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恤并没有因此认输,失去信心,他仍然顽强御敌。第二年,无恤联合晋国的韩、魏二卿分兵出击,彻底击溃了知伯军队,形成了历史上“三家分晋”的局势。
忍耐不能代表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缩,它是将可贵独立的自我暂时隐藏起来,这时的忍耐软中透硬,柔中带刚。忍耐之士不以牺牲自己独立人格为代价,而是在忍耐中为自己的成功做默默累积。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勾践的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可以说到了忍耐的极限。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结果吴国不敌越国,最终兵败。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吴王在大将伍子胥的辅佐下向越国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
越王勾践最后走投无路,他对自己当时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在吴国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最终他与夫差达成和议,条件是要他和妻子到吴国做奴仆。
不久,勾践夫妇便履行承诺,到吴国甘愿受辱。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过着忍辱负重的日子。平时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是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
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
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这件事改变了夫差对勾践的看法,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最后吴王赦免了越王,让他回到离别已久的越国。
这时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勾践苦心励志,发奋图强,一举打败了吴国,创下了历史上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人间神话。
由此可见,忍耐可以作为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力量差距悬殊时,忍耐是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仅不会消磨自己的元气,而是慢慢地蓄积力量。这种忍耐绝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和投降,一旦时机成熟,羽翼丰满。它便会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邪恶永不翻身。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因此学会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便是助你默默积累,有朝一日成就大业。
秦汉时期,匈奴冒顿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顺利地登上了单于的宝位。没过多久,强盛的东胡便派使者对冒顿说,希望能得到头曼单于生前的千里马。于是冒顿就把大臣们召到一起,向他们征询意见,大臣们都说:“不能把千里马给他们,这可是匈奴的宝马。”冒顿摆了摆手说道:“怎么能和人家做邻居却舍不得一匹马呢?”冒顿就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
一段时间过后,东胡人以为冒顿害怕自己,就又派使者对冒顿说,希望单于献上一个阏氏。冒顿又召来了大臣,向他们说了这件事,大臣们愤怒地说道:“东胡得寸进尺,竟敢索要阏氏,请您允许我们率兵讨伐他们。”冒顿仍旧说:“怎么能和人家做邻居而吝惜一个女人呢?”就把自己所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这样东胡就更加狂妄了,竟向西发动侵略。原来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片荒芜地带,没有人居住,双方各在自己的边缘地带设立守望哨所,但东胡却想独自占有它。
一天,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匈奴和我们边界哨所相接壤的荒弃地区,匈奴人不能到达那里,我们想拥有它。”冒顿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大臣说:“这块地方没有多大用处,让给他们也没有关系。”这时冒顿非常生气地说:“土地是一国之本,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接着他又把凡是说可以给东胡土地的人都杀掉了。于是冒顿上了战马,率领军队攻打东胡。并下达命令:退后者皆斩。
冒顿率兵直奔东胡,由于东胡过于骄傲而没有多加防备,因此很快就被击溃了,于是冒顿很顺利地打败东胡军队,杀死东胡王,并掠走了东胡的人民和牲畜。回国以后,又向南吞并了楼烦和白洋河南王,向西赶跑了月氏,成就了一番事业。
11.低头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人生学会低头,便会受益一生。因此,低头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曾经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作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和他“低头做人”不无关系。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目中无人,有点傲气。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昂首挺胸往前走,由于门比较小,门框过于低,他稍不留神自己的头便撞在了门框上,这让他十分狼狈。出门迎接他的前辈见状后,笑着说:“很疼吧!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从此以后,富兰克林不再像以前那么盛气凌人,而是将“低头”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学会低头。他曾经说:“这一启示帮了我的大忙。”
学会低头,不仅是像富兰克林这些伟人们应该具有的品质,普通大众也应该时刻懂得低头,因为低头做人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人活一辈子,肩上承担的重荷负载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时不妨用“低头”来应对。懂得低头,一个人就会卸去重担,抛下一些没必要的负担,从而放松自己,愉悦身心。懂得低头,一个人就会放下身段,仔细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缺点。
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稻穗越成熟果实越饱满,头便垂得越低;而稗子则整天总是抬高头颅,显示自己。理智的人向来都懂得低头做人的学问,他们知道在浩瀚无垠的社会中,每个人只不过是凡夫俗子,十分渺小。当一个有志青年把奋斗目标看得更高时,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
有人曾经问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说道:“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捅破苍穹了吗?”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会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经营。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脚刚刚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顶峰,但此时,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请记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会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
低头亦是一种能力。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精彩。
12.在深藏不露中爆发
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会韬光养晦,在深藏不露中累积,直至爆发。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是孔子年轻时拜老子时老子对他的告诫之语。它的意思是在讲,精明的商人会隐藏他的宝物,使他从外表看来一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会内藏道德,使他外表看起来愚蠢迟钝。
然而现实中,有些人为了夸耀自己,经常在他人面前夸夸其谈。一旦他们有一点小成就更是唯恐天下不知,见人就讲,逢人就谈。这种人是不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过分地展露自己只会让他们的实力过早地暴露,让自己在竞争中失去优势。要记住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自己评价自己,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中国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著,它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它的第二十一回中讲述了“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汉末,刘备不幸落难,即将到了无处投奔的境地。迫于无奈,他只好投靠曹操。由于曹操爱惜人才,非常乐意和刘备交往,所以真诚地接待了刘备。
当时曹操安排刘备住在许都。刘备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备受到他的谋害,刘备整天假装独自一人在后园劳作,浇地种菜,他想以此来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一日,刘备受邀入府饮酒。当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时,刘备向曹操一一列举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但在曹操眼中,他们是一介草夫。曹操认为唯有胸怀大志者腹有良谋,他们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地之志,堪称真正的英雄。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我才是。”
刘备本想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但当他得知曹操视他为当朝英雄后,心中一震,不知所云,吓得竟然把匙箸丢落在地下。当时天公作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刘备从容俯拾匙箸,以“一震之感,乃至于此”来巧妙地掩饰自己的惶乱,最终他也避免了一场劫数。
刘备之所以能够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会用人。他向来办事从不张扬,从不自傲自大,炫耀吹牛。他栖身于曹操之地,本想通过收敛自己的行为假装种菜来麻痹对方,当他发现形势不利于自己,马上全身而退,这就是刘备的聪明所在。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做人的明智之举是将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否则锋芒毕露只会失败。因此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是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求进,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诞无比,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全国境内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时隋朝有的官员见形势不妙,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这让隋炀帝不禁对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官员产生了疑心,于是他经常派亲信进行调查。
唐国公李渊待人和善,平易近人,许多人才慕名而来,决定归附于他。李渊还经常结识一些英雄豪杰,从而使他远近闻名,声望大增。李渊身边的亲信为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