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同学有一句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时至今天,他自己从未对自己用非所学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这大概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大学生,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大学疯狂扩招的今天,一个大学生去夜市摆摊也是件非常“掉价”的事情。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份,还是很令人佩服的。我们没有必要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那是教条主义,但在必要的时候,的确也要有他那种能够放下身段的勇气。
普通人如此,领导人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身为国家领导人,想象中应该是前呼后拥,八面威风了吧,其实也不然。
首先,是一位普通公民,其次才是政府首相。帕尔梅,瑞典平民首相,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帕尔梅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是帕尔梅为人的重要特点,他的信条是:“我是人民的一员。”帕尔梅从家到首相府,每天都坚持步行,在这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里,他不时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有时甚至与同路人闲聊几句。帕尔梅同他周围的人关系处得都很好,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帮助别人,毫无政府领导人的派头;帕尔梅一家经常到法驴岛去度假,和那里的居民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那里的人都把他看做朋友。他常常独自骑车闲逛,铡草打水,劈柴生火,还帮助房东干些杂活,彼此之间亲如家人。
帕尔梅喜欢独自微服私访,去学校、商店、厂矿等地,找学生、店员、工人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却从没首相的架子。他谈吐文雅、态度诚恳,没有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深得瑞典人民的爱戴。他虽然贵为政府首相,但仍住在平民公寓里。除了正式出国访问或特别重要的国务活动外,帕尔梅去国内外参加会议、访问、视察和私人活动,一向很少带随行人员和保卫人员。只是在参加重要国务活动时,才乘坐防弹汽车,配备警察保护。有时甚至自己一个人乘出租车去机场参加重要会议。1984年3月,他一个人前往维也纳参加奥地利社会党代表大会,直到他走入会场,在插有瑞典国旗的座位上坐下来,人们才发现他。
帕尔梅平易近人,他跟许多普通人有过信件交流,建立了友谊。他在位时每年大概要收到1.5万多封来信,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国外,为此他专门雇用了4名工作人员,拆阅、处理和答复这些信件,做到来者皆阅,来者均复。对于助手起草的回信,他要亲自看过,然后才可以签发。帕尔梅首相府的大门永远向普通人群开放,是人民永远的服务处。这一切都使他的形象在瑞典人民心目中日益高大,不像许多可望而不可及的国家领导人。在瑞典人民的心目中,帕尔梅是首相,也是平民,是国家领导人,又是兄弟朋友,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你可能权高位重,你可能声名显赫,你可能腰缠万贯,你可能……但细究起来,你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一滴水的最好去处是什么地方?那就是大海。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过是一滴水,人民大众才是那片大海。所以,倒不如放下身段,还自己一个普通人的本来面目。我们也许不知道帕尔梅的政绩如何突出,但是瑞典首相低调的做法帮助他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一个深受国民欢迎的国家领导人。
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很可能落难王子那样的悲剧会再度重演;如果你放下身段,抛开身份,也许会发现,前面的路越走越宽;如果你降低姿态,低调做人,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现,你得到了更多。
对于遭遇困境的人来说,降低姿态,放下身段,抛开面子,面前的困难或许会迎刃而解。对于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来说,放下身段能和大家一样平和相处,非但不失身份,反而更能引起大家对你的尊重。如果公司的上司或老板经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经常与员工在一起,在员工食堂就餐,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他的亲和力,就更能使员工实心实意地追随,更愿意听老板的指挥,倘如他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敬畏是有了,但是真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吗?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想做出一番事业,如果还在起步阶段,如果暂时处于低谷,这时候就要能放下身份,不要在乎地位,抛开学历和能力,忘记过去的辉煌和成就,保持平和的心态,放下身段,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只有这样,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6、低姿态收服人心
三顾茅庐得诸葛,闹市驾车为侯赢。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够降低姿态,低调谦和做人,不但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受人欢迎、讨人喜欢,还可以招揽人才、收服人心,成就一番伟业。
看过电影《天下无贼》的人应该还能记得那句经典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楚汉之争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最后的胜利?还是同一个原因,因为人才。其实,关键中的关键也就是一点:如何收服人心。设想一下,假如韩信没有追随刘邦,假如诸葛亮辅佐的不是刘备,那么现在人们看到的历史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典故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了,不过在这个典故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魏无忌放下身份,降低姿态招揽人才收服人心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非常好客,也很有贤名,每个人都养了数千个门客,人们将他们和起来称为“战国四公子”。其中,又以魏国的信陵君最为尊贤重士。
信陵君,魏国公子,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昭王死后,无忌的哥哥魏安厘王继位,封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他从不因为富贵有名而对士人有丝毫的怠慢,因此,即使在数千里外的士人也争着来投靠他,以至于宾客有三千人之多。当时,各诸侯国正是因为信陵君为人贤明而门下士人众多,而不敢轻易对魏国用兵。
信陵君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曾经几次带领东方六国军队与秦抗争,而且他卑身虚心待士,留下许多美谈,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他和隐士侯嬴的结交。
侯嬴,是大梁夷门的看门人,已经70岁了,是个隐居的贤士,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才之后,便亲自前往拜访,并送给他厚礼。侯嬴不肯受礼,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了,决不会因为穷困而受公子的财物。”
信陵君于是特意为侯嬴摆了丰盛的酒宴,并请了很多宾客。同时,他空着车上代表尊贵的左边的座位,自己赶车前往迎接侯嬴。侯蠃上了车,毫不谦让地坐在上座,想以此试探公子的态度,这时魏公子信陵君赶车的态度显得更加恭敬。
车骑经过一段路后,侯蠃对公子说:“我有一位朋友在市场里,想顺道去看看他。”
于是,公子赶着车进人了闹市,侯嬴下车去会见自己的朋友朱亥——一个杀猪匠,一边故意长时间地跟他谈话,一边看着公子的表情,而公子却依旧和颜悦色非常耐心地在等着。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宾客已坐满大堂,正等着公子来举酒。市人都前来观看公子亲自为侯嬴执辔赶车,以至于随从人员都在暗中骂侯嬴。侯嬴见公子颜色始终不变,才向朱亥告辞上车。
等到了家里,公子把侯嬴请到上座,介绍给宾客,宾客都很惊讶。酒过三巡,公子起身向侯嬴祝寿。侯赢对公子说:“今天我太烦劳公子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而公子亲自赶车迎接我,不该停留的地方公子也停留了。可是,我这么做却是想给公子带来一个好名声,所以还故意让公子长时间站在市中等待。人们都把我当做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礼贤下士的明主。”他又说,“我所访的朱亥也是个贤者,他隐居于屠间,世人不知道。”
侯嬴这样做,一方面是试探公子能否真正尊重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传公子尊重士人的声誉,而途中拜访朱亥也是为了能让公子结交贤者。后来正是侯嬴与朱亥两人在公子救赵之战中,导演了流传千古的一幕——“窃符救赵”。
谦和低调招揽人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信陵君只是其中一个。为蜀汉三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也是刘备降低姿态,三顾茅庐招揽所得。其实曹操和孙权的用人并不比刘备差,但是三顾茅庐的低姿态行为却让刘备的贤名为天下人传诵,成为那个时代识人才用人才的典范。
身为领导,如果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置于平等的氛围中,谦卑,礼貌地对待别人,那么,便多了一份收服人心的资本,可能为企业招揽到更多优秀人才,还会使自己赢得尊重。因为人是感情动物,交往中没有人希望看到对方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希望能感受到对方发自内心的诚意和尊重,这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打动的。越是谦和、低调的人,越容易为人接受,也越容易受人拥戴,信陵君如此,刘备如此,大凡获得成功善于用人者莫不如此。
作为领导需要低姿态,作为普通人更要低调处世,谦和礼貌做人。处理好领导同事下属间的关系,不仅仅可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赢得大家的喜欢,也为将来的发展铺好了一条道路。低姿态做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来受用无穷。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是个很骄傲自大的人,自恃才华,因此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很不受人欢迎。他父亲的一位朋友看不下去,有一天把他叫到跟前,温和地规劝了他一番。这番规劝如当头棒喝,竟使富兰克林改头换面,从此谦和礼貌,低调做人,最终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事事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态度,不尊重别人意见的做法,结果将使你怎么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难堪之后,谁都不愿意再听你那咄咄逼人的言论了,即使你真有本事又怎么样?你的朋友对你敬而远之,免得受气,你也不能再从他们那里获得任何学识和本领。更何况,就你现在知道的事情,坦白说,还很有限,根本不值一提。”
富兰克林听了这一番话以后,大受触动,深知自己过去的行为很不得当,决定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出世待人用较低的姿态,言行也变得非常谦恭委婉,时时谨防自己的言行有损他人的尊严。没用多长时间,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变为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爱戴的人。从遭人鄙视到受人尊敬,不能不说,富兰克林的这次转变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执意不接受这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事事一意孤行,说起话来高高在上,肆无忌惮,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他还能取得后来的成就吗?
人际交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降低姿态,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礼貌是赢得别人认可的最好方法,是招揽人才、收服人心的千古良方。
7、耐心地接受考验
降低姿态,平和心情,耐心地接受考验,更容易成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耐心寻找机会,终于成就霸业,吴王夫差迷失于一时的成功,四处炫耀武力,导致国破人亡。低调做人,耐心处事,是成功的保障。
耐心,更多表现于一个人的心里,是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是十年寒窗的勤奋,是坦然面对失败或成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境。而考验,也许是飞来横祸,国破家亡,也许是鲜花掌声,万人崇拜,也许是茫茫黑夜,不见光明,也许是明枪暗箭,冤屈误解。
能耐心接受考验的人知道如何等待,有耐心等待的人往往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得到命运给予的最丰厚的奖赏。为人行事低调不仓促,不受情绪波动的困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只岿然不动,耐心做事,积极寻找机会。西晋的石苞就是这样,他面对误解,坦然面对,耐心接受考验,终于使晋武帝自省,解除了自己的危机。
石苞是西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平时勤奋工作,认真做事,各种公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在辖区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那个时候,吴国还统治着长江以南的地区,拥有一定的实力,他们伺机而动,不时地进攻晋朝。石苞实际上的任务就是守卫边疆,抵抗吴国的进攻。
当时在淮河以北担任监军的人名字叫王琛。他一向看不起出身贫寒的百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的不能出。”这“马”当然是说的是皇帝司马炎,而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说的是石苞。于是,他就秘密向晋武帝打小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巧合的是,有风水先生也曾经跟司马炎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因此上,看到王琛的秘密报告以后,晋武帝就真的开始怀疑石苞了。
正在这个时候,荆州刺史胡烈送来了吴国大军即将大举进犯的报告,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大军进犯的消息,就立即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司马炎听说石苞加固城墙准备自卫的信息后更加怀疑石苞的忠诚,就对中军羊祜说:“吴国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是晋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司马炎召见他,可他经过一天时间了也没有去晋武帝那里报到,这彻底引起了司马炎的怀疑,于是他想秘密派兵去讨伐石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