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之后,赵匡胤又干了些别的事情,说出来可以让日后提出“精兵简政”口号的李鼎铭晕死四遍,因为太祖施行的政策,可以归纳为“精兵繁政”。
宋初的军队建制是这样的:正规军称禁军,归中央直接掌管,和平时“列营京师,经备宿卫”,同时也“分蕃屯戍,以捍边围”,其统帅为殿前都点检。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称厢军,总领于侍卫司;再往下是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由各地自行招募来的地方兵,经过训练可加强地方上的统治;最后是蕃兵,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数量很少,必要时可以配合禁军作战。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权力非同小可,具体影响力参照赵匡胤登基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废除殿前都点检一职后,太祖首先进行军权分解,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司共同掌管,即所谓三衙统领,对各指挥使仅赋统兵之权;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于是统兵的不调兵,调兵的不统兵,借用袁腾飞的话说,禁军统领就好比雇用司机,枢密院可以派车,禁军将领只负责开车。
同时以文官担任枢密使,掌管枢密院,开创文人调兵的先河。
接着是实行更戍法,就是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不随军调动,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
关于这个想法的来源,斯诺说,夜宴前赵匡胤和赵普聊天,谈到“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之后,太祖问道,就算权力分散,那如果各都指挥司培植个人势力,该当如何?赵普略作沉思,把面前的杯子和赵匡胤的杯子对换了一下。太祖微微一笑,把杯子放回原地,里面的水互相换了一下,说,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随后赵匡胤下令:京城驻军有的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官方的解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经常更换将领,你们有机会见到更多的名人。
最后,是下令挑选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士兵,原则是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体力强健——听起来很像如今的干部——作为“兵样”送到各路,然后将各藩镇所辖厢军、乡兵里面符合兵样特征的精壮之士,编入禁军。这样做的结果就像咱们去水果摊挑苹果,把个大的、色红的都选完了,剩下都是些干皱的、烂皮的,以后只好扔掉。以此类推,一旦某地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厢军、乡兵都被编入禁军,剩下士兵的战斗力就会极弱,只能抓抓小偷,收拾收拾无证摊贩——这样的军队,其实很像今天的城管。
所有的事干完了,赵匡胤长舒了一口气,心想这下睡觉肯定是可以睡安稳了。
不过赵匡胤睡安稳了,他的子孙后代可就睡不安稳了。
用几句以前历史课本上学来的废话说就是,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不过,对讲这些的人,可以送他们一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上述政策的长远影响,本文后面还会不断涉及,此处就不展开了。只是对这些站着说话的人,可以提醒下,1973年12月,中国发生过一个“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故事,可视为前述“更戍法”的翻版。一个时隔1000年还会被拿出来装酒的酒瓶,会是一个烂酒瓶吗。
宋太祖当然不是一个制造烂酒瓶的人,事实上,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
泼男鲁迅的《而已集》中有《文学与出汗》一文,文中骂梁实秋说:“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徒步小时候上学,老师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将鲁迅的话奉为圭臬,言谈之间对梁实秋多有贬抑,恨不能当众不称其“上海的教授”,而改叫资本家的乏走狗。时过境迁,如今泼男的文章被从课本中一一删除,再过些时日是否还有读者都未有定数,至于后人评价其文对比梁实秋的“描写人性”之作,是能“至今流传”,还是“都消灭了云”,就更是未为可知了。
因为不光是文学,得以流传的所有东西,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体现。
夜宴之事过去不久,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年)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放了一块刻字的石碑,谓之誓碑。
这是一块很奇特的石碑。
因为不单赵匡胤,整个北宋的皇帝都把这块石碑当成宝贝供着。
此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且门钥封闭甚严。赵匡胤下令,誓碑只在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才可启封,谒庙礼毕后,方可奏请恭读誓词。皇帝拜碑时,群臣及近侍都需远立庭中不得仰视,皇帝只能带一名不识字的内侍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
除历代皇帝本人,再无任何人知道碑上所刻内容。
谜底于164年之后揭晓。1126年“靖康之变”时,攻破汴京的金军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才得见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春秋以前,确曾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但后世几被废置。当宋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家法,为宋代士大夫提供了一个不那么严酷的政治环境后,才使得宋代文化超越汉、唐,而这个人性化的条文,也成为数以亿万字计的泱泱古史中最为温暖人心的一句。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的共同创业者命运的结局,多逃不出十二字的宿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创业大功告成,老大一般思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你说这帮跟我一起起事的哥们吧,我是杀掉呢,是杀掉呢,还是杀掉呢?
因为不管白猫还是黑猫,用不上的时候最好变成死猫。
于是我们看到,刘邦霸业功成之时,韩信、彭越、英布诸将被一个接一个以“谋反”罪名诛杀;
朱元璋称帝,火烧庆功楼,烈焰腾空而起时,多少弟兄一次性全部解决;
而屠杀功臣这一行业集大成者斯大林,在1937年至1939年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清洗,杀掉35000多名、占全军总数大半的军官:其中有5名元帅中的4人;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人;85名军长中的57人;196名师长中的110人;406名旅长中的220人,最高军事委员会80名成员中的70人,以及11名副军事人民委员的11人。
读完如此丰功伟绩,再看赵匡胤所立三誓,虽时过千载,亦恍然如昨。
我们总在教科书上看到干巴巴的“以人为本”的说教,也总在电视机上看到很多被抓了快要枪毙的官员关于未曾“以人为本”所以挂掉的忏悔,但我们总是很难找出真正符合这种说教的案例。然而,我们不妨在一个秋夜静静听完那曲《秋天里》,或是想象一下那块刻着56个汉字的石碑,仰望当初的勒石者以怎样的一种姿态立于碑前,也许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究竟该如何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