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著作的显著特点是其记述的原始性。所记名物不少可能是采自原产地原名称的译音。如柯黎勒、无念子来自波斯语;荜拨来自梵语;都昆、都桶子来自僮语和瑶语。另外,乙树、州树、前树、国树、文木、苏方木等的乙、州、前、国、文、苏方等名也可能是译音。这部著作只叙述“草物”的产地、形态、习性、用途等,不提引入种植情况。语言古朴,文笔洗练,极少征引他书。被认为在记述南方生物方面有一定开启之功。反映了我国南方当地一些特产及南亚、波斯等一些国家传来的不少应用植物的初始情况。
这本书在记述植物时,有其鲜明的规范化特色,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在植物学发展史上很值得注意。我们可以从中举出二例加以说明。如椰,书中写道:“椰,二月花色,仍连着实,房相连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也。横破之可作椀;或微长如栝篓子,纵破之可为爵。”槟榔:“三月花色,仍连着实,实大如卵,十二月熟,其色黄。剥其子,肥强不可食,唯种作子。青其子,并壳取实曝干之,以扶留藤、古贲灰合食之,食之即滑美。亦可生食,最快好。交阯、武平、兴古、九真有之也。”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和一定的格式,把植物的生长规律,如花期、坐果时节、果实的性状勾勒出来,最后记载用途、产地,特色鲜明而且科学。但可惜记载稍嫌简略,其书内容虽被有关著作大量引用,但其格式和方法却未被后世所注重。
汉以后出现的这许多地方志、记,反映了中原地区与南部边陲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当时不但中原较高水平文化技术向边远地区传播;而且内地人们随着去往学者的增多,对当地动植物的了解和认识也逐渐加深。这些由学者和官吏根据亲身见闻写下的作品,带有资源报告性质。它们不但内容新颖,翔实可据,而且涉及面广,叙述水平高,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它们的传播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认识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重要的作用。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的第十章集中了许多这类记录和后世本草的屡屡引用,说明了这批生物学资料为以后的农业和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后人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启示和指明了方向。从那以后一直到清代,我国学者对南方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记述都未间断,这对于丰富我国古代生物学知识宝库,提高古代的生物描述和分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和上述偏重记载某一地区物产的著作不同,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全国性的物产志。这些物产大多与生物有关,在生物学史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些泛记全国各地物产的“志”中,以张华的《博物志》和郭义恭的《广志》影响最大。张华是晋初学识渊博的学者,史称“博物洽闻,无与伦比”。一般认为他的《博物志》原书早就找不到了,现在流传的本子是后人杂采诸书引文并杂入其他小说拼凑而成的,已经失却原貌。这里着重介绍《广志》。
《广志》是记述各地物产的著名作品,成书约在公元270年前后。这部书写成于全国统一后的西晋,作者可以充分收集到全国特别是经开发后东南和西南以及漠北传入的各类有用植物、动物等。原书也已失散,经后人辑出的有260多种。大部分与动植物有关,包含大量详实切用、值得珍视的生物学资料。
《广志》对生物产品的记载,包括名称、产地、形态、生态、习性、用途等。其中记述的动物有宛鹑、雉鹰、菟鹰、野鸭等;植物则有粱、秫、各种粟、稻、豆、麦等粮食作物,薇芜、蕙、葙、地榆等药物,蓝草、紫草等染料,枣、桃、樱桃、葡萄、李、梅、杏、梨、柔、柿、安石榴、甘、荔枝、栗、木瓜、枇杷、椰、鬼目、橄榄、龙眼树、益智子、桶子、榠查、蒟子、芭蕉、子、胡桃、廉(阳桃)、莎(南椰)、枳柜、系弥等果树,桂和木蜜(沉香树)等香料,姑榆、榔榆等用材木。书中还首次记录了绿肥植物苕等。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非常广博。
从今天可见的内容而言,《广志》对经济作物的描述较重视生长节律,器官颜色,果实大小、构造、风味等。书中对荔枝是这样描述的:“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脂,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将已时,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作者还注意比较不同产地的各种物产品质的优劣。这方面的记载,对我国园艺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广志》一书,记载真实、描述准确,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被《齐民要术》及历代的本草著作大量引用。
专谱的出现
专门记述某一类或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专谱”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生物学发展的标志之一。《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相六畜》38卷。这说明,以家养动物为对象的专谱,最迟在西汉时候就已经出现。后来《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相马经》、《相牛经》、《相鸭经》、《相鹅经》、《相鸡经》和《养猪法》、《养羊法》、《陶朱公养鱼法》等多种动物方面专谱。在植物方面,《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谱》、《芝草图》、《种芝经》等多种。据《隋书》记载,这些书在梁代还存在,后来,除《竹谱》尚流传外,其他大都丢失了。
《竹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关于竹类的专书,据《旧唐书·经籍志》载,作者为戴凯之。
戴凯之,字庆豫,晋代武昌人。《竹谱》约成于公元5世纪,可能是他在作南康相时所作。《竹谱》用四言语记述竹的种类和产地,每条都有注释。作者通过实际调查,记录了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五岭周围的70多种竹类。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宠物,随着南方的开发,竹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日益显著,戴凯之适时地对竹类加以研究论述是自然的,是时代的需要。
晋·戴凯之《竹谱》书影《竹谱》首先指出竹类的特点是:“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纠正了《山海经》、《尔雅》以竹为草之误,认为应属植物中的特殊一族。接着描述了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是:具节,一般茎中空,常青绿,怕严寒,初生为笋具箨,生活期约60年,有开花结实枯死特性,水渚岩陆均可适生。这些描述都是正确的,不经过实地观察不可能记得这样清楚准确。
对各种竹的形态特征,《竹谱》都能抓住主要点作出比较具体的记述。例如记麻竹:“苏麻特奇,修干平节,大叶繁枝,凌群独秀”,突出了麻竹竿直环平,丛生多枝和叶大如履的特征;记弓竹:“如藤,其节郄曲,生多卧土立则依木”,突出了弓竹竿长且软、每节弯曲、卧地生竹、似藤的特征。对有些竹类,不仅记外形,而且记内部。例如记菡竹“幕内暠绣文外赩”,不仅记茎秆“大如脚趾、坚厚修直”的外形,还记“腹中白幕阑隔,状如湿面生衣的内部特点;不仅记皮色赤文、绣画可爱,还说明成因是“将成竹,而笋皮未落,辄有细虫啮之,陨箨之后,虫啮处往往成赤文”。可见观察非常细致。《竹谱》语言简练,用词典雅,能抓住主要特点描记。例如记海:“生于岛岭,节大盈尺,干不满寻,形枯若筋,色如黄金。”仅用20个字记,将海这种竹节大、干短、枝叶稀少的特点描绘得历历在目,而且使人们对海生于多风海岛的生境及其对植物造成的影响也如身临其境。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科学和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对有些竹类,是通过对比记述,如赤白二竹,着眼于色,“白薄而曲,赤厚而直”,寥寥8个字,即已区分清楚,十分难得。
《竹谱》对竹类用途也很注意。如蘅竹、棘竹,筋竹可作弓箭矛弩;单竹可以织以为布;苦竹下节可以作汤用;筱竹、篁竹可以为笙笛;棘竹枝节有刺,还可以作城垣;筱竹大,可以作梁柱;篇竹叶大,可以作篷;一般肠竹、鸡胫竹、浮竹的笋特别美,可食,还特别介绍浮竹笋的吃法:在“笋未出时掘取,以甜糟蒸之,既甘又脆,为人们美食”。
《竹谱》首次专对竹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以及作用等多方面加以记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竹类专著。
戴凯之《竹谱》之后,宋元明清都有人撰写《竹谱》,宋僧赞宁还写有《笋谱》,著录笋有98种之多。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以上几种专著以外,还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专著出现,例如卜式养羊法、养猪法、牛经、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等,但多已散失无存。
《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十卷,不仅包含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而且也包括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齐民要术》提到的栽培植物有70多种,大致分四类:即谷物(卷二)、蔬菜(卷三)、果树(卷四)和林木(卷五)。这种根据形态和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在农书中还是首次出现。它对后来农书中对栽培植物的分类显然有一定影响。贾思勰很重视对栽培的品种资源的研究。他不仅收录前人的记载,而且广泛收集当代的资料。例如《齐民要术》中所著录的粟的品种除引郭义恭《广志》所载的11种外,他自己调查收集的有86种之多,并且根据穗芒之有无、成熟期早晚、米质好坏、耐寒性和抗虫性等因素加以区分;还著录黍12种、小麦8种、粳稻25种、糯米11种、粱6种。此外,对各种蔬菜、果树的品种也都有著录。例如梨《广志》记有9种,贾思勰又补充了3种。他还总结了当时人们命名作物品种的方法:一为“以人名命名”,二为“观形立名”,三为“会义立名”。
关于植物的雌雄性,我国从古以来就知道大麻是雌雄异株的。《齐民要术》则进一步指出:生成雌株的种子和成雄株的种子在颜色和形状上都是不相同的。要取纤维,就必须专种雄株;但为了麻的繁殖,也要种雌株。雌株只有雄株放出花粉(放勃)才能结子。
《齐民要术》中的提到的家养动物有牛、马、驴、骡、羊、猪、鸡、鸭、鹅和鱼等。对家养动物外部形象特征的观察,是古代相畜禽的基础。例如《齐民要术》根据外形观察将马分为两类,即“筋马”和“肉马”。筋马相当于现在的骑乘种,肉马为乘挽兼用种。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相畜术。到汉代就有了相畜的专著,如《相六畜》、《相马经》等。《齐民要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相畜禽知识。例如,关于相马,《齐民要术》指出:“凡相马之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大头缓耳,一驽;长颈不折,二驽;短上长下,三驽;大髂短協,四驽;浅髋薄髀,五驽。”由此可见,畜体的头、颈、耳、脊、躯干、腹、肋、腿、蹄、髋、髀等各部位,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相互间大小比例关系,乃是古代评价动物体质、健康状况的标志。
《齐民要术》不仅注意到栽培植物变异频繁且品种繁多,还注意到变异与环境的关系。贾思勰亲身经验,山西从河南引种的大蒜,次年就成了百子蒜;而引种芜菁根却有碗口大,即使从别的地方引进,一到山西也就会变大。还有山西并州产的豌豆种到河北井陉口以东,山东的种子种到山西壶光关上党,便只徒长茎叶而不结实。贾思勰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异,是“土地之异”的缘故。贾思勰洞悉动物植物特性的遗传性,因此他非常重视人工选种工作,《齐民要术》说:“粟、黍、积、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挂高悬之,至春治之别种,以拟明种子。”这乃属混合选种,《齐民要术》中还对评到的多种动物的选种提出要求。关于种羊,认为要选择腊月或正月的羊羔作种;种猪要先取“短喙无柔毛者”;种鸡要选取“形小、浅毛,脚细短者”,认为这种鸡“守窠少声,善育雏子”。在贾思勰看来,选择好种畜,不仅要看它的遗传性质,而且还要看它在孕妊和出生后的环境影响。
《齐民要术》还反映了我国以前历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活动的重大成就。书中提到作曲、酿酒、作酢(制醋)、作酱、作豉、作乳酪、作菹等,都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取符合人类需要的食品的。在制曲酿酒方面,书中已经将酒曲分为两大类,即笨曲和神曲两大类,这相当于现在大曲和小曲。在制曲过程中,要掺入生料,这有接种微生物的含义,并注意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调节。书中正确地把发酵饼内形成的五色衣,视为曲成熟的标准。在制醋的工艺中,《齐民要术》已将衣(醋酸菌膜)的生成情况下与醋的形成联系起来,似乎已经意识到衣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正是由它的作用,才使酒精转化为醋。这些事实说明,贾思勰对微生物生长规律已有相当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