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5508500000027

第27章 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挫折(1)

经历了许多人生挫折的父母,往往不希望孩子再经受任何挫折。岂不知,孩子越是娇嫩,就越容易成为失败的常客。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成熟,在磨难中愈加坚强,才是最负责任、最具远见的父母。

1 挫折和磨难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挫折,感受痛苦。挫折和痛苦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

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是在童年时就开始树立和发展的。父母应当培养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让他们品尝到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满足感。

让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医生的经历吧!每一天他总会在他的临床门诊中,看见几位忧心忡忡的父母,为了孩子在学校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烦恼不已。

他们担心老师的“大小眼”会让孩子的信心全失;他们害怕老师对孩子的指责会使孩子退退缩缩;他们恐惧老师的“另眼相看”会令孩子霸气十足,仿佛老师成了左右孩子的唯一魔棒。

果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小孩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温室”中,总会有风有浪,你不可能永远扮演孩子的避风港,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害的保护。那么作为父母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你可以是一位提供挑战的人,也可以是帮助孩子面对挑战时的智囊团,或者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不必担忧孩子会因为一次挫败,就永世不得翻身。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这样的系统会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接纳各式各样处理不同危机的“方法”。

这才正是挫折赋予孩子的未来本钱,它可以让孩子逐渐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

即使哪一次他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甚至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再接再厉,什么时候可以另起炉灶。

这样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应该拥有的。

挫折,简言之,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挫折就是这种困难或者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好的,因为它使受挫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确切地说是对意志品质不同的人来说,挫折的意义却是极不相同的。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然而逆境也可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的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这是因为:

其一,他们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

其二,他们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财富”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其三,“天生我才胜挫折”,不管是生物意义上而言的“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还是“奋斗为成功之父”、“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类身上都体现出意志的努力。

孩子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接受失败,感受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

2 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人生的成功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力的支撑,坚强的意志力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凡是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犹如空气、阳光和水。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是对孩子将来成才的最佳投资和可靠的保障之一。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取胜利的重要条件。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30年后总结时发现,成就与智力不完全相关,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成就高。在800名男性受试者中,他把其中成就最大的人(占20%)与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占20%)做了比较,发现他们之中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意志品质的不同。成就大的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即意志力;而成就小的人,则缺乏这些品质。

能吃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尝试生存的艰辛,有利于孩子增强意志、健全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工程师李新斯带着5岁的儿子到10公里外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了。进城的公共汽车不知何故停开了。按理说,李新斯完全可以住下来,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李新斯却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李新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就在许多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时,富甲天下的美国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则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号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美国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无水源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

一位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教育专家指出,生存意志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虽然实现了“富裕社会梦想”,但社会节奏加快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了。同时,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们应具备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为此,美国的教育家提出了“开展和促进与人接触、感受自然的运动,恢复和充实孩子们的感性体验”的建议。从1996年起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广泛的“感触性”教育运动。美国各地根据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分别建立了一些教育基地一一交流村。

学校和社区组织孩子们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劳动、锻炼,请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讲过去的生活;或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谈,为老人们服务;或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或请农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长传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木同年龄的孩子混编组开展活动。

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感触性”教育活动,对大自然、周围的环境、生活有.了切实的感性体验,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激起了学习欲望,并且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关心别人、携手并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优良品德。

美国的幼儿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这样不仅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而且还能锻炼孩子面对艰苦与挫折的意志。

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应该对孩子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3.让孩子在逆境中经受挫折的洗礼

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在逆境中奋斗过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

孩子只有把挫折看成一笔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有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样才能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因此,父母应时常告诫孩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你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要教育孩子必须能够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

有的孩子通过拒绝参加学习来逃避考试,越是这样,自卑心就越膨胀。为了给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当的理由,他们往往会自我美言,贬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攻击勤奋的人“虚伪”、“愚蠢无知”等。其实不必为自己找借口,犯错误甚至遭到失败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孩子要想适应未来,要想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能够经受住外界环境巨大变化的考验,在压力面前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

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的。

即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还要求孩子有顽强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

可以说,在任何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暗淡的岁月。面对严酷的现实,只有不屈不挠,才能迎来光明的时刻。

考验一个孩子是否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和乐观的精神。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是这样说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如何回报你。”如果在挫折面前,孩子总是怨天尤人,长叹短息,或者什么事都不能自主解决,等着他人的帮助,那么他的明天永远是灰暗的。

4.挺胸而上,指导孩子学会直面挫折

父母要教孩子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动会得到某种预期结果,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直面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构筑的。

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对于如今这一代人来说,微波炉3分钟就可以做顿饭,看电视有99个频道可供选择,整天梦想中彩券发大财,而对这句名言就很陌生了。

即使是在传统小农场长大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体会辛勤工作与成功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孩子们很容易认为那些令人瞩目的名人是靠长相和天分成功的,即使他们曾有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只不过是成功的很小一部分原因。

不幸的是,如今的许多孩子并没有学会忍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负面情感。即使我们相信自我激励的教育理论,他们也不愿意被看成是因为先天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孩子到了13岁以后,被看成“愚笨”比面对失败更让他们痛苦。

我们以孩子们为避免答不出老师提问引起的尴尬而最常用的方法为例:13岁的比利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前天下午,他一直在玩“转身跳射击”,晚上又把《终结者》看了第三遍。他跟父母说,家庭作业已经做完。现在面对七年级历史老师斯蒂文斯夫人,报应的时间到了。

“谁来说说大萧条的原因?”老师提问后只有3个总是很积极的学生举起了手,而其他25名学生沉默不动。

为了避免让老师叫到,比利本能地就把铅笔丢到了地上,然后弯腰去捡,试图使老师注意不到他。尽管他故意磨磨蹭蹭,在捡到铅笔后,局势仍未好转,斯蒂文斯夫人还没有找到人回答问题。比利又很快有了第二招,使劲揉眼睛,仿佛眼睛里进了什么东西。但是老师仍然盯着他所在的方向。最后眼睛疼了,不能再揉了,比利便“紧盯着书本”,仿佛他突然从模糊和忙乱中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似的。

坐在比利后边的艾伦反应较比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双手托腮,一脸疑惑的神情,好象在告诉老师:“我真想回答你的问题,但我还在考虑生活的意义。”她自以为老师会理解她的疑惑,并且知道,一旦喊她回答问题便会打断她的沉思。另一个同学托米的镇静是出了名的。他对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甚至基本没有听懂老师的提问,但他决定利用“逆反”心理。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不停地挥舞,因为他想老师不会叫太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的。

斯蒂文斯夫人最终还是叫了比利。他慢慢站起来,反问了一句:“你问的是大萧条的原因吗?”

“是的,比利。”斯蒂文斯夫人耐心地回答。

“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吗?”比利又反问一句,似乎在表明,他至少知道这一点。

“是的,30年代的大萧条的原因。”斯蒂文斯夫人很清楚这个“老鼠和猫”

的游戏,这是学生们不知道答案时惯用的伎俩。她把声音提高了一点,不容争辩地问道:“比利,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利垂着脑袋,什么也不说,最终还是求助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沉默或许会被视为傻瓜,但也比开口证明自己就是傻瓜要强得多。

大多数孩子都用过上面提到的伎俩,来遮人耳目,让老师看不出来自己不懂或没作准备。有的学生直接从百科全书上抄答案,有的在大考当天假装肚子疼或发烧,更严重的甚至干脆放弃,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逻辑:放弃就不会失败。所有这些办法,无非就是不成功者自己战败自己。

家长要教会孩子不要因为担心失败,而去采取拖延战术,更不能迷恋于拖延战术。

如果孩子在遭受挫折后变得没有动力,沮丧失望,那么家长就要增强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

我们对名人的崇拜向孩子们发出了两条与培养成功技能相悖的信息:孩子们不仅贬低努力的价值,也看不到失败以及由此应该吸取的教训的重要性。

5.主动为孩子创设适度的挫折情境

让孩子能正确对待挫折,首先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增强耐挫力。这是帮助孩子博取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挫折教育”的基础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