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5508500000008

第8章 状元生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5)

郝煜这一点跟他们一样,从小到大,不管评选班干部还是三好学生,都顺其自然,从不刻意去争什么。他觉得没有必要,只要他该做的做到了、做好了,“别人怎么评是别人的事’。父母一直都鼓励他参加社会活动,希望他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一些锻炼,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已的素质,但是父母从来没有说要他去争什么。郝煜也觉得,自己只有这样才算是父母的儿子,没有失去他们的本色,不会让他们失望。郝煜慢慢长大,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决定的事情,这时候父母总是非常民主,他们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给郝煜提供一些意见.决定权是始终掌握在郝煜手里的。一旦郝煜做出了决定,父母就会全力以赴地支持。高二的时候,功课越来越重,郝煜想暂时停止绘画训练。但是他心里总是舍不得,难以决断。父母知道了之后,告诉他:“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做决定。有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放弃以后不能后悔。”郝煜考虑了很久,决定暂时停止绘画训练,一心一意应对高考。也是那时候父母告诉他,如果要学画画,不一定非要在美术班里,哪里都是你的课堂,学什么都是这样。即使后来不再上美术班,他还是经常信手涂鸦,遇上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想画了就随心所欲地画上几笔。

好多父母都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好教,做家长的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孩子则抱怨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得不到理解。郝煜的家庭却不是这样。

小的时候,父母提供给他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他求知欲非常强的时候引导他步入知识的大门。到了初中和高中,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比较好.父母对郝煜的学习比较放心,所以讲的就比较少了,更多的是关心他心态的调整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平常考试考不好时,父母从来不会对他横眉冷对,他们相信郝煜会冷静地反思和总结。而郝煜自己也觉得做人就是要能高能低.人生不是只有一次角逐,这次落下了,多努力一把,下一场赶上就是了。

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父母这时候也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这个时候,郝煜的母亲主动往前迈了一步——当教师的母亲不管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对郝煜说,开心的,不开心的,让郝煜知道他是母亲最亲、最可信任的人。在做一个好听众的同时,郝煜也慢慢地向母亲敞开了心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做父母的如果能把孩子当朋友,先向孩子迈出一步,孩子就会毫不犹豫地向父母敞开心扉。

都煜是一个思辨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父母在有些问题上看法会很不一致,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但是父母很尊重他的见解,郝煜也能理解这一点:父母因为有更多的经验,对很多事的看法也会比自己深刻。虽然因为年龄的原因,难免有一些观点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大家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沟通却非常充分。这种沟通不是“家庭会议式”的,而是很轻松很自然的“闲话家常式”的。

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是最可怕的,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跟孩子好好地沟通,互相了解,那么这种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在郝煜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给予的都是爱和鼓励。这让他明白了父母也许不一定能和他同舟共济,陪他一起搏击风浪,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同时,也让他知道了父母是岸,会永远守候他,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他。正是有这样的支持和鼓励,郝煜才能够无畏地面对一切风浪,才能一步一步踏实地走过来,才能继续前行。

爱和宽容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爱是一种能够感染人的力量,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和事永远都不会失去信心和希望;而宽容和信任能让孩子有更独立的人格和更强的责任感,这样孩子对学习和对以后的人生才能很好地把握。还有就是要提供给孩子好的环境,给他好的影响。21世纪父母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将所有自己未实现的愿望都强加给孩子去完成。而应该是对孩子有所期望,同时自己也要有所为,有所成就。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承受了太多来自父母的压力,更容易为父母的努力所感召,更希望能像父母一样有成就,更愿意为了做像父母一样的人而不断付出。

我们相信,每一个成功的孩子后面都有家长做榜样。

王春阳:离异家庭中走出的状元生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这已成为当代教育专家的共识。

不少父母总是责备孩子不成器,殊不知,孩子能否有出息正是根源于父母。孩子是成功还是失败,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

王春阳是个特别的状元,他出身于一个离异的家庭。王春阳的父母于1995年离婚,他当时10岁,懵懵懂懂的他跟着父亲离开了宁夏,离开了妈妈。

他有一个年长他一岁的姐姐,当时判给了妈妈,这样姐弟俩也分离了。父亲原本祖籍河南,这次便领着小春阳回到了河南许昌。不久他和当地一个离异女子重新建立了家庭,小春阳有了一个新妈妈。

幸运的是,“小白菜”的故事没有在王春阳身上上演。河南新妈妈年长王春阳的父亲10岁,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已出嫁,她对这个10岁的安静羞怯的小男孩疼爱有加。王春阳对河南妈妈非常有感情。他曾说:如果非要在河南妈妈和留在宁夏的妈妈中做一个比较的话,他觉得河南妈妈比宁夏妈妈还要好。

在王春阳的印象中,宁夏的妈妈特别喜欢打麻将,下班后基本上不做饭。

她在家打麻将输了时,小春阳躲在一边不敢说话,只有等她赢了才敢向她要两块钱去街上买碗凉皮吃。宁夏生母的性格很直,脾气也很大。王春阳有时想妈妈,从河南打电话过去,常常听到电话里传来她的吼声:“烦死了,你不知道我正在打麻将吗?”所以,河南妈妈的温柔体贴、和言细语让王春阳备感温暖。

河南妈妈总是将家人的生活照顾得很舒适,最让王春阳难忘的是她在平常上下楼梯时都在想着给王春阳做什么好吃的。由于户口随母亲落在宁夏,王春阳初、高中都只能在河南借读。好在他不用住校,一日三餐都可以吃上河南妈妈做的好吃的饭菜。上高中时,由于学习紧张,他放学后一般不回家,晚上在学校上自习。傍晚自己出去买张烙饼吃,晚上10点下了自习再回家吃夜宵。河南妈妈年纪大了,习惯早睡,一般晚上8点多就睡觉,10点钟再起来给儿子做夜宵。等儿子吃完了,她再收拾洗刷,然后才睡觉。早上她6点起床,叫醒王春阳。

河南妈妈给王春阳做的早餐,王春阳眼睛里满是笑意和幸福:“说出来你很难相信,河南妈妈给我做的早餐特别丰富,有小麦饭,油麦饭,煎饼,包子,饺子,馄饨,鸡蛋面,打卤面,牛奶,面包,燕麦粥,大米粥,皮蛋瘦肉粥……呵呵,一两周之内都不会有重复。”

其实王春阳刚开始和河南妈妈一起生活时,也产生过抗拒排斥心理,那时他刚好10岁。可是后来他觉得河南妈妈对他真的很好,特别宽厚慈祥。她和前夫生的三个女儿都相继出嫁后,更是一心扑在养子身上,方方面面对他都特别照顾。在王春阳的家族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多多少少还是有的。

他记得小时候在宁夏,每次吃饭家里人总是把最好吃的都夹给他。王春阳的姐姐,只比王春阳大一岁,常常在只有姐弟俩时悄悄地对王春阳说:“弟弟,把你吃不完的东西分给我一点,好吗?”王春阳很后悔地说他那时特别不懂事,听了这话,原本不想再吃的东西,竟然又呼噜呼噜地全给吃了。

王春阳的父亲在早年随着奔赴宁夏特大矿藏——石嘴山煤矿的劳务人员大潮从河南去了宁夏。母亲当年是因为爱追随着父亲而去的,但十多年后,两人又因感情问题分手了,不过离婚那会儿家中并没有多少硝烟,而是相当平静,这一点对年幼的王春阳来说又可以称得上是不幸中的一点幸运。

河南妈妈最喜欢为他做的事就是做很多好吃的,然后在旁边看着他吃。

看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做的菜,她心里特别高兴,特别满足。在王春阳心目中,河南妈妈永远都是那么慈祥、亲切、体贴、无微不至。或许也正是后来河南家中的这样一种脉脉的亲情,驱走了可能会依附在王春阳身上的早年冷漠和缺乏温馨的家庭生活的阴影。

王春阳的河南双亲在儿子和同学交往上的态度也非常宽松。他们通常对儿子带回家的同学和朋友都非常友好热情,这让王春阳感觉很轻松。“我的同学都去过我家,我父母非常热情,简直对他们太好了,有时连我都嫉妒了。你知道平时在家吃饭,我坐正位,我爸坐次位,我妈坐末位,我同学来的时候。同学坐正位,我就差不多一边站着了。”

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反而让孩子在择友和人际交往上培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我有不少朋友,其中一些好朋友学习不是很好。你知道从初一到现在的生活是很枯燥的。有时候我看到别人玩游戏很开心的样子,就去接近他们,时间长了发现他们也并不开心。他们学习不好,或有别的烦恼。我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我需要的都有,家庭,朋友,很好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常常打打篮球。”

正是父母的放手,促成了王春阳的良性发展。2003年,由于户口在宁夏,王春阳回到宁夏参加了高考,他每门功课都考得很出色,语文121分,数学129分,英语125分,文科综合236分,总分611,名列宁夏文科榜首。

一个月后,捧着北大的录取书,王春阳含泪说:“是河南妈妈的温暖关怀造就了我,谢谢河南妈妈!”

王春阳的家庭有点特殊,但他有着很好的心态。他在遭遇了父母的离异,家庭的重组,父母和自己思想意识的差距等可能将别的脆弱的孩子击垮的事情之后,仍然倔强地健康成长。这与他继母的关怀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也应像王春阳的继母一样,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