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由于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英法算是默许了德国**的野蛮暴行。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侵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小国。紧接着德国**轻而易举地进入相邻的法国领土。德军聪明地绕过马奇诺防线,使法国广袤的领土都暴露在德军的枪口之下。
19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没过几天,由贝当组成的新政府向德国**投降。戴高乐对这种行径却极端不齿,因此他打算脱离开这个失败的政府,于是他携带自己的家眷飞往伦敦。他决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为法国斗争。6月18日他来到伦敦后,不顾身心疲惫,就直接用英国光宝公司的播音室向祖国发出了著名的抗战号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决不会熄灭。”在历史上,这次讲话被称为“6·18讲话”。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号召发出去没有多久,很多热爱法国的士兵都来投靠戴高乐,很快戴高乐就组织起了一个具有7000多人的部队。
1943年,戴高乐自认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根据英美两盟国的协议,“自由法国”的部队组成4个师的远程军,参加对意大利的战斗,1944年,戴高乐担任了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4年8月,戴高乐带着法军组成的第二装甲师执行了解放巴黎的任务,8月25日,巴黎解放,在戴高乐的带领下,装甲师缓缓开进巴黎,巴黎的市民都纷纷来迎接他。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威望,戴高乐于1959年担任法国总统。但是当时的法国民不聊生,国外的殖民地更是不断地反抗法国,国内的经济更是一塌糊涂,这是考验戴高乐的时候,他果断地采取发行公债、冻结工资、法郎贬值等措施使经济开始慢慢地复苏起来。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属于被占领国家,因此英美两国在处理国际问题的时候都会把法国排除在外。这让戴高乐心中极为不满。1960年,戴高乐不顾英美两国的强烈反对,邀请苏联领导人访问法国。1964年,法国又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外,戴高乐两次坚决地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加入欧洲共同体的要求,还与德国缔结了条约。过了一年,戴高乐再次当选法国总统,并拒绝加入北约组织。经过戴高乐的不懈努力,全世界都不再小瞧法国,使法国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一员。1969年,戴高乐辞去了总统职务,并且不要政府给他的薪酬。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薪酬捐献出来,建立了一项儿童保障基金。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由于突发性心脏病逝世。
【人物评价】
戴高乐在德国***攻陷巴黎的时候,到处奔走,希望人们起来反抗德国**的入侵。他在抵抗***、解放祖国的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要以法国人自己的力量亲手打开通向解放祖国的大门。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决反对将前途寄托在国际援助上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解放国土和民族统一的大业。戴高乐逝世后,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戴高乐为“反***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戴高乐名言】
除非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他就不会有威严。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人——丘吉尔
【人物导引】
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演说家、作家及记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临危受命,在英国生死存亡之际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为了反对**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为了能够扩大反***斗争阵营,他通过斡旋,使斯大林和罗斯福坐在一起,为反***斗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人物经历】
丘吉尔出生在英国牛津郡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直生活在保姆的溺爱之中,并且由于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忙于政治而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之中,丘吉尔少年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对于父母他没有多少感情,因此也只有保姆艾芙列斯太太能够管着他,而他的母亲则直接说他是:“最难管教的孩子。”童年时的丘吉尔长得很结实,但是他说话有点口吃,而且发音还不清楚,但是他却老喜欢说话,如果不管他的话,他就会一个人嘟嘟囔囔说个不停。他从小对自己就十分自信,甚至于在他长大后有些偏执。
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公学读书,他对必修的神学和拉丁文缺乏兴趣,但是对历史和军事却情有独钟,因此丘吉尔的成绩经常不及格。再加上他有贪吃的毛病,因此在学校中被认为是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最终丘吉尔通过3次考试勉强考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进入骑兵专业学习。这时,丘吉尔对文学也情有独钟,他能背诵很多古罗马的抒情诗。因此在丘吉尔毕业后,在战争中他既是军人也是战地记者。于是在战斗中的一系列精彩刺激报道以及丘吉尔自己单身越狱的事情被他渲染了一番,在英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丘吉尔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借此机会,丘吉尔决定在政坛上谋取一席之地。
1900年丘吉尔当选为议员,1906年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地副大臣,此后他先后担任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大臣以及财政大臣等,这些官场经历让丘吉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时,**德国蠢蠢欲动。丘吉尔强烈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德予以最严厉的打击,因此丘吉尔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致公认的对德国强硬派的领袖。在他首任英国首相的时候,他立即展开了对德战争,他亲自参与、制订战争计划,并提出对现代化坦克的改革方案。他急切地向英国民众发出了战争警告,呼吁英国人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这时,他又要求把雷达全部装上,全力保卫英国领土的安全。
**德国开始了闪电战,他们用飞机进行急速偷袭,几乎把伦敦炸成了废墟,但是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把德国赶出英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丘吉尔无奈地苦笑:“只有忘掉战斗中的英雄,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英国民众没有忘记他,在1951年的大选中,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不久他把自己的文学作品发表了出来,因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后来,由于丘吉尔年事已高,不堪重负,1955年,他辞去了首相的职位。
1965年,丘吉尔因病逝世,终年91岁。
【人物评价】
斯大林佩服地说:“他是百年难得的人才。”
【丘吉尔名言】
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绝不能在危险面前畏缩逃跑。
12.钢铁巨人——斯大林
【人物导引】
斯大林(1879-1953),苏联共产党和苏联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革命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人物之一。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物经历】
斯大林出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一个皮鞋匠家庭,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因此在他此后的运动中总是带有家乡口音。在他小的时候家庭十分困难,他的父亲作为一个鞋匠,给别人缝缝补补挣的钱根本就不够一家人的生计,即便是如此,父亲还是努力凑钱让斯大林和哥哥都上学。在学校兄弟两人都刻苦读书,努力学习,这对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
斯大林小的时候他就接触革命思想,对于沙皇政府他十分不满,并且他从小就接触乡下穷人,因此在他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聚集一批爱国的小伙子准备推翻沙皇的统治,这时他才15岁,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行动暴露后而被学校开除,随后他就参加了马克思主义运动,成为布尔什维克的一员。
由于沙皇统治者对革命党残酷地镇压,因此布尔什维克们不得不在地下从事革命斗争。尽管在后来他与布尔什维克发生了分裂,可是斯大林还是忠诚地坚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他一直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由于他积极宣传共产主义,一年里他被抓7次。这表明了他对布尔什维克的坚定信念。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名合格而卓越的领导人。在二月革命前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艰苦的生活和黑暗的政治使他变得刚毅而果断。二月革命胜利后,他从西伯利亚回到彼得格勒,开始领导《真理报》的工作,并在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委员。
在随后的十月革命中,他被选进起义军的领导总部策划军事策略。革命胜利后,他参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列宁逝世后,他统领了国家的一切事物,大力推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并且提出把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总路线;同时还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建议并获得通过。这项政策对苏联有极大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使苏联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1941年,德国***开始入侵苏联,并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德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是斯大林开始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同时也是对他20世纪30年代领导“大清洗”运动的惩罚。但是对于这个铁人来说,他从来就没怯懦,紧接着就在莫斯科红场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在德国***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战争初期,由于种种失误使苏联遭到了巨大的物质和人员损失,但是斯大林更是表现出了自己的刚强的一面,在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受阅士兵直接开往战场。这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红军的士气,进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两军开始进行拉锯式的战役,在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里寸土必争,但由于德军后勤不足被苏军打败。斯大林格勒战役共消灭德军150多万人,大大打击了德军士气,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一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斯大林致力于苏联的军工和民用建设,努力为人民谋福利,但这时他年事已高。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
【人物评价】
斯大林是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他以自己刚强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手段而著名。他跟随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共同缔造了苏维埃,在后期他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他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功绩却是巨大的。
朱可夫元帅称斯大林为——当之无愧的最高统帅。
【斯大林名言】
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
13.印度圣雄——甘地
【人物导引】
甘地(1869-1948),印度人民心中的英雄,为印度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奋斗一生。就是这样一位形象有些不起眼的老人,领导着已经觉醒了的印度人民向英国殖民主义者发起挑战,成为民族团结和自由的领袖。
【人物经历】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的土邦首相,母亲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
19岁时,甘地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在伦敦期间,他恪守着离开印度时母亲对他的教诲,不吃荤,不酗酒。在那里,甘地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这可以认为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参加了素食社团,并且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成立了一个地方分会。
回国后,他取得了英帝国的律师资格。他试图在孟买作律师,但是工作没有起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政府为了得到印度的支持,答应在战后让印度人民自治,但是战争结束后,印度人民不仅没有获得自治的权利,反而迎来了《罗拉特法》——一部旨在更严厉地镇压印度人民反抗的法律,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让印度人民对大英帝国的幻想破灭。于是,在《罗拉特法》颁布不久,一项前所未有的活动在印度全国展开了,那就是“圣雄”甘地领导的旨在反抗英殖民主义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9年4月6日,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全国以死一般的沉默抗议英国政府,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静寂中,印度完全陷入瘫痪状态。这一天开始,印度人民逐渐从驯服的奴隶转变为反抗的战士,印度的历史在这一天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9年4月13日,英国士兵向手无寸铁的印度人群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一千五六百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一惨案使甘地有了彻底的认识:英国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他呼吁印度人民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人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在英国机构任职等。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甘地把他在南非形成的非暴力思想同不合作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闻名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