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心的人生才坦然 舍得的人生才快乐
5558700000005

第5章 宽容别人,善待自己:心宽是一种处世的智慧(1)

心宽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人际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宽容是一把成功的密钥,是一剂治疗心伤的良方,是给自己的一点甜蜜。

1.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涵养。心胸狭窄的人不可能宽容别人,而惯于斤斤计较;见利忘义的人也不可能宽容别人,只求索取而喋喋不休。真正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品位的道德观念。

宽容可以使人达到健康、乐观的状态。宽容的人,心胸宽广,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宽容的人从不会因为别人的过错而大发雷霆,所以与这种人沟通、交流起来很容易。

生命是短暂的,宽容却是无限的。富有宽容之心的人,必将得到应有的回报,受到别人的宽容。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喝得酣畅之机,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的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你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庄王听了,便说道:“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一百多人马上扯断了系缨,继续热情高昂地饮酒,尽兴而散。

过了3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面,英勇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好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晚上被扯断系缨的人,是您宽容了我的鲁莽,我非常感激您。”

宽容是我们自爱、自信的表现。拿得起,放得下,是一份从容,是力量的标志。当然,能真正做到宽容的,是那些心地善良、富有爱心、胸怀豁达、志趣高远的人,是那些有良好修养的人。

2.宽容更是一种智慧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能被替代,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以替代。荀子告诉人们,长者的风范是这样: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荡荡的。名相张廷玉有长者的风范,“千里修书只为墙”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俗话说:“若要好,大让小。”对一些小事或意气之争听而不闻,付之一笑,有这种气度,就显示出君子的风度来。

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

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

“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

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中国妇人用宽容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这种化诅咒为祝福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

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宽容别人,就等于送给了自己一份神奇的礼物。任何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混乱或被认为是示弱行为或怕丢面子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几乎所有这样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没来由的。

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这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廷玉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那件事告诉张廷玉。

张廷玉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将这首诗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廷玉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只是一首打油诗。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他三尺看看。于是他们立即动手将院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廷玉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对方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中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现实生活中,我们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但试想一下,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它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你面对矛盾与摩擦时,不妨想想这句话,它会帮你作出理性的选择!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有一点宽容精神,再大的事情也会化干戈为玉帛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冲动和遗憾!

3.忘掉不快,释放自己

一位名人曾说:“也许在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而你却忘不了那件不愉快的往事,到现在还痛苦不堪,那就表示你还继续在接受那个伤害。其实你是无辜的。你要了解到,你并不是世界上唯一有这种经验的人。赶快忘掉这不愉快的记忆,只有宽恕才能释放你自己,让你松一口气。”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他们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是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

莎士比亚说:“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当我们看了以上的事例后,我们能不为他的大义之举感动吗?难道我们感觉不到他灵魂的高贵吗?如果没有比海洋和天空还宽阔的胸襟,没有博大而深沉的爱,相信他是不会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罪人的。宽恕生者比宽恕死者更需要理智与博大无私的爱,可是善良纯朴的人做到了,而且做得惊天地、泣鬼神。

集中营里,威森塔尔每天为德国人干活。这一天,他在休息的时候,一个护士向他走来,问他是不是犹太人。当获得肯定的回答后,护士示意威森塔尔跟她走。他们进了一栋大楼之后,来到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张白色小床和一张小桌,床上躺着一个人。护士伏在床边对床上的人嘀咕了几句,然后就出去了。

威森塔尔看到躺在床上的人是一个伤势严重的德国士兵。看到威森塔尔,床上的士兵让他靠近,并拉住他的手表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士兵说:“我知道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死去,到处都有死亡,死亡既不罕见,也不特别。可是有一些经历折磨着我,我实在想把它们讲出来,否则我死也不得安宁。”原来,这位濒死的士兵是请那位护士去找一个犹太人来听自己死亡前的诉说,护士碰巧就找到了威森塔尔。

“我叫卡尔……我志愿加入了党卫队……我必须把一些可怕的事情告诉你……一些非人的事。这是一年前发生的事……”

这个士兵到了波兰,他执行过这样一个任务:把几百个犹太人赶进一个三层楼阁,并运来一卡车油桶搬进屋子。锁上门之后,一挺机枪对准了房门。“我们被告知一切就绪后接到命令,要我们从窗户把手榴弹扔进屋去。”“我们听到里边人的惨叫声,看到火苗一层一层地舔食着他们……我们端起机枪,准备射击任何从火海里边逃出来的人。我看到二楼的窗户后边,有一个人抱着一个小孩儿。这人的衣服正在燃烧,他身边站着一位妇女,毫无疑问是孩子的母亲。他空出的一只手紧捂着孩子的眼睛……随即他跳到了街上。紧随其后,孩子的母亲也跳到了街上。随后,其他窗户也有很多浑身着火的人跳了出来……”“我们开始射击……子弹一排一排打了出去……”

说到这里,这位濒死的人用手捂着绷带覆盖着的眼睛,似乎想从脑海中抹去这些画面,“我知道我给你讲的那些事是非常可怕的。在我等待死亡的漫长黑夜里,我希望把这事讲给一个犹太人听,希望能得到他的宽恕。”“要是没有忏悔……我就不能死。我一定得忏悔。但是该怎样忏悔呢?只讲一堆没有应答的空话……”正如威森塔尔自己所说:“毫无疑问,他是指我的沉默不言。可是我能说什么呢?”

这儿是一个濒死的人,一个不想成为凶手的凶手,一个在可怕的意识形态指导下成为凶手的人。他在向这样一个人悔罪,而这个倾听悔罪的人可能明天又会死于和他一样的凶手之下。所以,威森塔尔保持沉默,自始至终只是充当了一个听者。

当晚,那个士兵死去了。“我是否该满足这个濒死士兵的心愿?”威森塔尔自己并非拿得准这个问题。回来后,他和3个犹太同伴谈起过,他们一致认为威森塔尔做得对。但自此以后,威森塔尔和那个士兵一样,头脑里老是有一幅画面——那个头上缠满绷带的党卫队员。“我已经断绝了一个临终的人最后的希望。我在这位濒死的**身边保持沉默是对还是错?这是一个非常不好处理的道德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冲击着我的心灵。”

1976年,威森塔尔终于把缠绕了自己30年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答案的问题诉诸文字,交给了读者。他在结束写作时,这样问道:“亲爱的读者,你刚刚读完了我生命中这段令人忧伤的悲剧故事,你是否可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从我这个角度问一问你自己这样一个严酷的问题:‘我要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做?’”

4.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

做人要低调,以和为本,“人和为宝”、“和气生财”,如果没有和气的人际环境做基础,一个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很多人因为理不顺人际关系而误人误己。《易经》中非常强调“和”字的重要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深刻地表明了“人和”对于做人的重要价值。

善成大事者,能够控制个人情感,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最佳的做人之本,因为他们懂得“惟和方法少麻烦”的道理;相反,有些人总是“狂傲不羁”,爱挑起事端,喜欢看到人与人之间摩擦起火。我们知道,人是情感动物,因此如何学会用理性控制情感——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就显得至关重要。成大事者是不会被情感左右的,因为他们牢记“和”字,力戒感情冲动。

战国时蔺相如是个善于控制情感的人,他巧妙地化解了廉颇对自己的怨恨,使赵国强大,“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