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5513800000043

第43章 科教兴国战略(1)

【要点】

1.科教兴国战略涵义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2.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其一,科教兴国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其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努力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方针;其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其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实现科技、教育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3.实施科教兴国有什么重大意义?首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科教兴国战略是推进两大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第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必须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教兴国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世界近代历史与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中,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进步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长达1000年的期间,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前面,许为现代科学在欧洲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和众多的科学发现,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等,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各国。从公元7世纪到12世纪,唐宋500年的繁荣,在科学、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曾为世界各国所仰慕。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到达东南亚、非洲、南美洲,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90年。但是,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科学和经济中心长达200年之久。德旧19世纪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借助于化工、冶金、制造技术的突破,后来居上。18世纪末,美国建国时就注重以科学技术为本,经过150年的努力,成为科技、经济的超级大国。1860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倡导科学和教育,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世界近代史表明,依靠科技和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振兴的共同经验。

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屈辱和痛苦,使我们人民懂得了科技和教育落后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仁人志士为“科学”呼号奔走,终因旧中国腐朽统治而徒劳伤悲。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与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左”的错误,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了改革开放,这时,科学技术与教育才开始真正被提到振兴经济的基本国策的离度,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些年来,许多省、市、自治区也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使中华民族走上了振兴之路。

二、“科教兴国”是面对国际竞争的重大举措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基于对知识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世界许多国家对科学技术与教育,尤其是对高科技愈来愈重视。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科技力量,投入巨资,实施庞大的国家级科技计划。同时,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各国都期望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就,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提高综合国力,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早期工业时代:“拼资源、拼资金、拼体力”的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和正在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物化在商品中的知识和智慧的多少。科学技术、知识、智慧、人力资本是赢得未来的根本保证。

美国于1993年底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总统亲自担任主任,副总统担任副主任。它还强化科技政策办公室,成立了产业竞争委员会,要在政府与工业界之间建立一种“新伙伴关系”。1993年9月推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上以前出台的“国家关键技术计划”、“国防重要技术计划”、“新技术计划”和重要基础技术计划”、“先进技术计划”等,以抢占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维护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

日本在过去“技术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技术全球化”政策,“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高性能电子计算机计划”、“生命科学技术开发计划”、“先导性研究开发制度”、“信息技术计划”等,以赶上世界高技术发展的潮流,为21世纪形成产业规模的高技术工业打下坚实基础。

欧洲共同体各国强化了政府对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共同制定“框架计划”、“欧洲先进通信技术发展计划”、“尤里卡计划”和“欧洲科技领域协作计划”等,构成了欧洲科技整体部署。其中“框架计划”是一项包括一系列子计划的一揽子科技发展大型计划。“尤里卡计划”的目的是共同开发欧洲尖端技术,重点是工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以加强欧洲共同体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欧洲科技领域协作计划”的目的,是通过跨国的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研究协作,提高欧洲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

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近些年来也在加紧发展科技,为21世纪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积极创造条件。韩国发展高科技的“G一7计划”,重点发展微电子、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航空和光电等七大高技术产业,并将其作为核心战略产业,争取成为世界第七个科技强国。

由于现代教育是培养现代生产者的场所,是再生产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和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手段,为了使教育适应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上采取了重大措施,美国于1985年哈雷彗星飞临地球的时候,开始了一项以注重科学教育为核心的国家计划,这就是以彗星再度光临地球的时间(2061年)命名的“2061计划”,参加该项计划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1988年拿出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着眼于全体美国人的科学》,1995年底又发布了《我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力图通过这个计划建立一种具有多数的,以科学教育、数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增强美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和以科学理解力为核心的文化能力。

欧盟从1997年以来,强调教育是一种“战略投资”,是各成员国“立国之本”,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提出要注重“人才开发”,并致力“莱昂纳多计划”和“达·芬奇计划”。同时,他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教育机构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特别是企业要参与办教育;变一次性学校教育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由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1997年底欧盟发表的《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建设“知识欧洲”的六大基本目标:

(1)推广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鼓励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2)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3)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建设。在2000年所有学校都入网;

(4)反对社会排斥,保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5)掌握三种欧盟成员国语言,促进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

(6)加强各成员国学生、教员之间的交流,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推广。

日本长期以来把教育作为立国、兴国的基础。最近又提出了“智力资源是综合国力的关键,优秀科技人才将左右日本新技术立国的命运”的观点。为了适应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应培养具有个性的创造性人才。1996年7月19日,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认为,对日本而言,充满智慧的创造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资源,因此,日本应该比其他国家重视科技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教育更应注意培养下一代的理论思考能力和科学思考能力,以及用数理方法观察处理事物的能力和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新加坡是一个幅员狭小、资源有限的国家,但人均财富达30万美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源,靠的是良好的教育。所以,为了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扩大知识资本,投资于人成为新加坡的重要战略取向。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新加坡于1998年4月新设专事国家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的人力部。该部一成立就把21世纪国家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作为头等大事,着手研究一项让国民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够提升自己的全国性的教育体制。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政府奉行的教育方针是强调职业培训,国民教育和创新思维。新体制的核心是使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地学习,使国家拥有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的工人队伍,一支热心学习的职工队伍,最终成为好学上进的国家。

三、科教兴国是从国情出发,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科学选择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偏低,绝大多数劳动者素质不高,而劳动就业压力大。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不高,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资金和劳动力的高投入,推动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延型粗放式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2%,而后者在日本为24%,在美国为20%,在德国为22%。主要行业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约20年左右,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世界130个国家排在10位。人均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0,中等发达国家的1/20。工业生产中物耗高,能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我们的单位能耗为日本的5倍,法国的5.6倍,美国的2.6倍。能源利用率只有30%,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我国文盲与半文盲绝对数仍很大,据2000年全国人口调查统计,全国尚有8507万文盲,中小学辍学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育结构也不合理,学术骨干有断层现象。特别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7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8位。我国从事研究和发展工作的总人数列世界前4名,而科学研究与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却分别列32位和21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在许多方面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