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启示录
5504500000026

第26章 走出心灵的牢狱(2)

现在你可以主动选择不同的反应,假如当听到某个人背后说你坏话时,你可能每次都很生气,而且情绪激动。如果你每次都选择不生气,而是平静地对待,那么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情绪完全可以由自己控制,再也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这会让你感觉到自身的强大,最重要的是能让你得到内心的安宁。

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些心理习惯的改变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有时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困难。所以你需要每天重复那些对你有益的思想。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这时你可能已经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但是遇到突发事情时,难免又回到过去的习惯反应,这时需要立刻提醒自己。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这时新的心理习惯反应已经初步形成。你会明显感到自己的变化,但还需要时时内省,巩固新的心理习惯。

有益身心健康的五大心理习惯

我们被锁链束缚,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在自己手中。

习惯一凡事往好处想

凡事总往好处想

圣诞节前夕,甘布什要去纽约办事,但车票已经卖光了,售票员说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等到退票。看到甘布什准备行李,妻子不解地问:“既然已经没票了,你还准备行李干什么?”甘布什说:“我去碰碰运气,如果没人退票,就当去车站散散步。”直到开车前几分钟,他终于等到一张退票,登上了去纽约的火车。他对妻子说:“我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凡事总往好处想,这正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美国百货业巨子甘布什的思维方式。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时,是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当你面对一个人时,是看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当你面临危机时,是看危险还是机遇?当你遭遇损失时,是看失去的东西,还是看依然拥有的东西?

事实上,你将注意力投向哪里,哪里就会成长。你对悲观的东西想的越多,你创造的悲观情绪就会越多,失败的结局就会跟着你。相反,如果你对什么事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就会好事不断。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总是习惯注意不利的一面,而很少去注意有利的一面,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因为乐观的想法不是来自深思熟虑,而是一种心理习惯反应,只有养成乐观思维的习惯,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出乐观的反应。

如果你拿到考试成绩时,看到物理60分,数学98分,那么你会一直想着哪个分数呢?如果你在面试时说了不恰当的话,回家后是否会反复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并因此而寝食不安呢?你对这些问题的反应,会让你看清自己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模式。

两百年前,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詹逊说过:“养成凡事往好处看的习惯,比一年赚一千镑还有价值。”乐观的心情,能够让人忘却所有的不愉快,轻松应对生命中那些艰难的时刻。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次失败都可能是最好的机会,并带给我们真正的智慧,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

有的人遭遇挫折后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则变得更加努力进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态就会不同,其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对自己的思想善加控制,任凭那些糟糕的思绪在心中萦绕,结果发现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如果永远只看事情好的一面,让有利的想法占据内心,就能将那些糟糕的想法拒之门外。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问题是你习惯往哪里看。如果你把生活想的十分艰难,那不论实际情况怎么样,你的精神都不会轻松。

不论人生有多么不幸,必定能寻找到其中的快乐与美好;不论人生有多么幸运,也必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与悲哀,差别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荣格曾经说过:“生命中所有最大的、最困难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解决不了的。而有些人在苦闷中则能保持相当的乐观,并不是他们解决了问题,而是他们找到新的生命信念来取代那种苦闷。”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即使它看上去对我们不利,我们也必须善于发现它有利的一面,不要让糟糕的情绪困扰自己。请记住: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在某些方面有助于你。

你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但你可以决定自己的看法。

让自己专注于成功

缺乏自信心,一向是困扰人们的大问题。有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最困扰自己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心。这说明畏惧生活、不安和恐惧、自我怀疑的人,几乎随处可见。事实上,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都是被这样的力量打败的。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头脑里的想象会刺激神经系统,最终影响人的行为。就像人们常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嘱咐自己不要把球击入水中时,他的大脑中会出现球掉进水中的景象,可以试想,在这种心态下打出的球会往哪儿飞呢?

很多人总是将精神集中于避免失败,而非专注于去获得成功,这两者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却是最重要的差别。如果你只是为了避免失败,你就会总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想着避免失去已有的东西,而不是努力获得更好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是为成功而战,就可摆脱对失败的恐惧。你根本不用担心失败后,遭到别人的耻笑,因为人都太忙于自己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你的胜负。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从失败的恐惧中摆脱出来。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为曾经的错误追悔不已。如果总是分析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担心发生不幸的事,会使人失去进取的力量;如果专注于成功,多分析积极的一面,就会有更多的力量指向成功。

许多人总以为别人很出色,自己很平庸;觉得别人的能力比自己强;别人比自己更年轻;别人比自己条件好。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开发。有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学好外语,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是研究表明,成人的语言能力通常在80岁时稍有衰退,在90岁时仅有中等衰退,马寅初、恩格斯70多岁还在学外语。我们真正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和行动。

宽容他人和自己

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维持友谊,家庭和睦、事业成功都是必要的。当然,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宽大,宽容也绝不是软弱,更不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首先应当宽容自己,宽容自己的一切愚蠢和错误行为,不要让自责和悔恨一直折磨自己,人人都会犯错误;其次要宽容他人,允许他人的批评,不计较他人的态度,谅解他人的错误。如果你习惯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不会因怨恨和愤怒使自己情绪不佳,甚至失去身心健康。

有些人总是不断地回忆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的事情,他们的心灵被牢牢地锁在对过去痛苦的回忆中。他们不能宽恕别人,因为那些人曾带来的伤害;他们也不能宽恕自己,因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他们用别人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来折磨自己,并让它们毁了自己的生活。

宽恕他人和自己,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它能够影响现在,宽恕可以让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而不是放在别人的言行或自己的错误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带给我们烦恼,除非我们自己视之为烦恼,并将之放置在自己心上。有些人习惯把自己的烦恼归咎于某种原因,这样可能暂时觉得好过一些,但无法改变任何事情,甚至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痛苦,无论是责怪别人还是责怪自己都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并将之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或视为一种关爱,结果不仅使他人异常反感,也会使自己心力交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又何必要求他人迎合你的想法呢?即使你是为他人着想,但你的想法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你自己这么认为罢了。实际上,宽容本身就是一种爱和给予,给你挚爱的人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份宽容之心。

习惯二始终相信自己

永远不对自己说“我不行”

如果一个人从内心否定自己,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我悟性太差”、“我不如别人”、“我性格不好”、“我没有价值”、“我什么也做不好”等等,那么迟早有一天这些会变成现实。如果你不想让它们成为现实,就必须停止这样的内心独自,要像割除毒瘤一样,将它们从心中根除掉。否则它们会在你的内心生长,不断壮大,直到毁掉你的人生。

当你认为自己行时,会因此变得自信有力,这有助于你达到目标;当你认为自己不行时,会感到自卑软弱,哪还有力量去实现梦想。正面的思想可以带给你充沛的精力、创造的激情;而负面的思想,只会带给你衰弱的身体、糟糕的情绪。

在一所大学里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在一次重要考试前夕,教授告诉学生穿最好的衣服来考试。结果发现,那些穿最好衣服来考试的学生,考试成绩更好。这说明外表的改善,有助于内心的改善。心理学家证实:一个人只要在言行中表现出某种情绪状态,就能真的进入这种情绪状态。如果你肯去表现平静、愉悦、从容、自信,那么你就能真的拥有它们。正像丹尼尔·韦伯斯特所说:“这个世界与其说是由现实控制的,不如说是由表象控制的。”

你有权对别人说“不”

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别人向自己提出某种请求时,很难说出拒绝的话。但对有些人来说,尽管自己非常不愿意,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满,只得采取委曲求全的态度,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有时虽然勉强拒绝了,内心又不免自责和内疚,不管怎么样,心里都不舒服。

害怕拒绝别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进行自我价值判断时,往往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他人的看法。所以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妥,似乎别人认为自己差劲,自己就真的差劲一样。

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不管别人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过高、是否苛刻,都忍气吞声地接受。

害怕拒绝别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希望通过取悦别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爱,但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有时这种一味地付出,只能使对方胃口越来越大,直到你精疲力竭、信心丧尽为止。因为按照别人的标准,你可能永远都做得不够好,永远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内心很脆弱,就觉得别人也承受不了拒绝,担心自己的拒绝,会造成对方的痛苦,自己也会因此感到内疚和自责,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非常在意的亲人或朋友身上。

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需要建立一种内在的自信,有了对自己的肯定,就不再害怕受到别人指责,也不再担心失去亲密关系。只有肯定自我价值,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信赖自己的处事原则,才不会陷入害怕拒绝的情结。

其实,别人的评价仅仅是一种参考意见,有时可以借鉴,有时可能毫无价值,别人不是你的上帝,你才是自己的主宰。

你有权力对别人说“不”,当你不再害怕说不的时候,你将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空间,世界也不会因此而崩溃。但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对方感觉被轻视或受伤害,要实话实说,不要敷衍对方,也用不着找借口,更不必为自己辩解。当然,你也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脸色,要学会坦然地面对批评和指责。

遭到拒绝不是失败

首先我们要对拒绝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遭到拒绝并不是一种失败,因为即使你的提议再好,别人也不一定能马上接受。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别人的拒绝。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被别人拒绝,可能是别人尚未看到他们自己的需要,或是一时无法做出决定,只是暂时不能接受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家真的不接受,但人家拒绝的不是你,而是你提出的建议。

人们在推销某种产品或提出某种建议时,经常会遭到拒绝,很多人会因此感到羞愧,甚至感到备受污辱。实际上,这种强烈的失败感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某种想象。因为大多数人习惯将自己提出的建议或请求和自己这个人当成一回事,如果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养成对事不对人的心理习惯,就不会再害怕遭到拒绝了。

当然,有时候我们提出的请求和我们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求爱或求职的时候,如果遭到拒绝,就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遭到拒绝并非是自己的失败,而是条件尚未具备,或者对方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据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为了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曾做过上千次试验,但他不认为这些试验都是失败的,而是认为,每次试验都让他知道某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最简单的做法是,接着进行下一次试验,直到找到合适的为止。我们向别人提出的一次次请求,遭到的一次次拒绝,同爱迪生的试验是同一个道理,只需要接着寻找适合自己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