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5517700000030

第30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3)

三、防治

休息:数周至数月,可根据心衰程度决定。

药物:

1.治疗心力衰竭:按常规处理。心肌病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高,易于过量,以短用作制剂(如地高辛)为妥。

2.治疗心律失常:按常规处理。严密观察所使用的药物疗效,及时按具体情况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此外,应及时考虑使用电复律器及起搏器。

3.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应及时考虑使用抗凝剂和溶血栓剂。

4.抑制免疫的抗炎药物:是否使用此类药物,应视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用于早期病人及(或)有心律失常者,有一定的疗效(如结缔组织疾病或肉状瘤所引起的心肌病)。

可用强的松遇有急性、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可适当增加剂量,亦可改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

5.控制同时存在的感染:适当使用抗菌素。

有病因可找者,应同时作病因治疗。

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治疗:

(1)使用心得安类制剂:口服开始,以后渐增剂量,增量及维持量由临床改进情况决定。

(2)本病发展到后期,梗阻可消失而发生心衰及(或)心房颤动。此时,增加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可以使用。

(3)如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可施行手术将肥厚的室间隔肌肉切开或切除。

第七节病毒性心肌炎

近年来成年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逐渐增多,若病毒感染后累及心脏,可导致心包炎、心肌炎及心内膜炎;随后,亦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进入慢性阶段,造成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后遗症。目前,已知有许多种病毒能引起本病,如柯萨奇A及B型、Echo、流感、腺病毒、传肝、骨髓灰白质炎、麻疹等;但一般认为人类全部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群有很高的向心作用,该常见病毒群主要有柯萨奇、Ech0病毒,以及灰质炎等肠道病毒。

一、诊断要点

1.发病前l~2周内有病毒感染病史。常在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后,突然出现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及(或)心律失常,如频发过早搏动、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等,而原来无心脏病史者。

2.病员可有发热、胸闷、心悸。胸闷可类似心绞痛症状,含硝酸甘油后亦可缓解。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于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心率持续增快、肺充血,偶可发生肺水肿及周围水肿等。

3.胸痛:有时病患以急性心包炎的症状与体征起病。胸痛多位于心前区,可向咽喉部放射,在活动或呼吸时可加重。极少数柯萨奇B型心肌炎患者,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出现较严重的症状。

二、防治

1.休息:在急性期应考虑卧床休息,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的轻重而定,自数周至数月不等。

2.有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处理。须注意本病病患对洋地黄极为敏感,使用剂量以较小为妥,并需密切观察,以选用短作用制剂为宜。

3.有心律失常者,按常规处理。

4.抗病毒药物:急性期可试用盐酸吗啉呱或中药板蓝根。

5.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急性期可试用强的松,观察l~2周。

如无效或恶化,则考虑停用;如有效,则可根据病情,逐步减量。

6.提高免疫功能药物:对免疫功能不足,应用提高免疫功能药物,能使部分病人加速疾病的痊愈及减少复发的效果。目前应用的有:

(1)左旋咪唑。

(2)转移因子或免疫核糖核酸。

第八节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动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脏、肾脏、脑和血管的损害,并伴全身代谢性改变。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即症状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指的是某些确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比重不到5%。

西方发达国家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20cA,以上,我国则较低,但近20多年呈增加趋势。1979一1980年全国城乡人口抽样普查,高血压总患病率为7.73%;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1.26%,时隔12年,患病率增加近50%。据估计,全国约有l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发病者约300~400万。

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均很低。据1991年资料所示,知晓率为26.6%,其中城市为36.3%,农村为13.7%;服药率为21.2%,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7.4%和5.4%;控制率仅为2.9%,其中城市为4.2%,农村为1.2%。上述数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值得引起重视。

一、病因

环境因素。认为高血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环境因素很早就起了作用:胎儿营养不良导致出生时体重偏低,此种低体重婴儿以后发生高血压的概率增加,即使产后增加喂养亦不能改变其8岁时的血压水平,提示已经出现持久性的疾病标记。体重超重、膳食中高盐和重度以上饮酒是国际商业已确定且亦为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国人平均体重指数(BM=I)中年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1~24.5和21~25,近10年国人的.BMI均值及超重率有增加趋势。BMI与血压呈显著的正相关。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BMI每增加1,高血压发生几率5年内增加90A,。我国人群每周至少饮酒1次者男性约30%-~66vA,,女性约2%~7%。每日饮酒量与血压呈线性相关。男性持续饮酒者较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的概率高出40%。

膳食中钠盐摄人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相关性。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人0.5g氯化钠。国人食盐量,北方居民每天约为12~18g,南方居民约为7~8g,高于西方国家。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增加2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0.2mmHg和1.2mmt{g。我国膳食钙摄人量低于中位数人群中,膳食中钠/钾比值亦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我国膳食普遍低钙,低于标准供给量每天800mg,最低人群仅每天300mg。

二、临床特点

1.血压变化。高血压初期血压呈波动性,血压可暂时性升高,但仍可自行下降和恢复正常。血压升高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及体力活动有关,休息或去除诱因,血压便下降。在同一天血压亦可呈明显的变化。

2.症状。大多数患者起病隐袭,症状缺如或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对其他疾病就医时才被发现。有的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后颈部疼痛、后枕部或颞部搏动感,还有的表现为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健忘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易波动或发怒以及神经质等。病程后期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3.合并症的表现。左心室肥厚的可靠体征为抬举性心尖搏动,表现为心尖搏动明显增强,搏动范围扩大以及心尖搏动左移,提示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可增强,带有金属音调。

合并冠心病时可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脑血管合并症是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合并症,年发病率约为12%o~18%00,是急性心肌梗死的4~6倍。早期可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还可发生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包括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病以及颅内出血等。如病变仅累及一侧大脑半球,对侧肢体出现无力或瘫痪;如病变累及大脑皮层,可出现失语和癫痫样发作;病变累及脑干和小脑,可有双侧肢体无力、感觉缺失、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和复视。

眼底血管被累及可出现视力进行性减退;肾脏受累时尿液中可有少量蛋白和红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减退的表现。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wH0/ISH)确定的标准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年10月)的规定,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以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用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已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三、治疗

高血压病患的评估和监测程序。确定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根据其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情况作出危险性分层。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中危和低危患者则先继续监测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尔后再根据血压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降压的目标。降压治疗目标水平是140/90mini-Ig以下。HOT研究表明,舒张压达到较低目标血压组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病危险明显降低,伴糖尿病者应把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有时轻度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亦如此;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常高血压值(140/90mini-{g)。高危的患者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亦有重要作用。

戒烟。吸烟所致的加压效应高血压合并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降低或抵消降压治疗的疗效,加重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弱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扩张效应和增加左心室肥厚的倾向。戒烟对心血管的良好益处,任何年龄组一年后即可显出来。

戒酒或限制饮酒。戒酒和减少饮酒可使血压显著降低,适量饮酒仍有明显加压反应,体瘦者应戒酒。

减轻和控制体重。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

超重1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5k,血压可明显降低,且有助于改善伴发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症、胰岛素抵抗和左心室肥厚等。

合理膳食。钠摄人量应少于每天2.4g(相当于氯化钠6g)。

通过食用含钾丰富的水果(如香蕉、橘子)和蔬菜(如油菜、苋菜、香菇、大枣等)增加钾的摄入。要减少膳食中脂肪,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增加体力活动。增加体力活动,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可达Il/6mmHg,且此种血压下降独立于体重减轻。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步行、慢跑、上楼梯、骑车等。运动强度宜因人而异,可采用心率监测法,运动时心率不应超过最大心率(每分钟180或170次)的60%,~85%。每日适度运动,每次持续30~60分钟比每周2~3次剧烈运动更为有效。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对患者耐心的劝导和心理疏导,鼓励其参加体育、文化和社交活动。

1.疗效评价。利尿剂可减少和降低高血压所致合并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并能对靶器官损害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2.主要适应证。利尿剂可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老年高血压包括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肥胖以及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3.种类和应用方法。在降压治疗中比较常用的利尿剂有下列几种: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阿米洛利;氨苯蝶啶;氯噻酮。

B受体阻滞剂。单独应用p受体阻滞剂即能获得良好的降压效果。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静息时心率较快(每分钟多于80次)的中青年患者,常用于降压治疗的B受体阻滞剂主要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降压作用十分可靠且稳定。如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维拉帕米缓释片;地尔硫卓缓释片。一般情况下也可使用硝苯地平或尼群地平片剂。慎用硝苯地平速效胶囊。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EI)。氯沙坦,氯沙坦和小剂量氢氯噻嗪合用,可明显增强降压效应。

研究表明,单药治疗使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低于140/90mmg)的比率仅为40%~50%,而两种药物的合用可使’70%~80%患者血压达标。HOT试验结果表明,达到预定血压目标水平的患者中,采用单一药物、两药合用或三药合用的患者分别占30%,~40%、40%~50%,和少于10%,处于联合用药状态者约占68%。

第九节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我国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亦称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始自儿童时期而持续进展,通常在中年或中老年表现出临床症状。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聚集,因此以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现在认为,本病变之所以导致临床症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病变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力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是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细胞和结缔组织的聚集。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导致缺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