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5513800000048

第48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3)

2.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回顾20世纪,最为壮观的历史现象莫过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在这100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出了以往时代的综合。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正确性。同样,在可持续发展科技领域,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是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资源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可持续发展涉及众多领域,不仅涵盖了人口、医药卫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防御、公共安全、居住与城乡建设等众多领域,也涉及文化、体育、旅游及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我国对影响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焦点问题,目前缺乏有效技术手段,因此围绕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持的能力。

未来十年要围绕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环境与健康、食品安全等技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洋监测与预报、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技术;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整治等技术;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小城镇建设等研究。

3.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贵在科学实践,示范基地、示范区和实验区的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以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在重视关键技术开发的同时,注重已有先进适用技术的配套组装与推广示范,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示范,提高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探索了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通过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和综合集成,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综合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

国家计委、科技部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示范试点工作。一是以区域和大城市为主的地方试点,包括:北京市、湖北省、贵州省、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江西省、四川省;大连市、哈尔滨市、广州市、常州市、本溪市、南阳市、池州地区、铜川市共16个地区。这类试点侧重于制定区域战略规划,探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地区内试点。二是以建制县和大城市的城区为主,自1992年以来共建立了40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类试点侧重在地方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和城镇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共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0个,省级实验区60多个;环保科技产业示范区2个;科技兴海示范区30个;小康住宅示范小区40个;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通过试验、示范,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作主要从区域发展、社区发展和科技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展开。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赋存类型的区域,进行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镇,办好国家和地方两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实施综合示范工程,通过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和综合集成,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综合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

4.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能力建设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基础研究的重大成就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基础研究从深层次探求解决的办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十五”期间,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重点开展大型矿产资源评价,我国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调控机理,近海海洋系统生态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有效利用,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人类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预测理论等研究。重点开展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煤炭污染防治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转化利用的新方法、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及其能源系统、高效安全利用核能的新原理、新方法。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重要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防治基础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人类生殖、发育与衰老等生命活动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基础研究,胚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脑功能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以及食物安全、生态环境重建等方面的研究。

(2)科技基础性工作

科技基础性工作是通过对科学数据、种质资源、科学标本、资料、信息的采(收)集、整理、保存、传输以及制定相关技术基础标准,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共享资源和条件的工作。

科技基础性工作是可持续科技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体现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方面,对于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科技基础性工作所具有的长期性、系统性、原始性、不可间断性和社会共享性等特点,成为各国政府科技投入的重要方向。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科技基础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科技基础性工作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并不断增加投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体系。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从事科技基础性工作的机构,使科学数据的采集、管理、综合分析、咨询服务形成有机整体。

我国的科技基础性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形成了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性工作分布的格局;一系列常规科学技术数据、资料和信息得到了丰富和积累;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环境和病虫害疫情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生物种源、化石标本和岩矿标本,并建立起相应的种源库和标本库;编撰了比较齐全的动物志、植物志和孢子植物志;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及相关网络的建立已初具规模;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标准;建设了一批科技图书馆、信息中心和博物馆;在一些领域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专家决策体系的框架。“九五”期间,围绕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科学标本的收集、资源环境的调查以及技术标准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基础性工作,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首次建成了一个包括全国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等信息内容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形成了国土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库;发布了有关环境、资源综合利用的一系列技术政策;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衔接配套的标准化体系。“九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制订、修订国家标准4439项,形成国家标准19278项,标准样品1337种。如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联合发布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畜禽废水排放标准、绿色食品系列标准、无公害食品系列标准等农业环境标准。

未来10年,要重点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加强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社会安全、城镇建设等科学数据的收集积累、监测网络、数据库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做好有关种质资源、科学标本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补充完善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