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是马可·波罗到中国后受到忽必烈汗接见的城市。我们可以想象到在经历过草原上的一系列磨难之后,马可·波罗来到这座草原之城时的喜悦。每逢七八月间,草原上就开满了美丽的金莲花,今天来此旅游的游客也会不禁沉醉于此。
元上都遗址离与河北交界的内蒙古南部城市蓝旗20公里,这里被认为是标准蒙古语的发源地,盛产优质奶制品。青山翠岭中长满了美味的野生蘑菇,被作为地方特产销往整个内蒙古地区。从现代化城市蓝旗,我搭乘了一辆载满乘客和行李的中巴来到了元上都。从草原中孤零零伫立着的检票楼下来,我迅速注意到了院子里那些令人惊叹的大理石雕刻,刻的是元代官员。最特别的一块是一个四方的大理石柱子,上面刻着龙和云朵,完全的中国风格,是最新挖掘出来的,是放置在当时忽必烈汗接见马可·波罗的那个宫殿里的,证实了他确实到过此地。因为在他的游记中,他描述了那些矗立在草原中央的大理石雕刻的壮观宫殿。蒙古国的皇帝们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往往也在他们的首都建造石头或大理石宫殿,把他们的“蒙古包”用作行军打仗用。我们将要参观的就是皇城所在地,当时被蒙古包围绕着保护起来。
一位当地的满族姑娘小张是我这次旅行的向导。那天刮着很大的风,小张给我介绍说,元上都的意思是北方的元都城,即夏都位于金莲川草原,北傍龙岗山,南临闪电河,分别在四个方向的山顶上建有一座烽火台。看着远处山顶的烽火台,令我印象深刻,而我们顶着大风走在通向城中的小道上似乎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在那里只剩下城墙的遗址和大宫殿的地基。
这是元朝建立的两个首都之一,第二个首都是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座首都城市竟然位于同一条子午线上。我们从南门进入皇城。这座城市是忽必烈于公元1251年建造的,起初命名为“开平府”,是作为一个军事机构用的。公元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汗”,公元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即北方的都城。城市的修建始于公元1265年,由刘秉忠负责建造,于公元1269年完工。公元1264年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易名为“中都”,即中部的都城,之后称大都,即伟大的都城,就这样形成了两都制格局,“上都”和“大都”。元代的皇帝夏初时就离开夏日炎热的大都,20天后来到这里,一直待到9月底草原开始枯黄时。在上都避暑的皇帝们一般都会迅速处理完公务,尽情享受那凉爽的天气和围猎的乐趣。这个底座宽,顶部窄的蒙古式城墙是去年刚刚修复的。1964年这个遗址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包括三座城墙,外墙、皇城墙和宫殿墙,现在我们位于第二层,皇城墙的范围,是个四方造型,每边长约1440米,宫殿城墙从东至西长540米,从北至南650米,而外墙长达8800米,四边各2200米。
位于皇城墙南边的明德门是前不久刚被挖掘出来的,椭圆形结构,用作防守。后来这里建了一座喇嘛庙,缩减了些这里原先的宽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那段历史:公元1206年当成吉思汗建立蒙古王朝开始,直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共经历了163年。从公元1206年到公元1271年,只是蒙古国,到了公元1271年忽必烈汗将蒙古国改名为元朝,统治了整个中国,一直到公元1368年,元朝真正经历了98年。
公元1358年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者包围了上都,结果是,经过了连天战火的上都最后只剩下城墙遗址和宫殿地基。不过这毕竟是当时草原上最宏大的一座城市,在蒙古人心中这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在他们的眼中,那里全是无边无际的草原和散落点点的蒙古包。越过城墙,西侧是一个商贸区,东侧是官员和百姓的住宅,城中却是用石头搭建的皇家宫殿和贵族官邸。
这里留下了马可·波罗的印迹吗?这就是那座忽必烈加冕和公元1275年接见马可·波罗的宫殿——大安阁,位于城市中央。在游记中,马可·波罗描述了他对那个地方的极大赞赏,因此那时的欧洲人视元上都为一个神话般的地方。
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个地区水量充足,城市的建造者刘秉忠开始时认为这里并不合适建城。但是据传,有一天晚上,掌管这个地区的龙飞上了天,人间立刻变得干旱了许多。于是刘秉忠就在附近建起了一个水利工程,以防水患,这表明在那个时候这里确实水量丰富。不过这些年来的内蒙古时常有大片的干旱和骇人的沙尘暴。
蒙古人视土地为母亲,因此不愿意挖掘她,当他们每离开一个地方,他们都会仔细地带走垃圾。他们的水源就是泉水,从不挖井寻水。他们视天为父亲,蒙古语称腾格尔,经常会以隆重的仪式祭天。
大安阁曾经是元朝六代皇帝加冕的宫殿,没有在这加冕的皇帝们则会每年来拜祭,他们认为这里才是真正的登上皇位的地方。忽必烈汗就是在这加的冕。宫殿高22尺,相当于7米,但是后来这里的石头都被当地农民用作建房用了,还有那些城墙的石头也同样遭此命运,所以现在剩下的就只有地基了。原来的时候这里是个制高点,周围还有运河护城。
古城最高的地方是穆清阁,是皇帝欣赏歌舞表演和举行阅兵仪式的地方。这是一座“敖包”,也就是用石块堆砌的用作礼仪的小石堆,原先是作为烽火台报警用的。慢慢地,人们经过的时候就加上一块石头,后来这就成为祭山神和路神的地方。敖包可以是单个的,3个的,或者13个一系列的。如果是3个的,表示天、地和人;如果是7个,表示太阳、月亮和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如果是13个,中间的表示天神,其他表示地神们。在元上都,人们会庆祝农历的五月十三,牧民们会在凌晨抵达,在敖包顶端放上柳树条。有四种祭祀礼仪:火祭、酒祭、玉祭和血祭。蒙古人崇尚火祭,他们认为火可以除净一切,他们会燃烧小米和奶制品。火焰越大,祝福越多。第二种是敬献酒,第三种玉祭现在已经替代为人民币祭了。最后一种是敬献羊肉和牛肉,一般会邀请喇嘛来主持仪式,选定敖包的位置,一般选在高山或是选择一处好风水的地方。但凡来这里的,都需要绕敖包走三圈,表示太阳的行走,并许三个愿。
我们的元上都之行到这里就结束了:遗址、短暂的辉煌都随着岁月无情地流逝了,一切均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