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5507100000032

第32章 万众一心全面(2)

在最新出版的《2003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认为,2002年中国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领导层如此大规模的平稳交接尚属首次。”在高层顺利交接的同时,各级省市和村县委会换届选举顺利,2002年全国共有18个省、市完成了换届选举。但是过去的一年中,仍有一个最让人揪心的问题,那就是下岗失业现象依然严重。

所谓失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0)的标准,是指在一定年龄之上,在参考时间(比如过去一月)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回首2002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工农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能遇到的冲击和困难也没有预计的严重……这一切一切都让人振奋不已,然而一个不能不直面而且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就是就业难。据2002年11月11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已在十六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截至2002年9月,向各城镇有关机构登记的失业人数是7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仍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多万人,如果把它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相加,失业总人数是1400万人,合计起来,失业率为7%。上述统计不包括目前涌到城镇找工作的大约1亿农工。

1998年至2002年6月,全国累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600多万人,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但是有·个现实问题是再就业率正在逐年走低,已从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目前,中国的失业问题进入建国以来的第五次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研究员说,“这里所说的失业人员,包括700万左右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00多万城镇农民工失业人员。此外,还有70万待业的大学和本科毕业生。”按规律,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了8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城镇就业形势并未根本好转。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明显减弱。以福建为例,2002年上半年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产值新增32.6%,而信息产业新增职工人数仅占全省新增职工人数的0.7%;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新增职工人数1990年为6.2万人,2002年仅为2万人。

这反映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增加就业岗位的矛盾。

蓝皮书还指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就业都将面临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的彼此困扰、新生劳动力与失业人员的相互交织。“十五”时期(2001至2005)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2002年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只有70%。2002年已有9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而今后10至15年还有1.5亿至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在新的一年中,各级领导要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面对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挑战,我们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怎样扩大就业,让更多人得到实惠呢?2003年新年伊始,国家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已宣布:“2003年我国将力争新增就业岗位950万个,城镇失业率将控制在4.5%以内。”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于法鸣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让下岗、失业人员获得更多实惠。

一、从经济发展中分享实惠

从宏观看,国民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为实现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果今年经济增长在7%左右,那么单靠经济增长就可提供500万到6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潜力巨大。随着旅游、商贸、社区等服务业市场的加快开放,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从优惠政策中获得实惠

各部门、各地区去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吸纳劳动力较多的服务型企业和商贸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税收减免。对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者给予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等。

今年将是这些政策措施兑现的第一年,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将在3年内创造上千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将为失业人员的创业之路大开方便之门。

三、在广阔市场中赢得实惠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只有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主导性作用,才能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正确选择。随着就业市场的健全完善,人才市场准入制度的设立,人才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提高,劳动者将拥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

四、从再就业培训中享受实惠

作为市场的主体劳动者而言,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今年再就业培训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劳动力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如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除前面讲的外,宋惠晶、何建华等专家学者提出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从短期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增加失业人口,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考虑在保持目前资本投入高增长的前提下,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大幅度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高资本投入成为持续性创造就业的过程。

第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并将之培育成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一是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生产,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扩大出口,吸收更多的就业;二是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九五”期间第三产业对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贡献率高达84.76%,服务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当前要切实打破行业垄断,加快旅游、金融、文教科卫等产业的发展,把就业潜力变成实际就业能力。比如,旅游业的就业潜力就很大,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之比为1:5,是创造间接就业比例最高的部门。据预测,未来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将达到4500~5000万人,新增就业机会3000万个以上。

第三,积极筹集资金,举办一些公共工程项目,增加就业岗位。要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环境保护、市容清洁、垃圾处理等公共工程,优先安排下岗职工重新上岗或临时上岗,并力争以劳动替代福利,使下岗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要实现上述目的。

就必须积极筹措资金,开辟资金的新来源:取消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额(1996年为337亿元)和各类价格补贴(1996年为4554亿元);加大对个人所得税逃税的惩罚力度,增加个税收入;开征国债交易、企业债券交易、外汇交易和期货交易的交易税;公开拍卖部分国有资产;征收特殊垄断行业部分利润等。

第四,健全劳动力市场,发展市场中介,搞好下岗职工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劳动力市场可以为劳动力的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和接触的机会,从而缩短劳动力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时间。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了更好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信息、培训、资格考试、档案管理、劳动仲裁等服务。对于下岗职工,尤其要做好转业或转岗培训工作,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低、技能水平不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不强。通过培训,力争走出一条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再就业。比如,正当上海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40~50岁失业人口的身上,推出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为目的的“4050工程”的时候,20~30岁人口的失业问题又迎面而来。根据调查,上海市仅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就从1998年的6.91万人迅速攀升到2001年底的10.2万人。其中,毕业于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三校生”占到42.8%,其他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占到38.7%。于是,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2年第三季度完成失业青年职业见习培训63379人,培训后,实现就业22607人,就业率为35.6%。他们说:“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它会逐步走向成熟。”

第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实践表明,乡镇企业是我国一种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它与城市企业相比,由于乡镇企业资本密集程度低、就业摩擦小,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更大的潜力,国家应把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数据测算,乡镇企业布局的相对集中比分散布局,就业能力(包括连带效应)可扩张50%以上,因此,应根据行业特点、技术水平、规模大小等制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向小城市集中的具体政策措施。

第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尽快覆盖到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统筹。党中央、国务院在国企改革中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逐步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而且保证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使大部分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被老百姓称作“养命钱”。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社会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补充保障基金。在2003年1月20日召开的中澳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研讨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报了这三笔“养命钱”怎么管、怎么用,让老百姓心中有一本明白账。

第七。重塑劳动力输出体制,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受传统劳务输出体制的约束,我国以往劳务输出较集中于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远远落后于劳务市场的发展需求。我国目前在国际劳动力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0.3%左右,按换汇额汁算,劳务输出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1%左右。当前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正从以体力为主的普通型劳务转向技术型、知识型高级劳务。为了发展劳务输出,国家必须尽快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劳务输出专业队伍,调整现有劳务输出结构,在继续搞好建筑、轻纺、渔业、制衣等劳务输出的同时,要有重点地安排计算机软件、医疗保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劳务输出;同时,在组织机构上建立省、地、市、县级劳动力输出组织系统,建立覆盖全世界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网络体系,及时向国内各级各类劳动力输出机构提供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数量、种类、价格以及中短期走势。劳动力输出规模的扩大无疑将有利于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企业富余人员重新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农民变市民的步子再快些

“全面小康,难在农村。”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材料,全面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中,广大农村还有3条没有达到: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医疗卫生条件。这其中,农民收入是个关键。

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连续6年处于徘徊和缓慢增长状况。以目前的水平来看,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甚至比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水平还低将近500元。此外还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在拉大,还有许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