直封到“德妃”。但有一点让真宗和刘德妃始终不如意:二人一直未能生育一儿半女。

皇上着急,但碍于刘德妃的面子也就没有表露,但是刘德妃为了和其他宫女竞争皇后之位于是就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她首先从自己身边挑选了一个面容娇好的李氏宫女,之后便加以调教,让她用各种办法引诱皇帝。最后这个小宫女终于如愿以偿地怀上“龙种”,这时刘德妃也装作自己怀孕的样子。皇上自然是十分高兴,但对于那个李氏宫女他早已忘了,宫女之多皇帝哪能分得清呢?十月怀胎,“龙种”呱呱落地,一真一假,皇帝并不知道,结果真的上演了一场“狸猫换太子”。刘德妃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而李宫女被皇帝打人冷宫,整天闷闷不乐,最终死于狱中。这也就是说,宋仁宗确实不是刘德妃所生,而他的生母李氏早在他登基之前就已经含冤而死了。

但《宋史》一书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说李妃是确有其人,当她怀上龙种时,刘德妃已被封为皇后,但是没有子嗣。但为了能让自己有个儿子,以便将来继承皇位,她便亲自请求皇帝把李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己子。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于是就设了一条妙计把孩子从李妃怀中夺走,从此李妃母子之间的联系就这样被割断了。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妃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也很正常,刘德妃作为当朝皇后,谁又敢得罪她呢?后来11岁的赵祯继承皇位,历史上称为宋仁宗,刘德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后,刘太后心想,现在仁宗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妃,可自己一旦将来去世,仁宗肯定会知道实情,就会痛感自己身为皇帝,却让自己生母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后代。于是她就暗地晋升仁宗生母为李宸妃。公元1032年,李宸妃去世时,刘太后还吩咐下人给李宸妃举行隆重的葬礼。公元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便无比悲痛和愤怒,号陶大哭,因为自己身为天子竟让亲生母亲含泪而死,随后下令包围了刘太后的府第。这时宰相吕夷简出面劝说皇帝:太后虽然不对,但也有养育之恩,不能忘却。况且她还以皇后礼仪安葬宸妃,说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开始,仁宗并没有立即解除对刘太后府第的包围。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

以上两种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包拯与李宸妃肯定毫无关系,李宸妃更没有流落到民间。至于刘德妃如何将宋仁宗收为己子,现在已无从考证。尤其令人不解的是,赵祯登基之后的9年里,李妃为何缄口不言?难道还有其他的隐情吗?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历史上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她励精图治,善于用人,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也有人说她专制、淫乱,做女皇本身就是大逆不道。不管后人怎样评价,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死后与唐高宗李治共同葬在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墓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歌颂唐高宗功绩的“述圣记碑”,然而在武则天陵前的石碑上竟然空无一文,这真是让人疑惑。难到这位女皇帝不允许后人为她歌功颂德?显然不是这样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石碑上空无一字呢?

后人关于这无字碑有着无数的猜想,千百年来,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为功高德大无需说,也就是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德无量,已经无法用语言来书写和形容;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武则天为了登上皇位杀人无数,还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所以武则天觉得自己确无功绩可言;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也就是女皇把评说她的权利留给后人了,自己不想说;四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这四种说法虽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缺乏事实依据,所以也就都不能成为“无字碑”存在的理由。事实究竟如何呢?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为,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继任者的情况来分析这无字碑的缘由是比较合理的。

一种观点认为,“无字碑”的产生是由于其继任者心怀怨愤不愿镌刻。《资治通鉴》中曾记载:“(武则天)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令“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惋愤”。为当皇帝,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即便她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也几度险遭毒手,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她废黜,贬逐出京。他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武则天在位15年的凶狠毒辣与残酷无情令李氏宗族心怀怨恨,继位的中宗又生性懦弱,对于自己的母亲既不能公开发泄憎恨,也不能讲出歌功颂德的好话。最后只好在其陵寝前的石碑上一字不刻来表示自己对母亲的不满,也以此来安慰李氏家族和被武则天害死的冤魂们。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对武则天称帝是持否定的态度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已经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下令磨去。《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毁天枢,发匠熔其铁钱,历月不尽”。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武氏集团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所以他很有可能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磨去,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这块“无字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至今仍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千古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