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5513800000050

第50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5)

三、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

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使中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如此,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仍将是我国所要解决的三个首要问题。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历史上最大数量。人口与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虽说中国许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值1/4或1/3。今后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消耗量将相应增加,中国资源的负载将继续加重。为了缓解愈来愈突出的矛盾,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再突破人口计划指标;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人口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就能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两条做好了,就能减轻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人口数量一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即使2000年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中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保持在1200万左右,2005年总人口将达到13.2—13.4亿,2010年接近14亿,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并没有减轻。预计到2038年,人口将增到高峰,达16亿。目前,每年新增国民生产总值中约1/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尽管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已达到70岁,婴儿死亡率已由建国前的200%,下降到31‰,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61.9/10万,但还存在一系列挑战。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除了宣传教育,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目前所有的药具和技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不但有损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而且增加了人口控制的难度。如我国每年约有8000万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但有2500—3000万妇女有子宫出血、腹痛或避孕失败,又如口服避孕药使妇女体内的激素水平长期处于非生理状态,不仅存在长期安全性的问题而且每天服药容易漏服造成避孕失败。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2000万人次流引产,不仅给妇女带来身心伤害和生命危险,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要保证完成我国制定的本世纪末13亿和2010年14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能否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简便、高效、易于接受的避孕药具和技术将成为主要因素。

我国每年约有1700—2000万新生儿,其中约有5%左右的新生儿因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先天智力低下(50—60万)等各种出生缺陷,是全世界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不仅给家庭造成不幸,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到2010年,出生缺陷将逐渐成为导致围产儿死亡和人口先天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科技工作重点是:1.节育与避孕新技术:以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新型避孕节育方法研究,提高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效果。重点研究开发副作用小、可接受性强、可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生理时期特殊要求的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包括不同用途和避孕时限的长效避孕埋植剂和阴道环、新一代低剂量短效口服避孕药、新型抗早孕药物、紧急事后避孕药等;研究开发节育技术不良反应监测技术。

2.出生缺陷产前筛选和诊断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先天性遗传疾病病因和产前诊断技术研究,加强产前筛、检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重点针对常见、多发、严重的出生缺陷,从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研究开发先天愚型、新生儿溶血症等遗传性出生缺陷和宫内感染等非遗传性出生缺陷的系列化产前诊断技术;开发防治生殖系统感染的快速诊断技术和生物制剂。

3.生殖保健仪器:针对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的特殊需要,研制小型化生殖保健仪器系列,如微波、红外、B超等生殖保健诊疗设备、小型生化监测仪器和物理诊断仪器以及保健治疗仪器。

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实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增殖并重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运用市场和经济手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制。

加强综合管理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以及保护特殊土地资源,如湿地等来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实现保护、利用和营造的综合目标,包括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建设五大防护林体系和发展速生、高产薪炭林,因地制宜地营造和利用林木,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加强林业科技开发与教育,进行示范工程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行动等。

淡水资源:从水资源评价人手,制定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确保水资源的供应和合理利用,从健全法制人手,实现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从控制水污染和污水资源化人手,保障用水质量和增加供水能力;从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特别是要从协调采水、用水和排水的管理人手,提高用水的能力;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管理人手,缓解城市缺水和水污染;从水与森林、土地利用等相关关系入手,保护水生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研究,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制定和实行应变计划与方案。

海洋资源:注意讲究科学性,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利用范围和规模。认真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经验和技术。

矿产资源:最主要的是合理配置、高效率地开发利用,防止破坏和浪费,并注意防止环境污染。

五、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森林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以及土壤退化、水土流失、荒漠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发生面广,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问题虽具有区域性特点,但对全球环境问题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也是不可忽视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广泛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中国开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技术落后,对自然资源需求多而生态改善的补偿少;目前又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对环境的压力和冲击空前巨大。因此,解决中国生态问题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为复杂和艰巨。

根据中国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长远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应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污染控制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量和质两个方面,通过协调管理和建设工程解决供与需的矛盾,通过科技发展和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等措施,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要注意土地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合理规划利用以及利用现代化的土地信息资源做好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水土流失的防治、荒漠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是两个最大的土地生态问题,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有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的组织领导作保证,生物措施与工程相结合,预防与治理双管齐下,并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在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方面,世界上的经验证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环境污染也不能仅依靠末端治理解决,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物的产生,即发展清洁工艺。归结到一点,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加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消失、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有毒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围绕这些问题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和评价,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展开。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已从单纯的科学技术问题发展成为涉及经济、政治、外交的国际性问题。有关环境国际行动已从过去的一般原则声明和呼吁发展到采取实际行动的阶段,所制定的公约、议定书越来越具有约束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环境未来行动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际环境行动进展,要充分表明我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立场,广泛宣传我们为保护环境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积极开展环境外交,维护国家权益和争取国际援助做出努力。

在保护大气层方面:(1)要控制大气层污染和防治酸雨。重点是从煤炭脱硫与成型,采用新型燃烧技术与装置,发展出高效除尘脱硫技术装备来控制燃煤污染,同时注重控制日益增加的交通运输尾气污染。(2)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主要措施是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发展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通过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面积植树造林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等措施来实现。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特殊生态系统,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河口、高原湖泊、候鸟迁栖地等;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作物野生亲缘种;建立和完善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如动植物繁育中心、种子库、各种园圃、基因库、精液库等;保护淡水和海水生物,寻求保护与利用协调的途径。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完善管理,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展人才培训和宣传教育。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方面:要建设有害废物管理和使之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系统,包括在调查基础上,制定废物最小量化,鼓励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害废物收集、存贮、运输、处理、再利用或回收及最终处置的法规、技术标准;建设有害废物安全填埋场和焚烧厂。加强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包括跟踪监督,建立放射性废物库,制定管理规程等。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包括减少产生量,改善垃圾收集系统,提高垃圾转化为农业肥料的能力,提高垃圾填埋和焚烧的处置水平与规模。建立废旧物资源化系统,逐步使可回收的废旧物资得到回收利用。

六、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从国家整体的高度上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各社会阶层全体人民的行动,才能保证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1)人口、消费与社会服务;(2)消除贫困;(3)卫生与健康;(4)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5)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1)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2)工业与交通、通讯业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及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面在《21世纪议程》中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七、群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个人、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公众和社会团体包括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与工会、科技界及其他个人和团体。重视促进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参与,提倡男女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和帮助妇女摆脱贫困,减轻家务负担,落实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目标。为此,应通过立法保障妇女权益,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范。

重视少数民族的参与。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系统整体水平低,贫困面大,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扶助政策,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提出许多建议和行动,以确保青少年享有可靠和健康的未来,包括享有高质量的环境,较高的生活水平和教育与就业的机会。中国正处于加速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制定计划和方案解决好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工人与工会参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应在生产决策、经济社会管理中广泛吸收他们参加,并通过立法、组织教育与培训等措施保证他们的参与和发挥积极作用。

科技界因其知识和技术而对可持续发展负有特殊使命,必须改善科技界的社会参与方式,改善它与决策者及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络与合作,使它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保护全球资源与环境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职责。由于全球资源与环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征,全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而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变化也牵动全球。同时,由于许多资源如国际性河流流域、海岸生态系统工程、移栖物种等是国际共有的。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又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世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合理利用全球资源,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是实现世界持续发展的最基础工作。这项工作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事,应当共同合作行动。但是由于对造成目前资源与环境状况的历史责任、现实责任认识上的分歧,因此在国际上充满尖锐复杂的斗争。某些发达国家企图开脱责任,想把保护全球资源与其经济负担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不定期通过国际经济贸易渠道把污染大的产业和废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积极开展保护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各种外事活动,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和正当权益。同时积极参加保护全球大气、海洋、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行动,在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困难很多,必须广泛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和协作。

思考题

1.简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确立过程。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我国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