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5510300000039

第39章 管教太严的恶果

大家知道这件事吗?

凤凰网10月26日(2001年)据《东方日报》消息:香港沙田一名15岁少女,怀疑因不满父母管教严厉,以及禁止她参加一切课外活动,自觉没有自由,前日放学后没有返家,昨凌晨在马鞍山安梯间割脉,向父母做出无声抗议,少女割脉后曾致电三名金兰姊妹哭诉,众姊妹闻讯赶至制止,将她送往医院救治,慈母获悉女儿做出傻事,情绪激动一度昏厥。

割脉女生姓曾,与父母及八岁幼弟同住马鞍山锦英苑一单位,曾女于区内一中学就读中四,成绩良好,并为学生会干事;她与三名女同学感情甚佳,四人更结义金兰,同学均称之“四朵金花”。

曾父为私人司机,母在电子厂任检查员,由于双亲日问均要外出工作,聘有一名菲佣打理家务。据悉,曾父为免女儿误人歧途,订立严厉家规,规范女儿一举一动,规定女儿只准参加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一概不准参与,每日放学后必须于下午四时前返家;今年复活节及重阳节假期,曾女的同学相约大家到郊外远足及烧烤,亦不获父母批准,令她甚为不满,她曾向“金兰姊妹”诉苦,指家中生活有如“坐监”。

前日下午4时许,曾女未有按时返家,其父恐女儿有意外于是报警;至昨凌晨零时许,曾女先后致电给三名要好的同学,透露她现时在安日楼廿一楼梯问,又说很想见大家,言谈间并表示有厌世之意。

其同学深感事态严重,立即连同曾女之刘姓男友赶往视察,赫见曾女独在梯间呆坐,面色苍白,左手手腕不断流血,地上有一把刀,各人立即替她止血,并致电报警送院。

曾父母接获消息后赶往医院探望,曾母目睹爱女受伤,一时受刺激过度晕厥,由丈夫搀扶,她苏醒后仍往安慰女儿一番。曾女在病榻上向父母表示,并非真的想死,只是一时冲动做傻事,现时伤口很痛,因割及神经线,医生指需一年时间才可康复,日后手指的活动能力亦可能受影响,对于割脉一事她感到十分后悔,并向父母承诺日后不会再轻言自杀。

不知各位朋友知道此事后会作何感想?反正我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我和妻子曾“命令”儿子放学后必须立刻回家,还为保证此命令的顺利实施而每周打印一份特殊的时间表——每周一让儿子带到学校,放学时先让老师签字,证实其放学回家的准确时间;然后,我们在家再次签字。这样,和老师之间的约定才算真正完成。该时间表已经使用了一个多月,幸运的是尚未发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说啦!给大家看看最后一次使用的“原件”吧。

某某同学上课及业余时段时间表(单独使用)

我决定下学期开始取消此时间表的使用——不是单纯因为看到上述的报道,而是我发现了自己进入的一个误区!

最慈祥的父母之爱为什么因教育而变成了一种残酷的爱?

有专家讲:主要导因有三个方面——

一、错误的育子观许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教育孩子的动机是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己争光,补偿自己的“无为”。具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往往对子女实施专制型的教育态度,他们强迫孩子沿着他们设计的轨道行走,不许孩子越轨半步,不能容忍孩子的一点失误,如果孩子稍有出格或未能做好,父母就会产生一种失落的危机感,情绪激动,丧失理智,做出许多事后悔恨的事情,他们对这种封建式的教育观念、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并没有意识到其不良后果,而常常是自认为是对孩子好。为了使孩子能学好,父母常常施以暴力手段。

二、粗暴的教养法“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器。”在这种封建的传统教养法影响下,父母把打孩子视为自己的权力,在教育中随意行使。他们认为说教不足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只有打才能让孩子深刻地记住教训。他们认为和颜悦色不足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只有打才能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在他们看来,教育的职能是通过打来实现的。在“不打不骂不成器”的信条下,对孩子横施暴力,造成孩子被打死、被吊死、被踢死、被烙伤等一系列恶性事件。而家长们并没有认为打骂孩子是对孩子的摧残行为,而是一种爱的体现,是“为了孩子好”。这种爱对孩子来说,成为了一种残酷的爱。父母的这种打骂行为违反了《未成年儿童保护法》,构成了违法行为。

三、欠缺的儿童观一些家长缺少有关儿童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也是造成家庭管教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一些家长没能接受更高的教育,缺少应有的教育知识。夏辉、王小川、谢晔的父亲都是工人,他们深深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够努力读书。这类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缺少科学育子知识的指导下,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多、过急的要求,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强迫孩子去做一些超出常态的事情,甚至要求孩子去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或学习上出现偏差时,就会拳脚相加。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成人化”要求,使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儿童心理特点,不能容忍孩子贪玩与顽皮。缺乏正确的引导,只能是“揠苗助长”,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最后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给家长带来的是更大的失望,失望又引发了忿怒,从而导致暴力行为。因此,基本教育知识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欠缺,造成家长对孩子缺少理解、宽容、理智,导致家庭管教悲剧的不断发生。

如何才能防止家庭管教中的悲剧再度发生呢?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家庭教育中的严重问题。

如何为人父母,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即: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

一、正确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对子女缺乏理解,便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与指导。理解的内容包括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特征等等。要做到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儿童身体生长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正确处理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依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给孩子以适当的期望,引导孩子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逐步达到成功的目标。然而,一些家长自以为理解孩子,凭主观臆断孩子的成长目标和方向,不依据孩子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快、过多的要求,致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智慧幼芽过早地夭折。

二、正确指导孩子指导孩子是父母的职责,做父母的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如何正确地指导孩子,却为许多父母所不知。在指导孩子时,父母应该是一个协商者,而不应是一个命令者。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现在的许多父母动辄对孩子声色俱厉,拳脚相加,发号施令,采取“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管教方针,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孩子对家长的教训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其结果往往与指导的愿意是南辕北辙了。家长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把自己的期望转化为孩子自己的意愿,激发孩子自觉奋进的动机。对孩子在努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偏差及时帮助、做出调整,就会不断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力量,使孩子健康的成长。

三、正确地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并非是指对孩子大撒手,不闻不问,顺其自然,而是指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要强迫孩子、限制孩子,应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孩子的求知欲、探索心及创造性。否则,让孩子固守在父母设计的范围内,只会使孩子学会因袭、固执。解放孩子就是尽量让孩子达到一种轻松、平衡、愉快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使孩子感到紧张。当孩子感到诚惶诚恐的时候,这时的教育就如同一种惩罚,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父母不应人为地为孩子设置紧张气氛,紧张可以使孩子思维变得阻滞、无创造性,接受能力差。父母要让孩子在一种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去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切不可经常打骂孩子。

所以,天下为人父母者,特别是脾气火爆的年轻父母,对孩子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智,就会避免家庭管教中悲剧的再度重演。

说实话,看完相关的资料和报道,我真的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儿子——给孩子身上“捆绑”了一道又一道无形的“绳索”,自己还曾经为所谓的“高招儿”而沾沾自喜,孰不知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到底应该如何读懂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