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5532000000004

第4章 政治理论知识(4)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如果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那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即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就不能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动力。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间的差额以及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如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这一涵义中,反映了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有着密切联系,即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由于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从而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单个资本的增大有两个途径:一是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二是资本集中,即把原来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这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儿童要求工作以及小生产者、中小资本家破产,又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结果必然使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所以,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有利:它可以随时满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它能强化工人之间为争取就业展开的竞争,从而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即工人时而就业,时而失业,经常处于就业和失业交替的流动状况。二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他们耕种少量生产资料,表面上看没有失业,但仅此难以维持生活,随时准备进城找工作。三是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是揽点劳务在家操作的人群。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对工人极为不利,它迫使在业工人不敢提出提高工资和待遇的要求。劳动力商品经常地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了劳动力商品不得不总是在劳动力价值之下出卖给资本家,从而使工人处在相对贫困之中。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它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的、有规律的大生产;另一方面,则把小私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各个企业和各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小的、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了世界市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了。

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总之,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愈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一种周期性经济现象。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工厂减产或停工,金融企业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些现象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上述的生产过剩和商品大量积压,不是绝对过剩,即不是生产的商品确实超过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最一般表现,是商品买卖脱节,商品积压。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出现后,就产生了买卖脱节、商品积压的可能。所以货币作为商品流通手段的职能已经使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但在前资本主义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并没有转化为现实性。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就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则相对缩小。资本家为了利润而尽量扩大生产,同时又为了利润而加重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使工人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受到限制。当两者的矛盾严重加剧,若干类重要商品大量积压时,就会形成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经常处在危机之中,而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中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周期。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大量商品积压,大批工厂停工。萧条阶段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停滞,经济不景气。复苏阶段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回升,社会生产大体恢复。高涨阶段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迅速扩大,经济一片繁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使得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已不像上述四个阶段那样分明,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不如以往频繁。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危机过后必会导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这种固定资本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阶段、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4.经济危机的作用

经济危机的作用和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和各种矛盾的加剧。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数急剧增多,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强制性调整方式,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调节机制和调节手段。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是唯物史观

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在研究黑格尔哲学时,马克思发现了“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又看到了其“唯心主义的荒谬”,于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革命的改造,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用他的哲学世界观去研究历史,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个发现,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是唯物主义的最终完成。

唯物史观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提出要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求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必须从“自在阶级”上升到“自为阶级”。“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2.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哲学转向经济学领域,用20年时间,写出了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发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1)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彻底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缺陷。(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从而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所鼓吹的宣传、示范和劝导富人改邪归正的和平途径,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现实的道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从而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这两大基石之上耸立的一座宏伟大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进程。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又是当前世界上同时共存的两种基本社会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

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一方面要继承资本主义和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又必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克服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人类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