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5514000000027

第27章 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法(2)

二、中成药

保金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咳嗽、气喘、痰多者。

清气化痰丸每次6~9克,每日2次。用于痰热咳嗽。

杏苏二陈丸每次5克,每日2次。用于风寒或痰湿咳嗽。

蛇胆川贝液(散)每次1支,每日2~3次。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通宣理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因风寒而致咳嗽不爽的。

三、慧缘效验方

黑胡椒7粒,白胡椒8粒,花生仁1粒,核桃仁1个,用时将以上四种药捣细后放入肚脐内,上盖橡皮膏并将四周按压密紧,24个小时去掉,每两天使用1次,连用7天。

丝瓜藤汁。夏季傍晚,将丝瓜茎在离地面约60厘米处前剪断,将下端倒插入清洁瓶内,盖上纱布,次日清晨即可收集到新鲜藤茎叶的汁,每次30~50毫升,每日3~4次。或用鲜丝瓜藤6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煮沸后加冰糖适量,空腹喝汤吃豆腐。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白芥子30克,牙皂10克,同放入水中浸泡一宵,取出白芥子晒干、炒熟,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按龄计算,1岁服1粒。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者。

五味子250克(小儿用量减半),红壳鸡蛋10个,先将五味子加水煎沸半小时,待药汁凉后,放入鸡蛋10个浸泡7天。每日早晨取鸡蛋1个,用糖水或热黄酒送服,亦可煮熟食用。适用于慢性喘息生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症,伏天未发病时服之更好。

四、针灸疗法

体针:肺俞、天突、列缺。

风寒:加大杼(灸)、合谷;风热、加尺泽、曲池;痰湿,加太渊,丰隆、太白;痰饮咳喘.加定喘。

耳针:平喘,肾上腺、神门、肺。

五、其他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取穴:天突或膻中,肺俞透厥阴俞,中府透云门,孔最或列缺,每次选用2~3穴,20~30天后可再埋植一次。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六、佛禅疗法

每天到空气清新之地吸采两次花草树木信息。

每日禅定两次,每次3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和观音菩萨各一次,敬献荷花明檀香各—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的范畴。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吼鸣声。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证候。

【诊查要点】

1.既往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问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胸部x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紫绀、心悸、面肢浮肿的,应考虑肺原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原性喘息鉴别。后者常伴心慌、心悸、紫绀、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罗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一)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黄5~10克,川桂枝5克,姜半夏10克,生甘草、干姜各3克,细辛3克,五味子5克,光杏仁10克。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克,炒白芥子5克,射=F、炒苏子各10克。

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菀、款冬花或白前各10克。

(二)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粘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水炙麻黄5~6克,苦杏仁12克,生甘草3克,炒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竹沥半夏10克。

加减:咳嗽剧烈,痰吐稠黄,加鱼腥草30克,海蛤粉12克(包)。

发热较甚,加生石膏30克。

(三)虚证反复发作日久,年老体弱,平时常有轻度持续性喘息,心慌气短,活动后更甚,咳而痰多,畏风易汗,食少形瘦,倦怠无力,舌质淡,脉虚。

治法:补肺益肾,健脾化痰。

方药:党参,黄芪各15克,白术10克,熟地12克,五味子5克,胡桃肉10克,炙款冬、炙紫菀各10克。

加减:阴虚明显,颧红,烦热,咳呛,痰粘量少,舌质干红,脉细数,去黄芪,款冬、紫菀;加南沙参、麦冬、玉竹各12克。

发作时张口抬肩,喉中痰声如鼾,喘急气逆的,加紫石英15克,沉香2克。如喘促剧烈,面唇发绀,汗多欲脱,同时用人参粉3克,紫河车粉3克,姜制半夏粉3克,和匀,一日分3次吞服;肢冷者,改服黑锡丹,每次3克,每日2次。

二、中成药

小青龙冲剂(糖浆)每次1~2袋,每日2~3次;糖浆每次25~30毫升,每日3次。

用于哮喘寒证。

金匮肾气丸(浓缩)每次8粒,每日2~3次。为平时治本用。

固本咳喘片每次4~5片,每日3次。益气固表,健脾补肾,为平时治本用。

三、慧缘效验方

花生仁30克,苏子12克,菟丝子20克,白藓皮10克,椒目6克。

金瓜膏:金瓜(即北瓜)2000克,切片,麦芽糖1000克,用文火共熬成膏,每次1匙,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用于防止或减少反复发作。

干地龙粉,每次3克,每日2次,或装胶囊内开水吞服。亦可用地龙注射液,第1次用0.5毫升,肌肉注射,以后每次注射2毫升,隔日1次。用于热哮发作时。

蜒蚰7~8条,自茯苓10克,共同捣烂,晒干研粉,再以麻黄6克煎汤,拌和药末为丸,晒干,每次服1.5克,每日3次,连服7~10天。用于热哮。

皂角白芥子粉用于哮喘痰涌气喘。

五味子浸鸡蛋用于防止或减少发作。

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Fo适用于虚喘,可作减少复发之用。

四、针灸疗法

体针:

实喘:定喘、天突、尺法、丰隆。

虚喘:膏盲(灸)、肾俞(灸)、气海(灸)、天突、足三里。

耳针:平喘、。肾上腺、交感、神门、每次酌取2~3穴。

五、其他疗法

(一)白芥子贴敷法白芥子、细辛各21克,延胡索、甘遂各12克,麝香0.15克,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圆饼状外贴。以上剂量分3次使用,在夏季三伏(初、中、末伏3次)中午11时左右贴敷肺俞、膏肓、大椎3穴,约2小时后去之。可连续应用数年。

(二)埋线疗法取穴:天突、肺俞(可透厥阴俞)、膻中、中府透云门,每次取2~3穴。痰多加丰隆,咳血加孔最,发热加曲池,体虚寒加肾俞、足三里。单穴效果不显著时,可用透穴。

(三)割治疗法取膻中、天突、定喘、掌1、2、3、5等部位。每次割1个或2个穴位,各部位可轮流使用。两次割治时间可间隔7~10天。

(四)发泡疗法取肺俞(一侧或双侧)、膻中。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3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 5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二次,上明檀香—支。

每日六观想海边景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多属中医学“胃脘痛”的范围。发病原因为长期的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以致肝胃不和,脾胃不健,胃气郁滞而发生疼痛。并可气郁化火而伤阴,气滞寒凝而伤阳,或由气及血。

【诊查要点】

1.上腹(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暖气、嘈杂、泛酸。在秋、冬季发作较多,与饮食有密切关系。胃溃疡疼痛多在食后半小时至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后2~4小时,食后反可减轻。

2.发作时上腹部有轻微压痛,胃溃疡的压痛点大多在中上腹部剑突下稍偏左处;十二指肠疡大多在中上腹或脐上方及其偏右处。

3.如大便呈黑漆样颜色,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提示有内出血。

4.注意出现并发症。

凡反复呕吐大量腐臭食物,尤以晚上为甚者,常为幽门梗阻。中年以上的病人长期不愈,疼痛的规律性消失,消瘦,贫血,或上腹部摸到肿块的,为癌变表现。可做钡餐造影、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确。

如合并大量呕血、便血,或因急性穿孔,突然剧烈腹痛,腹部肌肉强直的,应及时送外科做必要的诊查和处理。

5.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上腹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上腹部压痛区域较广,且不固定,食欲不佳,食后疼痛胀闷加重,常伴呕吐。

胃神经官能症:上腹疼痛无规律,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常因情志刺激引起疼痛,上腹部一般无压痛,或压痛部位常有变动。

慢性胆道疾病:上腹疼痛无规律,以往有阵发性腹绞痛或黄疸史,发作与吃油脂食物有关,右上腹(胆囊区)有压痛,可伴局部腹肌紧张,或有低热。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与饮食关系,辨别虚实寒热气血的不同。如久痛不已,痛势隐隐喜按,食后减轻,为虚证;痛势急剧,拒按,食后加重,为实证;冷痛喜热为寒证;灼热急痛为热证;胀痛或走窜疼痛为气滞;刺痛且痛处固定为血淤。

临床常见证候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两大类。治疗原则以调和胃气,疏肝运脾为主。

(一)肝胃不和胃脘胀痛,走窜不定,连及两肋背后,食后痛甚,胸闷,嗳气,泛酸,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饮加减。醋炒柴胡5克,炒枳壳10克,白芍,炒延胡素,制香附各10克,甘草3克。

加减:气郁化火,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苦,苔黄,加姜川连2克,炙乌贼骨12克,或煅瓦楞子15克。

气滞血淤,刺痛,痛处固定,板胀拒按,舌质紫,去柴胡,加元胡12克;出血另加参三七、白芨粉各5克。

火郁伤阴,灼痛如饥,口干,舌质红,去柴胡、香附,加麦冬、石斛、沙参、川楝子各10克。

(二)脾胃虚寒胃部隐痛,时轻时重,脘部觉冷,喜暖喜按,空腹为甚,食后减轻,多食多胀,或泛清水,大便溏,怕冷,精神疲倦,舌苔淡白,脉细。

治法:温胃健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白芍各12克,炙桂枝、炙甘草各5克,干姜3克,大枣5个。

加减:寒重,冷痛,舌苔白滑,口多清水,加高良姜5克。

气滞,脘部痞胀,加炒枳壳10克,木香5克。

气不摄血,大便发黑,去干姜、桂枝;加炮姜炭5克,侧柏炭2克(包)。另服乌芨散。

胃中停饮,呕吐清水冷涎,胃部有水声,去黄芪、大枣,加姜半夏、茯苓各10克。

二、中成药

乌贝散每次3~5克,每日2~3次。有制酸、止血之效。

乌芍散用量、主治与乌贝散相同。

乌芨散每次3~5克,每日2~3次。有制酸、止血之效。

逍遥丸每次5克,每日2次。用于肝胃不和之胃痛。

气滞胃痛冲剂每袋10克,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气滞胃痛。

左金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用于肝火犯胃之胃痛、嘈杂、泛酸。

元胡止痛片每次4~6片,每日2~3次。用于气滞血淤之胃痛。

香砂养胃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用于胃虚气滞之胃痛。

锡类散每次1支,化水调服,每日2次。用于溃疡伴有黑便。

三、慧缘效验方

郁金10克,柴胡8克,炮山甲15克,六神曲18克,白芨10克,砂仁12克,白术12克,黄芪38克,黄柏25克,甘草6克;上药共为极细末,每次5克,温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

焙鸡蛋壳研细粉,每次3克,每日2~3次。有制酸止痛作用。此外,如螺丝壳、蚌壳、瓦楞子、煅牡蛎等药任选一种,加入1/3的甘草,研成极细末,和匀,每次3克,每日3次,有制酸、止痛作用。

四、针灸疗法

体针:

(1)中脘、内关、足三里。

(2)胃俞、肝俞、三阴交。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并可在背部压痛点埋皮内针。

肋痛、泛酸,加太冲、阳陵泉;空腹痛甚,怕冷,便溏,加灸天枢、气海;大便发黑或有隐血,加灸隐白、脾俞。

耳针:

胃溃疡:胃、交感、神门。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交感、神门。

五、其他疗法

埋线疗法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足三里等穴,做羊肠线埋藏。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日礼拜地藏菩萨二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五、慢性胃炎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呕吐”、“痞满”等范围。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查要点】

1.大多数病人,尤其轻症与浅表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一般临床多见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胃口欠佳,常有嗳气、恶心呕吐。

2.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3.肥厚.1生胃炎,胃酸增多,有吐酸烧灼感,也可发生胃出血。

4.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有饱胀、嗳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炎,伴肠上皮化生者有变为胃癌之可能。

5.可做纤维胃镜检查及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